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丽萍作家、导演何晓云、胡格、王晓信主演的电视剧《大好时光》将于10月16日在东方和安徽卫视黄金档播出。
这一次,王丽萍不止是编剧,还是出品人。在创作阶段,她像一个长跑运动员,谋定而后动,每天完成固定的篇幅,气定神闲抵达终点。在生产阶段,她像一个超级外联,随时出马解决剧组拍摄中遇到的难题。她做这一切不是为了显示“铁娘子”的霸气,而是为了作品的完成度。这一次,我们还谈到了她在创作中走过的瓶颈期,以及调整状态、满血复活的独门秘籍。也谈到面对热钱汹涌的市场,一个创作者怎么把根基筑牢。实际上,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最后胜利永远属于集中精力干活儿的人。下面的访谈篇幅较长,信息量澎湃,诸君上眼。
王丽萍
(1)做节目,是战胜创作瓶颈的独门法宝
独舌:都市情感剧、家庭生活剧写了这么多年,每一次都是尽量寻找到一个不同的切入点。一开始的时候,像写《婆婆媳妇小姑》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无限广大的世界,找到一个选题相对容易,但是这么多年写下来,有这么多有影响力的作品,会不会觉得选材越来越难?这回是怎么找到的?
王丽萍:我觉得创作状态良好跟我本人的状态有关,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感,有一种激情状态,催促自己不断学习,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写发自内心的、让自己激动的东西。
从《婆婆媳妇小姑》开始,后来其实是有一些低谷的时候,大概有五年左右一直是茫然。《婆婆媳妇小姑》那会儿还很有冲劲,包括《女子公寓》《岁月如歌》和《夫妻冤家》,这四部戏成了我能来上海的原因。不在上海,写了四部上海戏,那会儿年轻气盛,灵感外涌,没有那么多顾虑,也没有特别大的障碍。《婆婆媳妇小姑》是写婆媳,《夫妻冤家》的人物架构很好,女的是离婚办主任,男的是婚纱影楼的摄影师。一个是8号最多来拍婚纱照的,另一个是一定要找单日子离婚的。这两个人每天谈的话题都不一样,喜剧的人物架构,身份设置,很幽默。我开头就写喜剧,一直写轻喜剧,包括《婆婆媳妇小姑》《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有现在的《大好时光》,都是轻喜剧的笔调。
《婆婆媳妇小姑》
从那四部戏之后一直到到《错爱一生》,大概有五、六年,非常难,我每天对着屏幕“挤牙膏”,进入了一个非常大的瓶颈期。每天打开电脑逼着自己写的时候,你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完成任务,人物的搭建都没有想象力。
独舌:为什么没有选择主动减产?去体验一下生活,积累一些想法。
王丽萍:这个阶段我去做了几件事。我去上海电视台参加了《社会方圆》和《案件聚焦》,都是法律节目,跟着他们一起采访当事人,我自己去追踪这个案子。这些成为了我日后的素材。有一些孩子是孤儿,找亲生父母一直没找到。有的案子我追踪了十年,关注这些孩子的成长,有的还资助。这不一定都写到电视剧里,而是真想看看他们的人生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个叫《相约星期六》,做了十几年了,就是相亲节目,在上海,这个节目已经做了18年了,我自己做了将近有12年。录一期节目要5个小时,这5个小时我带着录音笔采访家长、孩子和工作人员,包括相亲的那些爸爸妈妈,还有相亲的孩子,积累素材十几年了。每一个月都去。还有一档节目叫《心灵花园》,都是心里矛盾、有愁苦的人。三档不同的节目,有涉及心理的、有相亲的、有法律的,我有的做编辑,有的做策划,这些都是素材的来源。
《错爱一生》
我写的不好的时候,大概是2003年,我到安徽农村呆了一段时间,那边有很多下放知青,有很多故事去了解、去记录。我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没有剧本约,身心自由。有了想法我就是自己写,写到二十八九集的时候,我觉得不错了,我再联系投资方。《错爱一生》对我很大的意义在于我这个戏没有用当时的明星大腕,用了韩雪和温峥嵘。这个戏当年在央视是收视冠军,到目前为止重播了40多遍,央一、央八、央四都播了,到现在每年暑假还拿出来播。这个故事讲的是“狸猫换太子”,传统的戏剧元素。一个抱错孩子的故事,我把它放到“文革”的背景下。一个农民一念之差,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日子,把自己孩子故意抱给别人。孩子抱走之后,她马上后悔了,去追,偷偷把自己的孩子换回来,但是对方相信当初抱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最后就将错就错。
《错爱一生》不是命题文章,就是我自己想写的,从那以后的剧本都是自己想写的。之后写了《保姆》,当时同类的题材有很多。我去采访了很多保姆,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苦情,但是我用喜剧的方法来写。因为一苦情就会有阶层障碍的问题。像这种东西你要拿捏得当,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切入点,怎么样的态度,就决定了这部戏的气质。现实题材不怕在同一题材上面兜兜转转,关键是你的立场和你的切入点。当时这个戏在上海地面频道的收视率超过春晚,收视率最高是12.8。
《保姆》
独舌:这几档电视节目对您的创作,能梳理得比较清楚的有哪些补益和帮助?是否可以视为创作素材、理念的一个宝库?
王丽萍:我自己也蛮刻苦的,有的人就是去一两回,我是参加了十几年。而且我是公益的,特别是《相约星期六》,十几年我是不拿稿费的,因为它们也给予我很多。比如说法律节目,我可以看到大量的案子。大量的阅读,功夫在事外。在镜头前看到的是非常短暂的,我在后面的阅读是大量的。有一个案子对我帮助特别大,我当时在做《社会方圆》节目的时候,有一个案子就是夫妻两人离婚了,“百年”以后,双方的子女坚决不让这两个人葬在一起。这个案子给我很多联想,在写《媳妇的美好时代》的时候,我把曹心梅和杨树结婚,杨树去世后要求和已逝的前妻葬在一起。曹心梅就崩溃了,因为她觉得自己一心一意跟杨树过日子。她又去问余味的爸爸,你“百年”以后要跟谁在一起?这就是采访后自己加工再联想再发挥,然后注入深情。很多灵感是来自真实的案例。很多积累我不是那么功利的,我不会正在写一个戏,马上去采访当事人,我觉得这个来不及。就像考试一样,你准备不足就会很怕这个考试。有很多案例在电视剧里用不上,在人物的前世今生可以滋生出很多东西。一部30集的电视剧,光写男女主角两个人的情感戏,观众会看腻的。多元化地反映社会状况肯定要写到父母、亲人。这部分素材对我来说很珍贵。
《媳妇的美好时代》
还有相亲节目我做了十几年,我有一支录音笔,每期录四五个小时我至少有一个小时是采访家长的。有的家长跟我讲,儿子没挑上,我在这里找到了。我说你怎么找到的?她说,“我就放电,放电以后我发现这个男的能接受。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我帮他们策划节目,我会看到一些没有播出去的素材。我有梳理数据的概念,比如说做《心灵花园》,一天策划五期,那么五期有几期是家庭暴力,有几期是夫妻离婚。相亲的年龄层次,其实编导之前已经做过筛选,能来上节目的已经代表了一个百分比。所以这次《大好时光》我写到了90后闪婚,现在上相亲节目的很多都是90后了,每次上节目的十个人代表一个群体。从这个概率做一点分析,我觉得很有意思。
独舌:接触了大量案例,尤其做节目做了十多年,是不是重复的很多,也会反映到剧本里?
王丽萍:我觉得《大好时光》没有。我觉得是越写越成熟了。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亲人、家族的故事从来没写进剧本里。
(2)《媳妇的美好时代》也是主创们的美好时代
《媳妇的美好时代》
独舌:从“挤牙膏”的状态到第二次觉着“血很满”,大约有多长时间?
王丽萍:从2000年~2004年之间我觉得很难过。一方面我父亲去世,没有心情写,另外一方面就是觉得很“挤牙膏”。因为1999年刚调到上海来,我也急于想证明自己。刚到上海来,也没有朋友,我没有学过戏剧,也不是科班出身,我有点不自信。还有些不得不写的应命文章,有点赶稿的感觉,这种东西给我压力特别大。当时觉得自己还有创作热情,其实那会儿的作品现在有时候都不大想提。如果现在重写,我肯定不那么写。同样一个题材,我会琢磨这个角度对不对。人物不对,我没有相信他,写起来就会很生涩。后来到《错爱一生》《保姆》《叫一声妈妈》就有感觉了,播得非常好。到《媳妇的美好时代》,我写到28集,我说我想和北京的公司合作,因为以前大部分的戏都在上海拍,换一下思维。鲁书潮(王丽萍的先生)老师给我介绍了几个公司,感觉都不对。
《媳妇的美好时代》
独舌:之所以不让这些制片公司先期就介入进来,是因为怕打扰到自己的核心创作方向?
王丽萍:我觉得创作的时候有一个特别奇妙的东西,包括我现在已经在酝酿新戏了,但我还没有跟人说。我觉得这会儿不是需要跟人交流的时候,我要自己先梳理清楚了,有足够的自信把它完成。如果我很早跟公司签了,他们肯定会有要求的,资本说话嘛。当时的自信不是膨胀,而是想安静,独处,自己慢慢磨戏。我写完28集左右,知道它是好东西,那么我挑人来制作,共同完成。《媳妇的美好时代》就是写了28集之后,和华录百纳的刘总(刘德宏)达成合作。那个时候也是刘总的转型期,之前拍了很多战争戏,转向家庭戏。《媳妇的美好时代》华录百纳投入了百分之百的热情,主创每个人都遇到了美好时代,导演刘江刚有孩子,内心充满温暖,黄海波之前演了很多战争戏,海清也特别想在北京演一个轻松的戏。所以每个人都调整到最好,这个戏成功是所有人都出来了。这个戏也国内外得奖非常多。
《双城生活》
这个戏以后,对我来讲比较重要的就是《双城生活》,这个剧本我非常喜欢,现在很多人拿着这个剧本当范本。当时我采访了解到很多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差异,我喜欢面对面地问,特别生动。为了体验生活我专门去坐北京到上海的长途汽车,特别便宜,才100多块钱。这个在戏里用上了,马伊琍演的京妮为了省钱坐这个长途汽车,出了车祸。双城生活对工薪阶层是很辛苦的。坐火车,一个女人,一车厢男人,写到戏里多生动啊!我坐火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双城生活的上海男人,我后来就特别理解双城生活的状态。
《双城生活》之后有一部我自己认为失败的作品就是《媳妇的美好宣言》。那部戏收视率不错,出来的效果和我的风格不太一样。从那部戏之后我开始参与制作的每一个方面,坚决不做续集,不做姐妹篇。不能吃老本,不能炒冷饭,创作上玩不得投机。
独舌:您不是戏剧学院科班出身,您觉得编剧的技术和技巧有多重要?如果是非科班出身需要多长时间能轻松超越?
王丽萍:编剧我觉得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东西是需要想象力的。你看天是天,但是看天是可以看出另外的东西。我在美国拍到两朵云,我觉得它们是接吻的鱼。还有勤奋刻苦非常重要。好多小编剧很浮躁、很急。最初刻苦勤奋的东西丢掉了,不可能天上掉下剧本来。我觉得没有经过科班训练根本没有问题。我每次写戏都是先写梗概,有时候长有时候短,写完梗概写人物小传,前世今生,这是每次必须的功课。第三个才做剧本大纲,大纲会做到八、九万字,大家讨论哪里不对。大纲之后再分集,然后才是做剧本。这个传统路数一直没有变过。
(3)要白马给纯种的,要草原给正宗的,制作上决不马虎
独舌:从编剧到出品人,身份转换以后,对新作品的把控主要是哪几点?
王丽萍:我对自己的定位:我是编剧。当然,多了一个头衔也多了压力和责任。其实我最要多做的事儿,就是为剧组做好服务,你满足导演摄影和团队的需要。我举几个例子,拍《大好时光》的时候,我剧本里写了摩天轮,可真的要拍摩天轮,我是没有概念的。我给他们的建议是苏州有摩天轮,而且他们愿意借给我们拍。我们导演说一定要锦江乐园的摩天轮。工作人员一打听,摩天轮的价格是4小时5万。可我们要拍两整天啊。我马上找到了上海市旅游局,旅游局认为“这个戏是为上海加分的,我们帮一下王老师”。最后,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拍了两个通宵,拍得非常美。我相信以后在上海南北高架上一经过,看到那个摩天轮就会想到《大好时光》。朋友打趣说:以后求婚就去摩天轮了。
《大好时光》
第二个,我写了一场爱情戏,胡歌求婚那场,黄浦江边上突然奔来了一匹白马,胡歌来求婚,这个桥段,我相信会成为爱情戏的一个难忘的情节。我们导演说,“王老师,这个你写起来容易。这个马是什么马?”我说你们有什么建议?导演说,“一定要马头大,就是阿拉伯纯种马”。我说那就租。一头马一上午就要两万块钱,这个时候我是根本不会在乎钱的,因为拍出来的效果好看。我们开头和结尾都在草原,他们去看景拿了很多方案,大家一致认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草原好。因为人少,没有太多商业的气息。我们在那里拍撞车、求婚,如果图省事儿,河北坝上的草原离我们近,但拍不出那个味道。我们从北京开车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要五六个小时,全组会很辛苦。他们给我这个方案,我说那就在那儿拍。我没有指手画脚,就是做好服务。电视剧是团队艺术,大家齐心合力,就会加分。
《大好时光》
《大好时光》这个戏,剧本讨论整整半年的时间。剧本出来前10集,又一轮讨论,我继续写。那会儿他们已经开始找景、找演员。我这边剧本完成,主创人员全部都建立了。导演组全心全意负责、摄影组、灯光组、美工组,服化道组,制片部门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都是很权威的人,说话掷地有声,他们才是这个领域应该受尊重的人。我只是说,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我出面,我就去。我们当时遇到了一个困难,戏里需要一条狗,找了好多都不行。我去帮他们找顽皮家族,上海最大的一个宠物的机构,看中了草莓那条狗。那个老板特别好,让我们随便用,随便拍。导演他们都说,“王老师,太谢谢你了,没有这条狗,会逊色很多,因为这条狗太会演戏了”。想拍好一部戏,要拿出好剧本,让全组团结起来,每个人都发挥最大的优势和力量。
独舌:购买方、电视台、甚至视频网站,他们迫于市场压力,有点“势利眼”,选片的时候很挑剔。片方下了很多功夫,怎么能把信息传递到他们那儿?
王丽萍:一部戏在创意的时候我跟电视台会互动。《大好时光》在我创意的时候,我就跟SMG影视剧中心的王磊卿主任有过非常快乐的沟通和默契,他对剧本也提意见,我非常感动;我也跟合作方安徽台互动的很好。目前我的下一部电视剧已经筹备,因为要写的题材比较独特,以往的电视剧里也较少涉及,我相信这对电视台有号召力的。说根本的,你还是需要拿出你的实实在在的作品来。现在我写作会考虑年轻观众的感受,像《大好时光》,网络观众会愿意看,视频网站也没有问题。我有了这个自信以后,其实你的品牌已经在了。我们团队的导演摄影师美术录音剪辑都是国内最牛的,他们很专业,这个团队非常靠谱,而且在拍摄过程中,我请电视台和网站来探班,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太清高,不要觉得我是金牌编剧,我是作家。因为电视台购买的人一定是这个行业里的专家。你要多听意见。
之前《大好时光》,赵宝刚老师拍过《男人帮》,但我这个是男人的20、30、40,包括胡歌在戏里的三段恋情。在还没签约的时候,电视台就给了我很大的信任。一剧两星了,已经有两家卫视关注了,我心里就有底了。
《大好时光》导演夏晓昀
独舌:《大好时光》还有哪些特色?
王丽萍:我们当时拍的时候有一个信念,我们不仅要拍给观众看,还要经得住挑剔。大家可以挑毛病,我们在制作上花费心思,其实海派电视剧就是拍得精致。我相信它是有价值的,也是能走出去的,这就是我任性的地方。我们的摄影、执行导演、现场导演全部都是80后,都是年轻人。镜头很舒服,胡歌的服装很多都是国际一线品牌,王晓晨的服装是特地飞到韩国买的。我们动用了十次航拍,胡歌和徐百卉分手那场戏,我们在南北高架上拍,他们骑着“哈雷”。我希望同行看了多多指导。
这个戏应该比较有话题,当时我写的时候会想到很真实的情感世界。胡歌33岁,戏里30这档就是胡歌的年龄,但我不是写胡歌的情感世界。他是处女座,在戏里也是处女座。在戏里,他的第一段是跟徐百卉十年的无性爱情,在美国,俩个人就觉得我有一个远方的爱人。结果真的回来结婚,就不行了。现在非常多的大学生都会说,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我们都单着就结婚。非常多大学生有同感,毕业以后物是人非了。第二段恋情,胡歌就是投入地爱一次,结果爱上一个“绿茶婊”。这个人物将来争议会非常大。这个女的是真爱胡歌,但是她用尽心思,玩手段,她只是想嫁给他。但是男的就觉得她有手腕。她的台词是,“爱情不用手腕怎么能得到?”但最后就太过于急了,过火了。最后也反而做出了极致的背叛。这几段恋情都很争议,看完你会觉得男人有的时候是心甘情愿受骗,胡歌到最后他也知道她用心计。戏里会说,那又如何,都是爱我的表现。男人看会有点毛骨悚然,我遇到这种女人我也没辙。王晓晨因为男朋友劈腿,去草原散心,遇到旅游公司的老板胡歌。撞车那场戏,两个人开车,是真撞啊,胡歌和王晓晨戏里是哥们,俩人从头掐到尾。到最后发现,再大的哥们都是谎言,男女没有哥们,最后两个人弄成真爱。胡歌在摩天轮求婚。有一句台词,女的看完哭了,王晓晨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你爱的人,他也是爱你的人,你要跟他结婚了,这就是大好时光。”
这回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男人40这段,许亚军和高蓓蓓,结三回,离俩回,跟同一个人。这非常有趣。20这对就是我采访得来的,啥也不懂就闪婚了,也没什么原因,因为他帅,就跟他结婚,完全对未来没想法的。还有老年,方芳和吕凉那对,方芳就老想勾引吕凉,吕凉打死都不肯。
这是一个很耐看的电视剧,我们团队彼此信任,有些东西就良性循环了。这个戏里的每一条线都可以成为一部独立的电视剧题材。而且胡歌的三段恋情也是男人的三个世界,集中在他身上。胡歌和王晓晨这条是主线,他俩从头吵到尾,谁也看不上谁。胡歌演这个戏很驾轻就熟,他有过一点情感经历了以后,演戏真的是不一样了。所有演员的情感经历在他们的作品里是会有反射的,他们会有更丰富的表现层次。王晓晨也演得非常好,每个演员都不错。
【采访/李星文 整理/田园】
End
【影视独舌】
由资深媒体人、影视产业研究者李星文主编,提供深度的影视评论和产业报道。追求高冷、独立、有料,助大家涨姿势、补营养、览热点。涵盖微信公号,微博,博客,网站,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新浪、网易、腾讯、搜狐自媒体等10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