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台湾省的演员来大陆影视圈发展。由于两岸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不少台湾演员演戏“台味”较浓,戏拍出来效果并不好,戏路也因此受限。然而,有这样一位台湾演员,他在大陆影视圈驰骋几十年,演了近百个角色,而且戏路非常广,既能演古装戏、民国戏,还能演时装戏,他曾在时装戏里演过干部,演过教师,还演过军人,演什么像什么,全然没有一点“台味”,这位演员就是李立群。
李立群195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新竹,父亲是河南孟县人,18岁时与当地一女子结婚,生有一子。不久后,离开河南去杭州警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投考黄埔军校,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去了台湾。在台湾再次结婚,生下了李立群。
由于父亲说一口标准的国语,所以李立群的启蒙语言也是国语,京片子说得贼溜。他的表演天赋,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显露出来,经常在校园里表演节目,是学校里的小明星。但年少时的李立群只是把文艺作为业余爱好,从未想过将来吃“开口饭”。由于对航海很感兴趣,中学毕业后考入海事学校学习航海专业,在校期间,他加入了一个话剧社团,在那里接受了专业的表演训练,这为他日后做演员打下了基础。
从海事学校毕业后,李立群做了一段时间的海员,他发现这份工作和自己预期中的状态相差太大,而且远离亲人长期在海上漂泊,太让人煎熬,于是,果断地放弃了海员工作。为了谋生,他干过多种工作,不仅送过月饼,卖过汽车,还在苹果园里打过杂。兜兜转转,李立群觉得,自己最有兴趣的事情还是做演员。也许是老天爷赏饭,李立群被一位导演发现,让他出演了一部电视剧,这第一次触电彻底点燃了李立群对表演的热情,之后,他正式进入演艺圈。
29岁那年,李立群凭借电视剧《卿须怜我我怜卿》中的上佳表现荣膺台湾电视人的最高奖——金钟奖。获奖后,李立群没有乘胜追击地拍影视,而是去娱乐场所从事脱口秀表演,效果非常火爆,有时候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李立群坦言,之所以去夜总会表演,最主要的原因是报酬丰厚,比拍电视剧挣钱多。
1984年,李立群认识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戏剧博士赖声川,两人一见如故,对表演理念的高度认同以及对舞台现状的不满,让两人决定联手干一番事业,于是联合创办了一个表演工作坊,推出了由李立群主演的《暗恋桃花源》《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等多部佳作,在台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工作坊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李立群也在台湾声名鹊起。
李立群在工作坊里一心一意地演舞台剧,期间几乎没有拍过电视剧,然而到了1995年,李立群与赖声川在创作上产生分歧,便关停了工作坊,两人各奔东西。而此时台湾电视剧市场很不景气,大陆的影视剧制作业正在兴起,而且片酬也比台湾高,于是他辞别家人,赴大陆闯事业。
来大陆后,李立群放下身段,将过往的辉煌全部清零,不挑戏,不等戏,再小的角色他都当主角来演。刚开始,他对大陆演员的表演风格还不太适应,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努力地调整自己的表演方法,积极地适应同行,没用多长时间,便和大陆演员打成了一片。
由于两岸文化的差异,作为台湾人,要演好大陆人,不是一件易事。好在李立群是个有心人,他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大陆的人和事,还找到许多大陆的影视资料观摩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扮演的当代角色完全没有“台湾味”,尤其是在《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中扮演的田丰教授,完全就是个上海的高级知识分子。这部戏也打开了李立群在大陆的演艺局面,此后戏约不断,各种角色纷至沓来。
客观地说,李立群确实是一个骨灰级戏骨,他什么都能演,什么都敢演,不论是严肃的北京老伯,还是搞怪的古代皇帝,他赋予每个角色灵与肉,使之愈加丰满、立体。就连拍广告,李立群也“处处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