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银婚活动现场
第次巡回演出的夫妇
穿着婚纱,乘坐“婚车”游行拍照留念。昨天广东迎宾馆举行了特别的金婚银婚活动。
除此之外,这些恩爱夫妻还做了一件事——他们以亲身经历向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家风故事,品读家书经典,传唱家风歌曲……据了解,该活动为广州市老龄办主办的2019“我的祖国我的家·弘扬广州好家风”活动。活动从全市钻石婚、金婚、银婚上百对的夫妻里挑出10对有故事、有代表性的夫妻代表,他们结合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重温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爱情亲情,传承尊老爱幼、担当责任的家庭美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李婷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 通讯员李婷婷
好家风故事选
故事1
青梅竹马“拜堂”60年
魏宁斯和梁琬玢夫妇结婚已经41年,5岁便相识,两人是小学同学,也是近邻,因此经常一起玩。但魏生笑称两人拜堂超过了60年,原因是两人幼年时曾模仿《南海潮》里面的“拜堂”情节。
由于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并十分了解对方,后来两人便踏入谈婚论嫁的阶段。结婚不易,两人当时收入并不高,只能不断存钱去购买结婚用品,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两人才正式登记结婚。
玢姐说自己是直肠子,魏生说自己也会脾气暴躁,争吵是难免的,大家摆观点说清楚。面对玢姐,魏生更多会包容,他说:“在外做大佬,在家只能做小的,她是我的领导。”今天吵架了,明天一起喝茶啰;因为退休都一起去了合唱团,即使吵架了,晚上还是会一起练歌,歌唱完了,气也消了。
故事2
“有手有脚没有熬不过来的日子”
陈世韬和钟仕玲夫妇结婚已38年。以前韬哥每天晚饭后都会从桂花岗踩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去找住在海珠区的玲姐。由于当时提倡晚婚晚育,韬哥和玲姐谈了八年的恋爱才结婚。
韬哥是玲姐的初恋,玲姐觉得韬哥高大帅气,最重要是老实。即使家里人旁敲侧击提醒,嫁给韬哥以后可能会很苦,甚至给她介绍一些家庭环境相对好的男士,玲姐都不为所动,还说“有手有脚没有熬不过来的日子”。
结婚当日,玲姐爸爸用“硬核”的态度表示反对,新人敬茶的时候躲在房间里,没有现身。在其他亲戚的帮助下,两人完成了仪式。但韬哥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都尊重长辈,家里有什么事情也是第一时间响应,所以老丈人也慢慢接受了他。
20世纪90年代初,韬哥玲姐双双下岗,很困难。后来玲姐在高第街做个体户,韬哥就再进厂工作,他们都愿意共同面对困难。玲姐脾气很好,韬哥家务全包,所以玲姐也说韬哥是她“坚实的后盾”。玲姐说,艰难的日子过去了,现在大家都身体健康,十分满足,十分幸福。
故事3
一颗小小花生 代表我们家的精神
刘展明,非遗南乳花生第四代传承人,是目前广州市唯一一位南乳花生技艺非遗传承人。盲公的叫卖声可以勾起很多广州人儿时的记忆,但这种声音已经在广州消失了近四十年。虽然现在也不会在街上叫卖了,但是刘展明依然希望能保留下来这种广州传统小吃,除了想留住味道,也想留住对妈妈的那份爱和思念。
“为什么妈妈炒的花生特别好吃?我以前不懂,长大之后才慢慢明白,是因为用心。妈妈这份对生活的用心,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刘展明说,妈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她一直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不能偷,不能抢,再困难,也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有人会问,做南乳花生步骤复杂,明明赚不到钱,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呢?刘展明的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妈妈。每次当他剥花生、炒花生时,都会想起妈妈的坚持,想起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一个女人,为了孩子,为了家,咬紧牙关去做工,义无反顾。“所以,我要把南乳花生传承下去,我要把妈妈的精神传承下去,传给子孙后代。这颗小小的花生,代表的正是我们家的精神,很普通、很平凡,却生生不息,把它落入地里,生根发芽,长出更多的果实。”
故事4
延安精神就是我的家风家教
“我是一个出生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延安娃,能活到今天是万幸了。我的父母在延安相守的岁月,让儿女们学到了一生受用的延安精神。”陈芳芳女士的父亲陈跃平从1947年起就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直到2001年离休。
陈芳芳家里的书柜里有父亲留下的几千本书,书内有父亲划下的圈圈点点,还有不同颜色的笔迹批注,都是多次翻阅后留下的痕迹。现在,后辈们翻阅这些书,就会回忆起父亲学到老、干到老的干劲,获得前进的力量。
陈芳芳牢记父亲的教诲,在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成为一名山区中学的女老师。要知道,之前住大城市的砖瓦楼房,有电灯、电话,如今在山区只能住泥巴屋、点煤油灯、用全校仅有的一部手摇电话,心理落差是相当大的。但陈芳芳还是时常想起父母的教导,这样的生活坚持了6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如今,陈芳芳的儿女也在学习延安精神。陈芳芳女士是广东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副会长,如今她的社会活动大部分围绕对延安精神的宣讲。因为她坚定地相信,延安精神不但是她的家风家教,也是推动全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