《庆余年》
《庆余年》原著为《权谋剧
改编成剧版后,曾执笔《舞乐传奇》、《木府风云》的著名编剧王倦,用“现代思想与古代制度的碰撞”为论点,让主角用写小说的方式,化解了“穿越”问题,将“范闲”这个人物身上的现代元素完整保留。
兵书上曾讲,谋一国者不足谋一域,谋一时者不足谋一世。讲的是放远目光,某图大业。
为什么所有的东西到最后都会成为大义,也许历史告诉了一切,只有胜利者才是真理,只有胜利者才可以书写历史,只有胜利者才知道真相,那些不懂事理的愚民,那些不懂原委的士人……对于范闲,他说:“我不在乎,只要我在时,可以看到我喜欢的花草,听到我喜欢的鸣啼,触摸到我的爱人,这就够了,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地裂山崩,又与我何干。”自私又何妨,人本如此,对于不是身边的人,何必要投入真感情,虚伪又何妨,只要自己身边的人好,这就已经足够了。
《庆余年》开篇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立意“现代文明与古代制度的碰撞”,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主题“假如生命再活一次”。
无论是范闲与父亲祖母的相处之道,还是他对下人说的“追求自我”的话,都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回归人本身,追求精神与自我,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和独立。
现代文明到底是什么呢?至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范闲的所作所为跟现实不一样,太不一样。至少我不敢像他一样对这当今最有权贵的人说:“你是错的!”
《庆余年》给看它的每个人灌了一碗浓浓的毒鸡汤。那不是现代文明,那是理想国,那是大同世界。
所以最后,想引用著名编剧汪海林老师的一段话:“网络创作的历史表达总是浅薄无知,不是一部两部,是普遍意义的无知。这就需要研究传播平台、传播方式与内容的关系。以穿越写古代,是一个既定俗套,一个个缺乏想象力的作者走入想象的秘境,跟自己尬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他们自我陶醉却一钱不值的镜像。同样的路径,同样的设定,最后也拥挤在同样平庸的结局上相遇。如果真的不知道何为文学想象力,读一读郑渊洁吧。”
鹤唳华亭
整个剧情的框架和暗线,从开始时已设定完毕:作为国家最高权势者——当今皇帝,是借着外戚顾家的权势而上位;而在其上位后,一直饱受外戚权势的干扰而深感阵痛。
这是一个基本设定。其完成后,便滋生了多重意义。
首先,政治格局与变化是以皇帝的权力集中为驱动的。此背景下所产生的皇帝更惧权力分割与旁落。这是该局事件与角色行为驱动的根本动机。假如你看到某个情节不甚理解,可以回归到这一点,理解人物行为。
其次,在这种格局之下,角色行为都丧失了道德上的善恶之分:每一个角色都被固定在其职位上,最终服务于皇权的集中;对于长期来说,不同角色命运仅是性格使然的结果。
第三,国家的政治格局,是由萧帝的自身历路与性格所形成的。政治的需求与皇帝本人的好恶,某种程度合二为一。无论是家事,还是国事,迎合其好恶者,则生;逆其好恶者,则亡。
由以上三点所形成的基本框架,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剧中的几个角色。
太子萧定权
从出生起,萧定权便注定是一个要被打入冷宫的人。
剧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萧帝问许昌平,“春秋时,晋国太子申生与重耳有什么区别?”其自问自答:因为重耳有一个好舅舅。重耳的舅舅为狐偃,晋国上将军,重耳因骊姬之乱后流亡,狐偃为其首席谋士,后力夺江山。
在剧中,虽类比太子萧定权,但事实上,是为太子的身份和关系定性:这个太子之所以立,是皇帝向强势外戚被迫妥协的结果。这是皇权之耻,也是心中之痛。
太子则自然得不到皇帝的宠爱。
由于从小得不到父亲宠爱,又早年丧母,加之萧帝故意培植赵氏一脉,演出一家幸福安康的样子,萧定权自然会有些性格偏激而扭曲:极端护短、亲旧;保护我过去曾拥有过,喜欢过的人和物,害怕失去,是萧定权性格的基本逻辑。
对于其性格之缺陷且举一二:
第一,萧定权维护关爱自己的人,力度往往过猛;如以卢尚书为主的清流在剧始时,劝皇帝将大皇子之藩;天寒地冻,太子不顾劝阻为众官员送手暖炉,且于雪中罚跪;而此处,太子以为是以其自身受苦,代上谏官员请命,求父皇开赦;殊不知在萧帝看来,这番动作何尝异于笼络人心的手段,若因太子请命而宽赦大众,则无异有助太子在百官中的声望。
第二,萧定权监国后的表现,权力的运用超过皇帝的容忍限度。中间的细节与情节很多。而其权力的运用,无论其动机如何,都将会被看作僭越的表现。而情理法,情字当先,已远远超过“理法”的限度。如张陆正将陆英父子杀害后,为不忍太子妃劝阻,未将岳丈绳之以法,置公器于何地。
由于吃准了这一点,其手下的宫人们做事也肆无忌惮,因主上情重。
萧定权之所以生长成此种样貌,一方面是童年人情冷暖,另一方面,也是由皇帝之好恶所蔓衍出来的朝廷格局,所逐步塑造的结果。
最终他在“保护自己所有”的驱动中,无奈地被废、死去。
当然,萧定权仍然是萧帝的儿子。在剧中几次父子的斗争往来中,萧帝一直在理解、磨练并且争取儿子。只是在最后的长州战役前,顾思林的强硬,太子的情感选择,无法让这个天子父亲,有笃定的理由相信他最终是倾向自己的儿子。因此,废储势然。
再来看被皇帝用来制衡的赵氏一脉。
赵氏一脉的盛与败,出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赵贵妃的爹,安平伯;另一个是大皇子的岳丈,李柏舟。前者,在茶马政上捞过了界;后者,在文官系统中,专权过甚。
假如赵氏一脉,安分守己,恪守本分,将会当朝局上最稳定的政治群体;但由于这两个幺蛾子的存在,前者坏了天下公义和军国大事,后者触动了皇帝对权势最敏感的区域,因此,最后只能送这两人去死。
对于大皇子而言,也是欲争太子之心太甚。而这太甚之心,终而害己。他未曾看到皇帝反悖天下礼制,婚配亲王三年,却未之藩的根本动力之所在:他是皇帝内心之缱绻之处,是对抗外戚的象征之子,是权力自由的信心所在。因此,他未明白,假如自己一心示弱,安于父子亲情,以情动父,终会得太子之位。
而大皇子之母赵氏,也是昏招频出。表现在于:萧帝历次病危,并不喜她在身旁陪侍。
对于赵氏而言,她觉得皇帝薄情寡义,夫妻无爱。而事实则是,整个赵氏体系的衍生,初时,她觉得是皇恩雨露,萧帝处处扶持、喜爱;但随着势力日长,已有其自主的政治利益与主张,与皇权渐行渐远;而赵氏仅以简单直白的捍卫父亲、亲家等外戚利益,夫妻二人必然暗久不和。
剧中赵妃唯一做了一件合萧帝心意之事,毒杀太子妃。断了太子一脉后续血脉。而其此举也得相当馈赠:未获其罪,且被升格为皇后。
赵氏一脉终未成就,除了其内部的人与事,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囿于赵氏上位时的背景与根基,与外戚顾家相比,起点就是“小”的;而“小”欲成“大”,必由勤奋与贪欲所铺就的急进之路;这个路,必是不稳而危,其所聚拢的人气的手法和所聚之人,不是正道。
其次,这股政治势力之所以最后会动到国本、妄自尊大,如安平伯说,“为其萧家天下赚几分银两”;前中书令李柏舟死去之前所说:我高门大姓,一生履历荣光…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是,自己仅是附从于皇帝制衡需求所生长起来的工具团体而已,起初二十年时,皇帝的默认和纵容导致赵氏一脉误判底线和风险,无法无天而自取灭亡:一路通达无碍而无反省,也是罕见。
因此,赵氏与大皇子的悲剧,在于往而不知止。
女主角顾阿宝,其原名陆文昔。
女主的戏一直平淡无味,变化之机出现很晚,直到她最终发现父兄之仇无法得报——太子在中秋一案,为得到中书令张陆正的支持,承诺陆英一案永不复问,而张陆正则利用职权冤杀陆氏父子。顾阿宝期待其心爱之人为其父兄报仇的愿望落空而“黑化”的开始,是此剧的高光时刻。
这个变化的价值在于:人的觉醒。
人有期待他人之心,与“常觉己身不足”这个想法是相连的:期待越多越重,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他人身上,或企图用外在条件的实现来定义自我满足的程度。这是多数人的常态。但人的觉醒和成长,反而是突破了这个迷思和局限后,生活才具有了无限可能与力量。
顾阿宝发现太子要如此做之时,她的切肤之痛:失去亲人之依,来到太子身边所承受的所有不公之待遇,对于所爱之人的信赖等,均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因此,设局之果决,言辞之诛心,极为爽利迅捷。而人尽到局中后,萧定权发现顾阿宝为自己等待多年的陆英之女时,一时惶悚万分。紧接着的那场戏,其为顾阿宝梳头,中间的台词极好。台词的好,在于台词的意味。
这涉及到顾阿宝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关于一个人生破缺的隐喻或者bug。
雪满梁园在剧中借萧定权之口说:天下万姓,都比在上位者更加易碎,而他们的人生,也更容易被碾碎。这是其老师劝诫太子要爱护百姓,疼惜天下苍生的道德规劝。但道德也是道德而已。道德不过是一个人影响自我评价的工具,而这个工具,在现实中的功效,往往不及“势”的权衡与冲击。
所以,萧定权承认:在未知顾阿宝的身份前,他曾设想过,结局恶劣之下,将其牺牲掉。因此,对于太子这种情重至极的人来说,在极端情况下,也尚可能遗弃所爱;所谓“保护易碎”,会力有不逮时。
因此,对作者而言,可能本不信卢尚书这套圣哲法度,但她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她给了顾阿宝这个自证心声的机会。
若世事如此,对于普通人唯一的自力方式,即自省自强。尽管这种改变,在顾阿宝身上是缓慢而沉重的。
顾阿宝得知父兄被抓后,起初所有一系列的努力,都在向外祈求,求李明安,求太子,反而是太子将其画丢弃后,希望绝断,尔后在自力自强中快速成长起来。
这种成长的力量,绝不会在利欲熏心的人心中所能产生出来的,因为利欲熏心的人心中只有“利”;也不会在道德文章的人心中所能产生,因为道德文书的无力,往往落于流俗。只有观照和决绝是其中的配方。观照,是明澈我心;决绝,是丢弃奢望。这二者,只能在长期的训练中,了得出其中的清醒与通透。而于世间,则是最为稀缺的品质。
顾阿宝的变化从入得太子府开始。直到看到这种蜕变。尽管,最终作者并没有给她更大的空间。与太子一起,终究未得天长地久,两情相悦的可能。
《鹤唳华亭》在剧终时,长州传来捷报,萧帝和太子,一脸父慈子孝、涕泣而喜的样子。不知道这一幕算不算导演创作后的荒诞戏剧。因为基于该片的基础框架,终不会一城一地的纷争结束,而休歇下来。这荒谬的和合,终不过是一句谎言。
锦衣之下
锦衣是我很喜欢的剧,六元一斤虾的爱情也是我很喜欢的爱情。
我常常在想,现实中有和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完美的人存在吗?小时候的陆绎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他谨记先生教他的君子以仁为本,陆父问他:“何以为仁?”他回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他从书里和先生那里学来的。年少的他目睹了母亲离世,与处处为他着想、但也以心狠手辣闻名的锦衣卫指挥使父亲一同生活,父亲的一生做了一些错事,他看在眼里,内心告诫自己,一定要重情重义,长大后的他也做到了。我想,现实中应该也会有这样的人吧,我们从小便看文学作品、看影视作品,作品里有正面人物也有反派,我记得小时候看剧总会问长辈,剧里的某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小时候只会以好坏善恶分人,常常会欣赏正面人物身上的优点,为他们拍手叫好,也对反派嗤之以鼻,甚至有的反派还会叫人恨之入骨。除了父母和老师的教导,我们的个性也深受这些作品里的人物影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久而久之,我们身上也多少有些年少时便欣赏的人的影子了吧。
今夏是个聪明可爱活泼有灵气的女孩,剧里的男女老少无一不喜欢她,她要是在现实,也一定会是团宠吧!正义勇敢、不畏权贵、说一不二……所有美好的词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她。她和陆大人相遇相知,一起南下查案。作为锦衣卫的陆大人原本冷若冰霜,在今夏的“热情感召”下,他也逐渐展现出他的温柔。从互相嫌弃,到默契十足,再到互相爱慕,两个人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他们携手并肩,惩奸除恶、维护正义、为国效力!写到现在,他们共患生死的一幕幕在我脑海里愈发清晰:大人为今夏挡暗器而中毒,今夏为救大人舍身做药引而险些丧命;今夏被钉入爱别离,大人下跪求严世藩、备受凌辱只为找到今夏,他说:“我可以容忍他将我踩在脚下,却见不得他伤害你分毫。”身世之谜揭开之后,死结便横亘在两人之间,大人不愿看到今夏难以立足于他与仇家之间,于是忍痛割爱,家仇面前、今夏跪着求小姨放过大人;大人为给夏家翻案身陷囹圄,今夏为见大人一面花光所有嫁妆……从冷漠无情的“陆阎王”,到愿用生命护所爱周全的大人,今夏给了大人太多太多的力量;从大人的“狗腿”,到大人手心里的宝,大人也为今夏改变了太多太多。看到大人和今夏以后,我愈发觉得“情义”才是这世上最为重要的。最后最后,今夏接到了大人,他们终于能一起回家了。希望今后他们不用再经历艰难险、不用再出生入死了,“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过寻常的夫妻生活便可。
剧中还有一人让我动容,他原本也胆小怕死,直到师父犯事、小新死了,他失去了所有,为了心中的大义,他愿做那沉底的鱼尸,助陆兄顺利前行。即便最后陆兄没能救下他,他也没有一丝犹豫和胆怯,在他决定成为棋子之日,便已想到了有弃车保帅的一天。临死之时,他和陆绎许下下辈子还做兄弟的承诺,还不忘叮嘱陆绎和今夏莫要再错过了。寥寥数语,表达不出我对蓝青玄的喜爱与敬佩!
我偏爱剧情中有虐,但结局是好的作品,所以『锦衣之下』深得我心。希望金甲神人陆绎好好护佑今夏,愿六元一斤虾今后还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也希望大杨和上官姐姐、丐叔和林姨甜甜蜜蜜,杨师父和袁大娘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至于谢霄同学,就安排你去守卫祖国边境吧,逢年过节再回来。网友都写好续集了,要能有个原班人马的第二部就更好了,夫妻携手破案我相信锦奶们很是喜闻乐见呢!最后,期待周六的快本以及3.1的剧组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