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白夜
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电视台、郑正贤委宣传部等机构录制的4集广播剧《贾大山和他的朋友》是一部感人亲切的作品。
它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平实的叙事,讲述了贾大山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散发着温馨的人性温暖,让人们感受到了古城正定“千年古郡、九朝神韵”的古朴风貌和悠久、深厚的文化精髓。该剧在深情的背景音乐《我和我的祖国》中开篇,以习近平同志《忆大山》一文中充满情感的几个佳句为“引子”和“戏眼”,进而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场面,使贾大山与故土的血肉联系及其才学、人品、成就等方面逐一展现:与老僧谈文化传承,助孤儿满秋学画,帮愫心办学,与修鞋匠老丁的交往,为保护文物、振兴古城文化而辛勤奔走,特别是着重表现了贾大山与靳明书记相识、相知的令人感动的故事。
朋友,是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话题和存在,充满了情感、血肉。这部广播剧所表现的这种知音相遇在古城的心灵沟通的故事,令听众为之赞叹。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大山与靳明就是这种知己。
大山遭遇了不幸。他正值盛年,在古城大显身手之际,病魔向他伸出了黑手,令人扼腕痛惜。但大山又是有幸的,在他身后有一群“过命的”朋友在关注他,特别是有像靳明这样的挚友。其时,靳明早就调离正定并已身居高位,但他仍关注着身处县城一隅的知己,不仅特意赶到医院探病,还在大山病笃弥留之际,重返两人多次晤谈的小屋安慰并合影。广播剧中,那从远处隐约传来的暮鼓晨钟,隐喻着两人之间友谊的深厚、久远,打破了千百年来积习已久的“贵易友”的世俗心态,不禁使人想起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式的友情,想起了“相视一笑,莫逆于心”的心灵共振,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质朴情感……
这部广播剧不以情节的离奇、玄虚见长,而是以情感为纽带去叩击听众的心扉。它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在很好地处理了“显性主角”贾大山与“隐性主角”靳明的虚实关系和层次感。从剧名和篇幅上看,大山显然是剧中主角,但从全剧的结构上看,靳明却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因为,靳明与大山的友情佳话,既有传统的内涵,又有时代的印记。这部广播剧立意、构思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剧中主人公命运的转折与中国社会的转折融为一体,相互联动。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期,文化也需要振兴与繁荣,时代呼唤着开拓者、实干家和各色人才的涌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山与靳明在古城交集的偶然性中就暗含着历史的必然性。再加上二人在性格、品行、学识、气质等方面相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二人遂成知己。这部广播剧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这个过程:大山对靳明从一开始的小觑到后来的心悦诚服;大山对于中国文化的稔熟与见识也吸引了靳明的注意力。二人相识后通过进一步接触交流,不断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和尊重,使他们之间的友谊超越了世俗的流弊而进入了无功利色彩的崇高境界。大山担任县文化局局长,体现了靳明等县委领导对于人才的倚重和对古城文化建设的重视。这对当今的某些用人观和社会风气是一种有力的反拨,也与当前党的“四风建设”相呼应,体现了这部广播剧的现实意义。
当然,这部广播剧也有一些美中不足。总体的印象是纪实有余,想象不足;拘谨有余,挥洒不足,缺乏更深厚的文学性和艺术空间的感染力。但瑕不掩瑜。当笔者怀着心灵的感动听完这部广播剧后,耳畔又响起那脍炙人口的歌声:“一生朋友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