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一天,黄四林的母亲在绝望中偷偷喝农药,不久她去世了。
有人说,这个母亲好狠心,丈夫动不了,女儿又那么小,自己倒是解脱了,丢下他们父女俩怎么活?
可人只要想活下去,即便被生活逼进犄角旮旯,也总是有办法的。
7岁的黄思林与瘫痪的父亲互换角色,做起了父亲的盔甲,父亲的吃喝拉撒睡,一律由她操持。
她放弃学业,放弃社交,放弃梦想,放弃前途,21年来,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不离不弃。
很多人替她感到惋惜,如果不是这样的家庭拖累,迎接黄思林的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
其实,黄思林家起初并不是这样的,后来发生了一档子事,才使父亲瘫痪,母亲离开。
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怎样的?还要从黄思林小时候说起。
1995年6月,黄思林出生在福建闽侯县竹岐乡,一个农民家庭,家中条件与其他农户相比,算不得富裕,但也不缺衣少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黄思林幸福地被包围在父母的爱里。
可仅仅过了四年,黄思林平静无忧的童年生活,就像陈醋打翻一样,不留痕迹地挥发一空。
一天,一个工人慌慌张张地跑到黄思林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黄思林的父亲上工时,从4米高的脚手架上摔落,脑袋先着地伤得不轻,人已送至医院。
黄思林的母亲一听丈夫出了事,赶忙扔下手里的活,拉着一旁玩耍的小思林,立马赶往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告知:是高位截瘫,脖子以下的部位再也没有知觉了。
当即,母亲头脑一阵轰鸣,差点瘫软在地,伸手扶住墙才勉强站稳。
4岁的黄思林哪里懂得什么是高位截瘫,只见一群工人叔叔围着母亲各种安慰,再看看父亲,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她想:“如果我好好照顾爸爸,是不是爸爸就很快能站起来,又可以抱着我举高高了。”
懂事的小思林,每天像小尾巴一样,屁颠屁颠地跟在母亲后面,帮忙照顾父亲,小小个人儿一口一口帮父亲喂饭,饭到嘴边还轻轻吹一吹,生怕烫着父亲。
父亲出院后,黄思林一如既往地给母亲当小助理。
妻女精心照顾两年,却未见黄思林的父亲有丝毫好转,黄家的日子过得一日比一日拮据。
想到家里顶梁柱倒下,女儿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大人小孩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地照顾,再加上家里门外、大大小小一箩筐的事情,全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黄思林的母亲就越发感到苦不堪言、身心俱疲,越想生活越是没盼头,人也一天比一天忧郁。
黄思琳七岁那年,她的母亲终究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背着丈夫和女儿喝下农药,永远地离开了。
一残一幼,一副烂摊子,生活该如何继续?
黄思林的父亲躺在床上,一会恨这个,一会恨那个,恨来恨去,最恨的还是自己,他恨自己无能,连累老婆没了命,如今又要连累孩子,恨得直想跺脚,可就是动不了,急得爆出满头的青筋。
他恨一会哭一会,鼻涕和泪水混在一起,他试图伸手去抹掉这些情感的发泄物,苦于手一动也不能动,只能任其肆意流淌。
父亲动不了,铁定没有指望,谁都明白,七岁的黄思林也明白。
父亲照顾不了她,只能让她来照顾父亲,可家庭的压力,连她的母亲都难以承受,她一个小孩子又如何能撑得住?
没办法,路摆在面前,没得选择,饶是孩子,也必须兜起这个破碎的家。
七岁大的孩子可以做什么呢?司空见惯的是,她们每天吃完妈妈做好的早餐,便高高兴兴地上学去,晚上再快快乐乐地回来。
然而,黄思林再也不能享有同龄孩子的这般待遇。
既然没人为我煮清晨的粥,那就让我为你炒温热的菜。
黄思林为父亲做的第一道菜,是炒豆芽,由她们父女俩共同完成,父亲躺在床上当指挥官,扯着嗓子,给黄思林教如何操作。
黄思林应声摸索着翻炒,手忙脚乱,几个来回后,挥勺的动作竟开始有模有样,怎料,菜七八分熟时,竟咕嘟咕嘟冒出许多大小不一的泡泡来,着实吓她一大跳。
黄思林端着这道泡沫拌豆芽,可怜地说:“还能吃吗?”
原来,黄思林在洗锅时放入了好多的洗洁精,冲了几遍后,直接开始下油炒菜,没想到,锅里还是残留了洗洁精。
吃着带有洗洁精味道的豆芽菜,父亲既高兴,又满心酸楚,眼前这个七岁的女儿,还要被自己拖累多少年,她还这么小,就要过这么难的生活,吃着吃着,父亲的眼泪滴进了起泡的豆芽菜里。
此后,父女俩的一日三餐,就是在父亲点拨、黄思林掌勺下出锅的。
黄思林只有七岁,父亲的一切起居生活却由她全权负责。
即便是上学期间,也未曾落下过。
每天,别的孩子还在暖暖的被窝里酣睡,黄思林却不等鸡叫声起,早早爬起,煮好早饭,热气腾腾地盛在父亲面前,待喂父亲吃完,她一顿洗洗涮涮,收拾妥当,再帮父亲翻个身盖好被子,便出门到学校去;
午饭时间,她赶着点跑回来,给父亲做饭、喂饭,抽空写会作业,快到时间了,帮父亲再翻个身,就又赶场子似的跑着上学去。
小思林白天连轴转,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吧?
可惜,被子也不能治愈她一整天的疲劳,刚睡下不多时就又得起来。
每晚,至少要起来两三次,帮父亲翻身,换尿布。
平时,刷牙、洗脸、穿衣,甚至掖被角、挠痒痒、动一下,父亲都要喊:“思林。”
哪里需要往哪里跑,黄思林就像父亲的第二双手。
可少年就是少年,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看不公不敢面对。
父亲第一次坐上轮椅,黄思林没有叫一个邻居过来帮忙,她聪明地借助周围的木板、椅子等道具,拼尽全力,一个人硬是将父亲拖到轮椅上。
有人惊叹,一个几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力气,竟将一个一百多斤的大人放上轮椅,太不可思议了。
也许,她认为父亲只要坐起来,就离站起来走路不远了。
可她的幻想,一次次被现实无情地打趴下。
一天天,一年年,黄思林尽心尽力照顾父亲,几年过去了,父亲也没能自己坐起来,更没有站起来,更别提走路了。
照顾瘫痪的亲人,换作成年人,都未必能像她那样有耐心,思林真了不起,村里人经常这样夸赞她。
是的,她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却承受着成年人不曾有过的重担,她的苦楚有谁能感同身受呢?
她不是铁打的,她也偷偷哭过,心里抱怨过,自己怎么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呢:
上下学期间,同学们都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而她从来都是形单影只,因为她总是到校最晚的一个,回家最早的一个;
放学后,别家的孩子可以出去痛快地玩,而她只能听着村口传来的笑声,心生羡慕,急切地也想出去玩,可手里的家务活怎么也做不完,很多次甚至都急哭了;
感冒发烧后,别的孩子由父母带着去诊所看病,而她没钱看病,也没人带她看病,就自己用热毛巾在额头敷一敷,然后盖上厚被子捂一身汗出来,就算治了病。
人有逃离痛苦的本能,黄思林迫切想离家出走,浪迹天涯。
一次,她还真的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直接去福州找同学,刚开始像鸟儿出笼一样,活蹦乱跳。
哪成想,不到一天,黄思林的心就开始七上八下地打滚,满脑子都是父亲,越想心越发紧,有没有人帮他翻身,有没有人帮他换尿布……
身在外,心已回,与其说父亲离不开她,倒不如说是她已经离不开父亲。
三天后,黄思林又拖着行李折返回来,到门口,她伫立良久,凝望着眼前的小屋,亲切熟悉,从里到外透着亲人浓浓的味道,心情莫名舒坦起来,也许这种感觉就是心安吧。
刚踏入门槛,父亲惊喜的表情仿佛聚成漩涡,顷刻间将她卷入内疚的深处,她简直想扇自己几个大耳光。
从今往后,她再也没有离开家,没有离开父亲。
淌过人生这条大渡河,别人爱莫能助,自己逃又逃不掉,不如尽情倒饬生活,人生得意需尽欢,得瑟一天是一天。
小学六年级时,一次过节,父亲从床底摸出20元钱给黄思林,让她任意支配,黄思林接过钱猴急地跑了出去,不大一会就抱着战利品回来了,兴致勃勃地将汉堡、炸鸡和可乐一通放在父亲的床上。
关上房门,父女俩围着暖暖的灯,尽兴地吃着洋餐,共同分享一杯可乐,冰爽的可乐却喝出了暖心的味道。
那些在煎熬中期盼的岁月,仿佛瞬间都封存在了此刻的温馨幸福中。
黄思林头一次顿悟到:父亲在,家就在,没有比和父亲在一起,更让她快乐的事情了。
然而,孩子不可能一直待在父母身边,迟早要到外面寻求自己的教育和生活,黄思林也会走上这条路吧?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黄思林顺利读完了小学和初中,该上高中了,不出意外的话,后面还会上大学,读研,这是21世纪孩子该享有的教育路线。
黄思林一天天长大,预示着她与家渐行渐远,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有人开始为黄思林的父亲担忧了,如果黄思林离开家上学去,他该怎么办?
众人替黄思林的父亲捏了一把冷汗,同时又希望黄思林能够继续学业,读书是穷人改变命运的最好出路,只要好好读书,前途定然差不到哪去。
这个抉择也摆在了黄思林面前:到底继续升学还是辍学?
高中比不得小学、初中那般自由,得在集体宿舍寄宿,自己又不能将父亲带到宿舍照顾,如果为了上学,将最亲的父亲不管不顾,她做不到。
没有非上不可的学,只有非照顾不可的父亲,最终黄思林果断放弃了学业。
况且,她也不想一直靠别人的救济生活,她想要自己赚钱养活父亲。
于是,黄思林开始了打工生涯。
因为要定时定点地照顾父亲,很多公司一听这样的情况,就都将她拒之门外,黄思林只好去做洗碗工、搬运工之类相对自由的临时工。
打了几年工,黄思林依然没有稳定的工作,父女俩的生活水平没有比之前提高多少。
后来,她照顾瘫痪父亲的事情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政府的耳朵里,政府出面帮她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并且不耽误照顾父亲。
下班后,黄思林还能经常推着父亲出去晒太阳、看日落,有时,她一边走一边给父亲讲公司里有趣的事,总是将父亲逗得笑不停。
可是,只要一上街,别人看她们的眼神就像看大猩猩一样,这让黄思林感到很是焦虑,一度觉得推着残疾的父亲出去很丢人,特别害怕被人看到。
后来,她干脆专挑没人的地方去。
不巧,她们还是被人给看到了。
一次,黄思林推着父亲经过一处工地,行走间,她用余光扫见路边一个洒水工,正盯着自己看,她顿感浑身不自在:他想干什么?嘲笑我吗?
黄思林扭过头也死盯住那人看,二人对视片刻,黄思林却心砰砰跳出了声,跟着心跳的节奏加快步伐,推着父亲赶紧逃离现场,走出百米远时,她忍不住调过头来再试探着看,那位工人还立在原地,正一手探额,瞭望着她们的背影,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工人冲她竖了个大拇指,微笑着什么也没说。
这个无声的鼓励就像从天而降的礼物,她紧绷的心瞬间盛放开来,推着父亲的轮椅边走边蹦跶,心里反复咀嚼着那个大拇指,不禁生出一种成就感来: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黄思林还告诉自己,无论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父亲。
嫁人后也要这样吗?
当然。
父亲是黄思林的唯一牵绊,她不奢望鲜花钻戒,房子车子,她只希望她的良人能对父亲的爱,撑过每个四季。
结婚前,她定要和对方约法三章,“携父嫁人”是她的准则,否则宁愿不嫁,也要陪父亲到老。
黄思林曾谈过一个男朋友,二人相处一年,黄思林家中的情况对方一概不知,直到男方提出结婚时,黄思林才将实际情况和盘托出,男方雷惊般反应道:“我父母肯定不同意。”
当头冷水,黄思林一阵难过,一时间,竟为自己的特殊经历伤怀起来,自己的家庭情况摆在那里,非亲非故,别人谁愿意增添负担?
生活各自不易,个人所求不同,各自立场不同,勿在心中强求别人,若有缘,天自安排。
黄思林想通了,对感情不再抱有太高的期望。
后来,熟人牵线,她又见了一些相亲对象,对方一听有瘫痪的父亲要照顾,一个个都被吓跑了。
直到刘宜和出现。
当时刘宜和在闽清办工厂,黄思林正好帮叔叔给工厂运送刷墙用的涂料。
工作时,她浑身上下都是白白的,除了眼睛能看清楚,连男女都分不清,刘宜和近前说话,才发现黄思林是个女孩。
一个20岁左右的女孩,独自一人搬运一袋袋涂料,却没有丝毫怨言,刘宜和认定黄思林是一个能干的女孩,就主动留了电话。
接触几天后,彼此印象很好,黄思林便将自己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宜和,黄思林本想着,刘宜和跟她肯定没下文了,没想到,他非但没被吓跑,反而决定和她交往。
正是黄思琳的坚持和孝心,打动了刘宜和。
很快,二人便闪婚走到了一起,建立起他们的小家。
那,父亲呢?
婚后,刘宜和与黄思林同甘共苦,一起照顾父亲,黄思林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一次采访中,黄思林说:“虽然结婚有些仓促,但遇到一个能接受父亲,又能体谅我的人,我也没什么要求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有了孩子后,黄思林更加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将照顾父亲放在首位。
作为父亲的女儿和儿子的母亲,她日常的状态便是,放下孩子,抱起父亲。
要是出门聚餐,她就前后开工,用背带将孩子背在背上,胸前打个大大的结,腾出手给父亲来个“公主抱”,再慢慢放进车的后大座,呵呵笑着对父亲讲:“你就像个小孩子。”
父亲也开心附和道:“赶着吃饭去咯,赶着吃饭去咯。”
上有老,下有小,二胎出生后,黄思林更是分身乏术,就辞掉了之前政府给安排的工作,专心在家照顾父亲和两个孩子。
黄思林本就不是安逸的人,在家做全职主妇也要想办法赚取外快,补贴家用。
她说干就干,做起了微商小生意,在网上卖纸尿裤等婴儿用品。
靠着好人缘,老顾客转介绍给她很多客户,她从中赚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后来,利用父亲和孩子睡觉的时间,黄思林又摆起了流动摊位,卖卤猪蹄,而这个小生意的灵感正是来自父亲。
父亲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美食,唯独钟爱卤猪蹄,黄思林就干脆去学了这个手艺,学成后就红红火火地开始营业了。
卖猪蹄赚钱的同时,还能让父亲吃个够,两全其美。
黄思林的孝心由村传到乡,再由乡传到市,又由市传到省,感动了一方百姓。
2017年,她荣获“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2019年,又被评为福州道德模范。
2021年11月,黄思林获得第八届道德模范提名奖。
面对所有荣誉,黄思林却很平静,她说:“照顾爸爸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我要将孝老爱亲的正能量广泛宣传出去。”
后来,她走进福建闽侯县荆溪中学,参加学校开展的“百善孝为先,争做有孝心的荆中学子”活动。
她与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真情流露。
黄思林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但足以直入人心。学生们被她的孝心孝行所触动,都举手争着分享心得:
“姐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不能理所应当的索取,我们应该体谅父母,用行动反哺父母。”
……
最后,校长又分享:
“‘孝’不需要喊口号,我们会结合黄思林的事迹,进行孝道进班宣传,告诉学生在孝顺父母上,很多事情是可以做到的。”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黄思林的父亲遇到这样的女儿何其幸运。
他经常笑意盈盈,像一朵太阳花,沐浴着女儿的爱,逢人就说:“幸好有女儿日夜照顾我。”
是的,黄思林7岁时便像大人一样,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父亲,并坚守21年。
中国14亿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做得到?
不得而知。
我们感动于黄思林的懂事、有孝心,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心疼。
心疼她用21年的时间,与苦日子周旋,一个人一辈子有多少个21年,更何况是青春岁月里的21年。
归根结底,是没有健全的父母,如果黄思林的母亲健在,父亲没有瘫痪,她是不是也和其她孩子一样,能体会柴米油盐的充实,体会梦想启航的激情,然而……
可话又说回来,但凡有办法,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自己拖累到用眼泪洗掉眼泪,用凄苦驱散凄苦。
对父母来说孩子是永远是自己的心头肉,孩子的一个不开心,父母可能会彻夜难眠;孩子一次考试不及格,父母可能会因此而焦虑很久;孩子几天没打电话,父母可能会担心地胡思乱想。
可对孩子来说,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的软肋,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底气也来自父母。
只有父母健康,孩子才能安心地披甲上阵、甩开膀子拼搏。
而不是,一边奋斗一边还要像黄思林那样惦念着家里。
希望世上的子女都如黄思林,但又不希望是黄思林。
只希望世上的父母皆安好,如此,世上的黄思林便皆晴天。
. END .
【文| 张漫晳】
【编辑|丹尼尔李 】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5年前于欢过失杀人被判无期,狱中被表扬六次后出狱,如今怎样了
10年前,“宁坐宝马哭不坐单车笑”的拜金女马诺,如今过得怎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