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团聚故事不断上演。
这一年,等了24年的《失孤》原型郭刚堂夫妇,等到了被拐儿子郭新振的一声“爸妈”;盼了14年的《亲爱的》原型孙海洋夫妇,也终于和苦寻多年的儿子孙卓抱在了一起。此类消息频频见诸报端,显示出中国社会在加大“打拐”力度,协助失散家庭寻亲、认亲方面的努力成果,也让关心被拐儿童及其家庭的普通人倍感欣慰。然而,相较于认亲时的感动,一些现实而沉重的问题,是被拐儿童及其家庭不得不面对的。骨肉相见,真相大白——在大众视角下,这样的情节似乎皆大欢喜,但对长期失散、突然重新相见的孩子与家长来说,要在心态上适应变化,重建感情联结和社会关系,只能一边摸索一边努力。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故事,团圆的结局也并不等于一劳永逸。
相比于失散时便已是成年人,一直努力寻回孩子的家长,那些被拐多年之后才重新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孩子,无疑更难适应“回归”后的生活。其中一些孩子甚至已经忘掉了被拐之前的记忆,以至于把买下他们的人误认为至亲。对这部分孩子而言,物理意义上的“回家”,并非其颠沛流离的终点,只有实现心理上的“回家”,他们才算走完了艰难的归途。
近日,有媒体采访到了回家整整10年的曾经被拐卖者——今年已经36岁的赵永勇。成年之后,赵永勇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2012年与亲生父亲相认,并在一年之后找回了同样被拐的弟弟。然而,父子三人团聚之后,赵永勇常常觉得自己和父亲、弟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由于母亲早亡,父亲已经再婚,弟弟也与抚养他的家庭更加亲近。面对这一局面,赵永勇常常觉得疏离、孤单、“融不进去”。
这样的感受,不止出现在他一个人身上。包括不久之前因为内心犹豫引发社会争议的孙海洋之子孙卓在内,许多长大后回到亲人身边的被拐儿童,都有自我定位失调,难接受、难适应、难融入的问题。其中,有些人的情况和赵永勇类似,是因为家庭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温暖,也有一些人虽然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渴望和自己重聚,但还是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倘若为这些现象归责,人贩子当然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但是,过去发生的事已经无法改变,只有向前看,想方设法帮助更多失而复得的受害家庭化解情感困境、认同困境,才能愈合人贩子们给受害者和社会留下的“伤口”。
从本质上看,那些被迫离散的家人,失去的不止是共同生活的机会与时间,更是本应属于他们的亲情。亲情并不能简单和亲属关系画上等号,也不可能只靠血缘轻易缔结。只有让当年被拐的孩子和父母重新建立情感上的联结,产生对原生家庭的归属感,进而对“自己是谁”有清晰认知,他们才算是走完了“回归”的历程。对此,这些孩子的家人既要付出真心的努力,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对孩子造成反向刺激。与此同时,公益力量也不妨多向重聚后的家庭伸出援手,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亲子咨询等服务,帮助社会把“促团圆”这件好事做到底。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