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人心”“贤病济世”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医生医术高超、怀有重生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表现。
由上海电影集团摄制的故事片《我是医生》,主人公是军队的重大典型、“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吴老耄耋之年依然战斗在手术台上,依然是医学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吴孟超这个名字意味着名医,意味着承诺与希望。以这样一位名医为原型进行电影创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是医生》成功地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伟大医生形象,为“医者仁心”做了最生动与深刻的当代诠释。首先,《我是医生》努力实现了对军医这个职业的专业表现,尽可能地展现医生工作的完整面貌。影片中大量的医院实景拍摄,在空间上接近了军医职业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医生、护士、患者在真实的环境里上演着生命的悲欢离合,对病情与医疗方案的专业讨论、手术室里轻松的音乐和家常的聊天以及突如其来病变威胁转换出的紧张气氛,都是在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对当代中国医疗现状与水平的真实表现。这些细节的真实还原、这些对军医工作现场的真实再现凸显了医生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使得银幕上的吴孟超和他的团队具有与现实人物同样的真实感和可信性。银幕人物真实再现了现实人物的精气神,现实生活中的英雄借助银幕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与尊敬。《我是医生》在专业上的准确是对医生、对人物最真诚的尊重。
《我是医生》不满足于制作一出医疗行业剧,吴孟超本人高超的医术和傲人的手术纪录在本片中只是作为大的背景被经常提及,而影片真正努力的是理解与表现吴孟超医生作为普通党员的不凡之处。因此,影片以主人公的人物关系为切面,从多个侧面刻画了一位睿智、理性、宽容、坚强的老人,他幽默乐观的人物性格与处事方式在师生关系、父女关系、医患关系等层面中立体丰富地呈现出来。《我是医生》塑造的是鲜活的人:人物既可以接受学生亲切的玩笑,也会对他有最严格的要求;既可以对相依为命的女儿充满依赖,又能够冷静地亲自为女儿进行癌症切除手术;既有面对病患的耐心细致,也能坦荡地接受来自病人家属朋友一般的家乡小菜……吴孟超医生在银幕上不仅是一个先进的符号,而是有着生命烟火气的真实的“人”。《我是医生》的创作不是简单地歌颂人物的英雄事迹,而是以一种平实的态度接近一个人物日常生活,赋予了人物生动的个性。
影片拍医生、拍人,更重要的是在刻画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形象。真实生活中的吴孟超院士的胸怀与远见也需要创作者的认知与再现。《我是医生》富有勇气地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表现主人公作为当代英雄的特质,那就是英雄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担当。因此,主人公所面对的最大困境是医学面对疾病的无奈与无力:无法继续手术治疗的5岁小姑娘;曾经接受过手术又复发或死亡的一本本病历……正是直面医疗面对疾病的不足,才是其坚定进行癌症科研的动力。同时,影片将中国的癌症研究力量纳入到全球的共同视野之中,吴孟超医学团队的努力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国界的局限,而具有更广泛的科学价值与贡献。在这个意义上,吴孟超这个形象代表着中国军队医生形象与中国医疗水平的现代性、先进性与全球性,为“医者仁心”提供了当代的内涵与注释。
《我是医生》不是纪录片,影片虽然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但仍是有情节有人物有故事的创作。在影片的创作风格上,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美学影响,从生活体验中而来的创作保证了影片戏剧性表达的冷静与克制,真情实感、质朴简洁。同时,《我是医生》也是当代审美趋势下的创作,影片的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吴孟超是这个时代开疆拓土的医学科研先锋,他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处在与时俱进的变化之中,影片中的医生群像是乐观自信的时代精英。因此,影片在叙事方法和影像风格上努力追求时代感,叙事节奏明快,将生活的开放性与叙事的开放性融为一体。现实主义美学传统与现代审美趣味的结合为影片塑造人物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为主旋律电影叙事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当下中国电影创作普遍浮躁的环境下,《我是医生》扎扎实实的创作态度难能可贵。一部朴素的作品中,写医生,写英雄,写普通党员;在现实的语境下,回望历史、放眼未来;以医生为主角却不忘写患者与家属的困境;影片立足中国的故事,却有世界的格局;写医生的伟大,却也直面医学伦理的困惑。这是一部真实人物传记电影,对人物原型的深度认识,故事叙事的克制表达与内涵深化,特别是通过主人公的少年记忆所呈现出的家国情怀,使得影片丰富了人物传记片定义,表现了更深刻的时代记忆与当代情怀,为现实主义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感染力。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上图:电影《我是医生》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