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3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雷锋,离普通人有多近?》的报道。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他是歌曲里的人物、画报上的英雄、“助人为乐”的符号。许多中国青少年,从小就知道要学习雷锋叔叔“一心一意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雷锋的故事》一书,用60余幅雷锋生前珍贵照片和大量纪实文字,从新时代的视角,全面还原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雷锋。
记者近日采访了作者吴红梅。吴红梅说,雷锋不仅是时代的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也是普通一人、普通一兵。雷锋的伟大和崇高由点滴小事汇聚而成,他所能做到的,也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雷锋精神并不遥远,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的故事》一书封面。四川文艺出版社供图
雷锋精神依然正当时
2022年的3月5日,是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2022年,也是雷锋同志逝世60周年。
也许有人会说,雷锋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榜样了,过时了,尤其现在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全球视野和远大目标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
雷锋在当代青少年心目中究竟是什么状况?四川文艺出版社近日对近3000名8岁到13岁中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7.5%的学生都知道雷锋的名字,80%的学生了解雷锋乐于助人的品质,不过,95%的学生不清楚雷锋之所以成为榜样的具体经历和细节。
从2006年开始,当过记者和纪录片导演、现任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名誉馆长的吴红梅,一直在为学校等各类机构宣讲雷锋故事。15年时间里,已经有十几万人听过她“解密”雷锋平凡又伟大的人生经历,了解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吴红梅结合拍摄雷锋纪录片时做的大量采访,又重新采访了雷锋生前战友、工友、培养过雷锋的部队领导,写成了面向当今青少年的《雷锋的故事》一书。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听到雷锋的讲话录音。
吴红梅介绍,雷锋做好事不是偶然的。雷锋7岁就成了孤儿,解放后分到了土地和房子,10岁时在乡政府资助下上了小学。他乐于助人的内驱力就是感恩新社会。因为感恩,所以要报恩。这是雷锋为自己设定的终身使命,雷锋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是围绕他的终极理想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雷锋到哪里就会把好事做到哪里。他把做好事当成习惯,一切善举都出自内心、全力以赴,每时每刻都在准备行善助人。
“雷锋具备大格局,有满腔热情,主动把自己融入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激流勇进,无私奉献。即使今天,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依然正当时。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希望通过此书引导青少年走近雷锋,更加深刻地明白为什么时隔几十年还需要向雷锋学习。”吴红梅说。
就像雷锋曾写下的那样:“什么是时代的美?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是最美的,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是最美的声音,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时代的美。如果谁认为这并不美,那他就不懂得我们的时代。”
雷锋于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时的留影,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张雷锋单人照片。吴红梅供图
雷锋如何赢得“开挂”人生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雷锋和雷锋精神,但对于雷锋从小就有理想、有目标,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并最终实现了自己三大人生理想的过程,很少有人知道。
“(我)决心做个好农民,争取驾起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出把力。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参军做个好战士……”这是1956年,雷锋在小学毕业典礼上慷慨激昂的发言。
小时候的理想,容易在岁月中湮没,在现实中零落。但对于雷锋来说,小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真正是他一生践行的誓言。雷锋在发言中说了他人生的三大目标:做个好农民、做个好工人、做个好战士。此后短短6年时间里,他将这些理想一一实现。
吴红梅告诉记者,雷锋10岁才开始上学,15岁小学毕业,本来可以继续读初中,他却主动当了农民。从15岁到22岁的6年多时间里,雷锋换了3次工作:第一次是为了实现当新式农民的愿望,小学毕业便回到了农村;第二次是放弃县里公务员的好工作,宁愿降工资,也要成为钢铁厂的学徒工;第三次,当雷锋已经成为一名技术熟练、频频获奖的优秀工人时,却毅然向另一个人生目标——参军入伍发起冲击,从待遇优厚的工人,变成每月只有6元津贴的小战士。
“实际上雷锋是以宣言的方式为自己做了一个完整、合适的人生规划,小学毕业就明确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以后各个人生关键点上,他都以自己的目标为准,义无反顾、不计代价地坚定选择。”吴红梅认为,清晰的目标是雷锋赢得“开挂”人生的第一步。
努力、执着、爱学习、自律……雷锋身上优秀的品质,帮助他实现人生目标,成为励志榜样。
当兵,是雷锋的人生终极规划。但是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到50公斤,想当兵根本不合格。雷锋为了当兵,写申请、找活干、练单杠,又说服了很多人,过了七道关,最后以候补身份当的兵,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每个人都能成为雷锋
“点滴的小事汇聚成为伟大的雷锋精神,雷锋的所有行动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他持之以恒,把这些小事做到了极致,无数件小事汇成一件伟大的事。”吴红梅告诉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最打动她的雷锋精神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也是每个人都能学习的“从小事做起”。
吴红梅在作者手记中写道:雷锋有远大的目标理想,但他从未眼高手低,始终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
他回到农村后做过记工员、打杂助理员,在乡政府做过通讯员,每个岗位都需要做很多琐碎小事,即使是小事他也干得有条不紊,就是凭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精神,他积极认真对待小事,着眼当下,务实勤恳,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雷锋舍不得买新袜子,旧袜子上的补丁一个又一个。雷锋舍不得喝汽水,天气最热时参加运动会,他看到有人送开水,就去喝开水。雷锋当时的很多举动,有些战友不是很理解,觉得雷锋只攒钱不花钱,是个“傻子”。
然而,1960年八九月间,雷锋所在团政治处连续收到两封感谢雷锋的地方来信:一封是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送来的,感谢雷锋把自己积攒的200元钱捐给了公社;一封是辽阳市委送来的,感谢雷锋为援助灾区捐了100元钱。
发生在雷锋身上的真实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小事的积累才能干成“大事”。
在吴红梅看来,每个人都能成为“雷锋”,或者具备雷锋的某种特质。当人们了解了雷锋的全部经历后,雷锋总是能一次又一次和当代人产生共鸣。
“如果雷锋在今天这个时代,也一定是影响力超强的‘顶流’。他的一生很短暂,是很平凡的人,做的都是非常平凡的小事,但是他兢兢业业,甘愿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凭着这样的日积月累,默默行动,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功。”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雷锋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