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庸与司马翎在某个时期分别成为香港和台湾武侠小说的领袖。
1955年香港,31岁的金庸创作了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三年后即1958年,25岁的司马翎在台湾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武侠作品《关洛风云录》。金庸生于1924年,司马翎生于1933年,比金庸小9岁,以年岁论,司马翎是金庸的小老弟,但在那个年代,香港和台湾还没有武侠小说方面的交流,所以金庸与司马翎都在各行其事,并无交集。时光流转,金庸在香港陆续推出了《射雕三部曲》、《雪山飞狐》、《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经典作品,从而超越梁羽生成为了香港武侠大宗师。而司马翎也在台湾佳作频出,像《剑海鹰扬》、《纤手驭龙》、《饮马黄河》、《帝疆争雄记》、《檀车侠景》都相继推出,奠定了自己“台湾武侠三剑客”之首的宝座,并且还收获了一位迷弟古龙。金庸与司马翎虽未发生交集,但却在各自的地区成为了行业领袖,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贰】
金庸的“北冥神功”与司马翎的“气机感应”昭示他们各自作品特点。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取法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元素,同时对于国外思潮也是兼容并蓄,所以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如同学会了“北冥神功”,可以无限的吸纳各门各派的真气内力为己所用,当内力达到一定程度,摘叶飞花信手拈来亦是绝招。而司马翎则是不断强化自我修炼,同时在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庐、朱贞木、郑证因、宫白羽及还珠楼主等五家之中不断深化领悟,再加以现代思维与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及塑造人物,因此读司马翎的作品有一种“气机感应”的即视感,司马翎仿佛能洞穿读者之心,可以在读者想到之前便在书中将情节表达出来,让读者有一种主想事成之感。不得不说,如果没有司马翎,那么黄易可能就不会成为第五大武侠宗师,从某个意义上讲,黄易师从司马翎,他的第五大宗师至少有一半应归属于司马翎。
【叁】
金庸的作品历久弥新,为何司马翎的作品却被时光湮没?
金庸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武侠作家,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不仅开创《明报》自成一派,还一手写社论,一手写武侠,最终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而且在武侠小说达到顶峰之时毅然金盆洗手封笔不写,至此世上只留下金庸十五部武侠作品,金庸在封笔之后还特别对自己的作品逐部逐字逐句修订,只为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而司马翎在通过武侠获得财富之后,便投身商海,因为码字太苦,不如经商来得容易,可是机遇不会一再光顾司马翎,虽然他能在武侠小说领域取得成功,但商海却与武侠世界截然不同,司马翎经商失败,后来又以“天心月”为笔名,想重操武侠旧业,然而黄金时期已过,再加上他本人并未对自己的作品有效经营,才让他最终湮没,蒙尘久已。
【肆】
司马翎不仅是黄易的老师,更是金庸“独孤九剑”的偷师对象。
司马翎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他的文笔与创意深得黄易与金庸的赞誉,黄易自称自己师从司马翎,从《覆雨翻云》及《大唐双龙传》里总能看到司马翎的影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金庸也曾提到“我平生最开心的享受就是捧一本好看的武侠小说来欣赏一番。现今我坐飞机长途旅行,无可奈何,手提包中仍常带白羽、还珠、古龙、司马翎的武侠旧作。”可见同为武侠作家,司马翎是让金庸另眼相看的一位,也是让他能够偷师的一位同行。
纵观金庸的《笑傲江湖》创作于1967年,在这部作品中,金庸塑造了四种武林奇功,一为“葵花宝典”、一为“辟邪剑谱”、一为“吸星大法”、一为"独孤九剑”。而金庸似乎对“独孤九剑”情有独钟,因此才能成为主人公令狐冲的绝招。但细心考证之下,发现金庸的“独孤九剑”竟是脱胎自司马翎《帝疆争雄记》里凌波父的神功——“修罗七诀”。司马翎的《帝疆争雄记》写于1963年,比《笑傲江湖》早了四年,而且在六十年代,香港与台湾已经开始了武侠小说领域的互动与交流,港台的武侠作家也都互相阅读自己区域之外的作品,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再来看看司马翎写的“修罗七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端在身法步眼略加调整,使合武学奥旨,方能将普通招式发挥“出奇”威力。而金庸笔下的“独孤九剑”重意不重招可谓是“修罗七诀”的翻版,因此台湾武侠评论家叶洪生以此推断金庸是借鉴了司马翎的创意而再创作。——详见叶洪生先生《论司马翎“综艺侠情”小说艺术》。
【结论】
金庸的“独孤九剑”是否偷师司马翎的《帝疆争雄记》或将永无答案。
金庸与司马翎都是武侠小说界的宗师和名家,在武侠小说鼎盛时期,金庸也曾到台湾与各武侠名家交流,古龙还曾因接待金庸的排位问题与诸葛青云发生争执,因此金庸与司马翎肯定存在交流,当然也存在互相影响的可能性,而且都是武侠圈里的朋友,互相借鉴也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的事。但事实的真相到底为何,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至于叶洪生先生的推断也不过是他个人对司马翎赞誉有加的主观想法而已。
金古武侠。
与您一起聊聊武侠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