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挂帅》首演始于1959年。
该戏是梅兰芳回归传统戏不再排演新戏后,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移植的河南豫剧同名剧目。该剧由陆静岩、袁韵宜执笔,郑亦秋导演,是梅兰芳唯一一出有导演的新戏。此戏原由梅剧团排演,梅兰芳饰穆桂英,王少亭或王世续饰寇准,刘连荣饰王强,韦三奎饰佘太君,梅葆玥、梅葆玖姐弟分饰杨金花、文广,姜妙香饰杨宗保。
1959年《穆桂英挂帅》戏单
1959年《穆桂英挂帅》英文戏单
未标日期的《穆桂英挂帅》戏单
这张戏单上,有当年观剧者留下的两行小字 :“接印时印有千斤重,接印前后如若两人。”
1960年中山公园音乐堂《穆桂英挂帅》戏单
京剧《穆桂英挂帅》看点导读
京剧《穆桂英挂帅》【胡金兆】
京剧《穆桂英挂帅》共七场,穆桂英出场是二场“乡居”、五场“接印”(现称“捧印”)和七场“发兵”。梅先生在这三场戏中成功创造出一个巾帼老英雄穆桂英的形象。
“接印”是全剧重点,先生在此场中的表演精美绝伦,有如一块晶莹宝石华光四射。
出场的四句【西皮慢板】,原只两句,先生让再加两句,原因是前面比武、夺印很热闹,这里需稍静一下,有助于突出后面的重点。接印时的矛盾心理,先生采用强有力的舞蹈身段,来体现人物的思想转化的过程。这里只有四句摇板:“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难道我竟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先生首先把唱词一、三句互调,强调人物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而“二十年……”一句移后,这样既符合戏曲特点,又可以把大段动作表演置于此句后,感情和戏都顺了。
这就是有名的【九锤半】接【望家乡】锣鼓衬托下的无声表演,大开大合、深刻精美。先生创造性地运用武戏中配合各种繁复身段的锣鼓(《铁笼山》姜维观星可为典型),表演也随之夸大:她挥动水袖迈大步,从上场门台口直冲向下场门,做执戈杀敌势;继而双手抚眉做揽镜自照状,表示年纪今非昔比;再朝里转身双袖一翻从下场门冲至上场门台口,左右撩袖两望再抛袖,暗示三关上将俱已凋零,缺少臂膀。
节奏越来越紧的锣鼓,衬托出她在国家安危关头的责任感和激昂心情。走至台中间,猛地一顿,着重念出“哎!”表示:我怎么让这两件小事绕住了?她的自豪感、爱国心驱赶走犹豫顾虑,斜身一拧,在【凤点头】中,迈向台口甩袖长身亮了个威武挺拔的相,唱出末句“难道我竟没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气昂神足,尤其“忠心”二字,铆足了劲使大高腔,穆桂英保国卫民的忠诚豪迈的感情喷薄而出。到这里一亮一唱,好像一个突然的爆炸,戏剧气氛立刻被催起,观众的心也动了起来。
三声战鼓,起【急急风】,气氛更昂扬。面朝里站的先生,并不马上回身亮相,而是随锣鼓长身,继续往下场门走,而后回身双抖袖亮住,眼睛微张。锣鼓在“长调门”,她在锣鼓的催动下,大圆场从里往外走向上场门台口,边走边睁大眼睛,锣鼓越来越紧,她身躯离观众越来越近,双眼随之越睁越大,似乎一股光芒从先生双眼中放射出来,越来越明亮,满台都被先生那极度兴奋、神采奕奕的眼神照亮了!1959年5月此戏在吉祥戏院彩排,在【急急风】转【望家乡】的锣鼓中,先生圆场还未走完,台下已掌声四起。之后,先生每演至此,必获满堂彩。
之后的举印亮相,“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的散板,无甚奇特回旋,但腔中充满了乐观自信和壮气豪情,再配以略一晃肩的身段和得意洋洋的神气,此时之美感实难形容。末两句“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京腔),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后,先生在靠近下场门处有个非常漂亮的左手托印右手甩袖的亮相。接着一个小反圆场归原位,在【四击头】中,向台口转身跨步,帅印交右手,举印过眉,右腕往外一拧,左臂平伸,昂然亮住,脆、准、稳!从容镇定,气象万千,表现出挂帅出征前的豪迈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告诉观众:穆桂英退隐二十年后,英姿不减当年。之后,抱帅印下场。在进下场门前,又有个小回旋,双手一顺一冲而下,把振奋心情一直带下场,给观众留下无尽的遐思。
“发兵”在豫剧中是重点场子,马金凤有很多极风趣的唱段。京剧风格不同,戏剧高潮已过,再加唱做,一无必要,二来先生已逾65岁,精力也难胜任。于是以简驭繁,点染一下领兵挂帅的穆桂英的英武气魄和军纪严明,对人物做最后一笔的勾勒,全剧已十分圆满了。
听戏,变得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