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太宗李世民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纷纷扰乱,兴衰,荣辱兴衰。
为帝王者,时时标榜自己是“皇权天授”,鼓吹自己顺应天意,自称“天子”。秦始皇为稳固王朝统治,釜底抽薪,修长城,“销锋镝”、“焚书坑儒”,历二世而亡。始皇帝虽然死了,但他的愚民政策,却被后世君王学了去——他们不需要臣民们聪明,更不需要他们的才干,需要的只是“顺从”,如此而已。只是这世上,总有些有识之士,俗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防他们的思想,那实在是比防口要难了许多——他们更信奉的,其实是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那些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来讲,李世民这个人要比他老爹出名的多了。李渊在他儿子面前,看起来有些弱,否则也不会倒在玄武门之变上。但在事实是,李渊这个人还是老谋深算的,一个开创皇朝的先驱者,又岂是泛泛之辈?李渊当然也明白“王侯将相”之言,所以他虽然贵为“唐国公”,也是“太原留守”(官名),却并不满足于此。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振臂”,在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拥护,旧阀的支持下,在当然的十一月抢占了长安,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为隋恭帝,改元义宁,效曹操“挟天子而令天下”。
唐高祖李渊
第二年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长子李建成为东宫太子。《唐创业起居注》载,晋阳起兵是李渊的意志,但在《唐书》中,却说这是李世民的主意,而李渊曾对许诺,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事实到底如何,恐怕除了李渊父子知晓,别人已经无从考据,但李世民在李唐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却是出力甚宏的。李世民威望之盛,声势之隆,已经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这就为日后兄弟阋墙埋下了祸患。
李世民幼时异相,据新旧唐书的太宗本纪,他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此儿改名为李世民(也就是说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可见其武功一流。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资治通鉴》有载,李渊长子李建成,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性情松缓惰慢,贪杯好色,好弓马。而李元吉虽然身为齐王,也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总之这俩都算不上世人眼中的省心儿子,不为皇帝宠爱。而相对来说,李世民就要争气很多,就算在征战天下的时候,也经历过惨败,但却已成大器,甚至有一国之君的风范,如果他是长子,那太子之位也就没有了疑问。李渊能推了隋朝,当上皇帝,端是一代人杰,眼力自然不浅,这心里,多半也是有意让李世民对李建成取而代之的。
兄弟几个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却是暗中较劲,但李世民气势汹汹的,李建成独木难支,于是把兄弟李元吉也拉下了水——李氏宗亲虽然不少,但皇位之争,除了李渊的儿子,也没哪个敢参与进来,他虽然还有不少儿子,但余子皆小,没那个资格参与进来。
太子党说大不大,主事人也就李建成、李元吉两个,而且后继无援,但也不算小了。毕竟李建成挂了个太子的身份,就算秦王李世民威望极重,但威望毕竟不能变成实权,理论上,李建成还是最接近那个宝座的人,所以拥护他的人也不算少。
秦王党呢,当然也是比较强悍的,甚至在资料看起来,强的不止一星半点,毕竟秦王那是战功上打出来的,李世民本身就已勇武,再加上征战,马背上来的威望,兵将自然服他,文有房玄龄、杜如晦,使些算计,不会差了太子党——更重要的是太子、齐王只能算是纨绔,秦王身后却有百姓兵将的支持。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是太子党攻讦秦王党,秦王党却有些不得已,自卫反击的意思,但大抵是因为李世民最后当了皇帝,自夸仁义吧——前期两党之间的争斗虽然没有兵锋,阴招小鞋什么的,那是必不可少的。
李渊做了皇帝,后宫虽然不会有三千,但想必也是不少,天下既定,淫欲不可少。李渊晚年宠幸的嫔妃很多,生了近二十位小皇子、小公主。但这些子嗣,一来年幼,二来没有威望,无人支持,难以参与到太子与秦王之争,于是开始找人依附。李世民公事公办,冷脸一张,当然没有太子来得可亲,于是这些枕头风开始猛吹秦王如何如何,太子如何如何——不过李渊也不是傻子,对这些话还能分辨。
只是这世上有千日做贼,却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李世民终究还是被这些人构陷,李渊对他是猜忌日重。
就比如说有人劝李渊迁都,理由是突厥犯境,威胁京都。李世民出言请兵,说数年时间平定突厥,紧接着就被太子党进谗,说他这是谋求兵权,是以后谋反的资本。
有哪个皇帝听到“谋反”这两个字是不想砍人的呢?李渊不杀李世民,只是因为两人毕竟是父子关系罢了。李渊终究还没有老糊涂,太子党时时进谗,他虽然猜忌日重,却总不杀李世民——这多少也有些优柔寡断的意思。李世民也知道自己的处境,于是借故往东都洛阳避祸。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虽然有了杀李世民之心,毕竟对他畏惧,于是想要瓦解他手下。叛变的人是有的,但忠心之人还是要多些——可惜还是架不住构陷,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均受太子党之陷,被迫离开了李世民左右。
李世民的心腹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侯君集、尉迟恭等人,而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实在是这些人日以继夜相劝的结果。
逢突厥兵入侵,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高祖从其建议。李元吉乘机带走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即秦叔宝)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秦王府空虚。李世民收买东宫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王晊,得知了李建成之计,于是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劝说下先发制人。
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建成、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建成、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有变,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世民却搭弓射向建成,将他射死。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将射中元吉,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世民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世民,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喝斥他。元吉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赶紧放开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父皇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
政变发生时高祖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做什么?”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高祖对裴寂等人说:“不料今天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你们认为应当怎么办呢?”萧瑀和陈叔达说:“建成与元吉本来就没有参与举义兵反抗隋朝的谋略,又没有为天下立下功劳。他们嫉妒秦王功劳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划奸邪的阴谋。现在,秦王已经声讨并诛杀了他们,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陛下如果能够决定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托于他,就不会再生事端了。”高祖只能无奈表示:“这正是我素来的心愿啊!”
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等幼儿都被残忍杀害,还在宗室的名册上被删除名字。李世民还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杨氏后来与李世民生下一子。这也是李世民为后世有些史家所诟病的原因,认为他霸占弟媳,有乖伦常。
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又颁布诏书:“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八月初八癸亥日(9月3日),高祖颁布制书,将皇帝位传给太子李世民,自为太上皇,仍居于大内皇宫正殿——太极殿。世民坚决推辞,高祖不许。
高祖颁布传位制书的第二天,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太子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并大赦天下,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皇帝生涯,即位第二年正月初一乙酉日(627年1月23日)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经与突厥、薛延陀之战、和亲吐蕃、与西域诸国之战、征讨高句丽等,终于建成一个空前强盛的帝国——就算如今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也还有唐太宗的功劳呢。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昭昭,武功赫赫,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终以贞观之治而永载史册,成为一代圣君。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书》评价到:“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玄武门之变,影响可谓深远。柏杨曾经说到:“然而,中国人应该庆幸李世民先生夺嫡成功,李世民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治世的典范。”
但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逼父而上位,用骨肉兄弟的鲜血铸就了自己的千秋伟业,终究是在道德层面上荼毒了中国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