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谍战剧从过去两年盛行的偶像风逐渐回归演技派担任主角的传统,获得了《风筝》 《和平饭店》 《爱国者》等众多好评。
不过,6日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面具》,依旧让人惊喜。同时,该剧也正在爱奇艺网络独播。
这部剧的豆瓣评分高达8.9,在国产剧中实为少见。不过,随着打分人数的增长,这个分数还能否保持,且走且看。
一开始,该剧便直入主题,以沉寂十年、一朝被唤醒的军统特务李春秋(祖峰饰)为核心,引出各条故事线,节奏紧凑,气氛诡秘。
谍战剧向来备受观众喜爱,源于其强情节的剧情设计、特殊的人物关系及充满悬疑感的故事走向,也涌现了诸多经典作品,比如《潜伏》《悬崖》《黎明之前》等等。
不过,随着此类型的长时间开发,谍战剧要做出创新感是不易的,因此创作者基本都会自我为难,不论是将时间跨度压缩得尽可能短,还是将地点设置在固定场所,抑或是一次次将主人公逼入绝境,在绝地反击中给观者快感。
《面具》整部剧时间跨度只有30天,每一集大概讲述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带着天然的快节奏。除此之外,该剧如何保证兼具创新与品质呢?
谍战+探案+层层身份迷局,悬疑感MAX
先从《面具》作为一部谍战剧的基础元素说起,该剧最突出的是将悬疑感贯穿始终。
这部剧以1948年刚刚解放的哈尔滨为故事背景,采用的是李春秋和公安干警丁战国(侯勇饰)双雄对决的叙事方式。因此,基因里便带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试探的谍战元素。
第一集便将这种紧张气氛展现得淋漓尽致。唤醒李春秋的特务尹秋萍,忽然遇袭,陷入深度昏迷,李春秋作为法医参与到案件中,小心翼翼地观察丁战国的办案进程。边检查受害者身上的伤,边推测案件发生的过程,同时还要用余光观察丁战国,祖峰的表演,从一开始便精准让人有代入感。
整部剧的前半部分,充斥着这种猫抓老鼠、老鼠想尽办法掩饰的追逐戏,让人跟着李春秋的经历,心里七上八下,想看他如何一次次化险为夷,悬疑感满满。
同时,主人公的身份设置,一个法医,一个公安干警,注定时不时会有案件发生。
这样的设计,又让这部剧拥有探案剧元素。
作为法医,李春秋显然是极为合格的,不仅可以准确判断受害者身上的伤由什么样的器物造成,还可以就此推测出犯罪时的现场状况。
作为公安干警,丁战国办案卖力,俨然一个称职的“刑侦大队长”:推测犯案动机、重演犯罪过程、不放过任何细节、各种刑侦手段轮番上演…因此,才能做到一经搜查,就发现尹秋萍军统女特工的身份,堪称“神速”。
此后,丁战国还会通过案发现场的脚印来锁定嫌疑人,李春秋也因此成为他的猎物,两人在相斗相杀中,推进故事发展。
不过,若只是这样的双雄对决,未免少了一些神秘感。实际上,在这样的表皮下,还隐藏着更深的迷局。演员侯勇在该剧开播发布会上说,“前期李春秋是老鼠,丁战国是猫。但随着案情推动,大家会觉得有点不对劲,感觉每个人都有点问题。”
不论是主人公,还是配角,分不清哪个是绝对的好人,哪个是坏人。而在这样带有迷惑性的环境里,观者也能深切感受到新中国的成立,有多么艰难。
谍战剧的主人公是“人”吗?这是个问题
创作伊始,《面具》便以求新为目标,不论是采用近年来少有的反特片元素,还是主人公的身份设计——国民党军统特务,都透露着主创对创新的诉求。
编剧王小枪表示,“到目前,其实谍战手段基本都已写尽了,什么偷情报、卧底等等,所以要做出创新还是比较难的。这一次,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切入视角。李春秋一开始是军统特务,但他手上并没有普通老百姓的血债,所以选择他做主人公,既可以与传统以我方情报人员为主角的剧区分开,又不会招致观众反感。”
总制片人张海东、编剧王小枪
前期的李春秋,就像一只小老鼠混迹在群猫中一样,小心翼翼,稍不慎便会丢掉性命,同时还要面临各种生活困境及中年危机,与传统谍战剧中地下党坚持信仰破解危机的叙事方式有很大区别,也带来了很多戏剧性。
除了切入视角,该剧将特工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讲故事。比起高扬旗帜的光辉,《面具》中的主人公李春秋更多了些人性。
被临时通知撤离时,他问,“能带上老婆孩子吗?”
被分配暗杀任务后,他问,“干完还回来吗?”
除了特工身份,他还是个平静生活了十年、舍不得妻儿的普通中年男人。他纠结、挣扎,却又不得不做出选择。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使命,更是为了保护妻儿。
双重身份设置,让李春秋既柔软又刚强:对待同为军统特务的老孟的偷袭,毫不留情地反击,再恶狠狠地告诉老孟“杀了我还会有别人来唤醒你”;对待将要别离的妻儿,他是温柔甚至带着点怯生生的感觉。这样的处理,让李春秋极有人味,让人相信这是个真实存在过的人。
这里想提一下剧中设定除夕夜撤退的意义。
编剧王小枪表示,“除夕夜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团圆的象征,李春秋却被迫与家人分离,这里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不仅是李春秋,丁战国、姚兰(梅婷饰)、老孟、陈彬等同样人味十足,散发出的是,是一个普通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极力想摆脱那种颠沛流离的特务生涯。
这就让《面具》这部谍战剧有了很多生活质感。同时,该剧还设置了与当下有所共鸣的一些议题,比如中年危机、婚姻中如何相处等。
李春秋囿于身份,无法同妻子姚兰坦诚相待,这让姚兰在长期缺乏交流的婚姻中,逐渐感觉疲倦,以致做错事。李春秋是后知后觉的。他的危机,既是时代和身份赋予他的,也是自我心理负担造成的。
两人的婚姻何去何从?在生命和尊严同时受挫的情况下,他又如何自处?这些看点,让《面具》在烧脑、快节奏的谍战情节中,多了一些烟火气,颇具特色。
年代感、都市感皆有,皮相上乘
从更新的几集看,这部剧的质感是毋庸置疑的。
场景、道具颇具时代感。《面具》剧组转景五地,从海林、哈尔滨、沈阳、旅顺到常州,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拍摄地。同时,搭建了数个室内场景,比如主人公的家、医院等。
总制片人张海东举例说明,“剧中主人公们的家,是那个年代很常见的俄式建筑,但现在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我们找了很久的景,最后找到一个原本废弃的红楼建筑,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清理建筑垃圾,才还原成现在剧中的样子。这都是为了保证剧中的时代感。”
此外,剧中的道具也年代感满满,从独具特色的椅子、台灯,到老式自行车、炉子等等,都能看出主创的用心。
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剧中人的服装,比如共产党人的苏联毛帽、军大衣因当时条件所致,布料相对偏粗棉感;而国民党人的毛呢、貂皮则做工精细,造型也相对时兴。
公安干警的棉衣是实打实的几层棉花缝制,这也让反季节拍摄的演员们“苦不堪言”,“我们这部剧是四个月的制作周期,为了抢雪景,剧组过完年直接向最荒僻的北方出发。但还是越拍越热,后面的两个月里我们都是‘高温穿棉袄’的拍摄状态”,演员侯勇表示。
但从剧中呈现的效果来看,完全是一幅东北寒冬腊月的景象,一点也看不出演员正汗流浃背,这充分显示了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功力,以及他们将优秀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决心。
“全组有几十辆车,不算人马,飞机托运、火车、汽车,过程非常折腾。而且从从冬天拍到夏天,后期制作又做了五个月。这些,都是为了让这部剧呈现出质感,该年代的地方年代,该有当年‘东方小莫斯科’都市感的地方也不能没有,所幸,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总制片人张海东感慨。
全实力派演员阵容,回归谍战剧戏剧创作规律
《面具》的一大看点,是剧中人物身份的层层假面,剥开一层伪装,你以为已明了他的实际身份,事实上,这有可能是他的另一层伪装。在这似真非真的猫鼠追逐中,自然带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而要将几种不同身份之间的分寸感拿捏好,委实不易,因此,需要有很强角色塑造能力的实力派演员挑大梁。这才形成了《面具》如今集结祖峰、侯勇、梅婷、杜志国、句号、于明加等全实力派的演员阵容。
这也反推着验证了今年来实力派演员担纲谍战剧主角的趋势。
在总制片人张海东看来,这种趋势是回归戏剧本质的表现,“我们并不排斥小鲜肉,但选演员最重要的是合适。现在的影视剧表现,越来越说明,观众并不单是看脸,他们更注重人物、故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创作者回归创作本质、尊重创作规律的勇气。”
张海东坦言自己也有过挣扎,“一开始,不可否认市场比较倾向追求流量、话题、热点,也有过一段浮躁期,但经过一番考量,我发现还是踏踏实实讲一个故事,真实地还原它,到最后作为一个作品留下来的几率才会高很多。我很庆幸关键时候做了调整,回到最初始的心态。”
【文/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