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正文

【包头市东河区地图】在包头生活了这么久,包头的这些传说你都知道多少?

时间:2023-08-15 作者:佚名

打开尘封的记忆,回味过去的时光,一个个历史足印构成了“包头印象”,一般人都知道,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其实包头名称的来历有两类说法:一类是包头地名属于汉语体系,一类属于蒙语体系。

汉语体系

包头名称汉语体系来源的说法有两种:“泊头”、“博托”沿袭而来。专家发现,光绪年间出版的《山西通志》有“泊头,俗称包头”的说法;另一说为:“博托河即包头河”,包头即由博托而来。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地图上都标有“博托河”即是例证。

蒙语体系

蒙语语汇的说法则有更多。一是“包特”说,认为包头即蒙语“包特”,意为灌木丛;二为《绥远通志稿》“补特”说法,蒙语“补特”,为屈弯之意,其译作“博托”或“包头”。三为“包克图”说,也就是目前通用的说法。相传三百多年前,当时的大青山上绿树依依,山下泉水潺潺,每天清晨,常有鹿群来泉边饮水嬉戏,附近的蒙古族牧民便用“包克图”的名称称呼这里。

关于包头这座美丽的城市,还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传说。所以小编这次帮大家整理了一下这些传说~慢慢看下去哦

1

关于“包克图”

相传当年成吉思汗西征,途经九峰山一带时,大军正在行进中,忽听前方传来了呦呦鹿鸣,只见一只梅花鹿正在对面山坡上与大军相视对望。成吉思汗张弓搭箭,却屡射不中,于是策马扬鞭,向鹿奔去但总也不能追上。转过一道山弯,追到一处台地,就是今天包头市东河区转龙藏一带,那只梅花鹿跑进了一片树林中,那只梅花鹿在林中忽隐忽现,转过一棵大树就不见了。大汗定睛细看,阳光从大树斑驳的枝桠透过来,发现那树的形态竟活脱脱地似一只跃蹄飞腾的鹿!大汗甚为震惊,遂急命士兵将此树连根刨起。不一会儿,大树轰然倒地,但未见梅花鹿,拨去泥土,却见一块青石板埋在树下,一只梅花鹿的图案赫然显现在青石板上,和追捕的那只梅花鹿别无二致,纹路清晰,活灵活现。士兵急报大汗,大汗心中惊叹:确为神鹿也!脱口而出:“包克图、包克图……”

2

关于“南龙王庙”

南龙王庙是包头最早的庙宇之一。顾名思义,“南龙王庙”里供的是龙王,因其位于当初包头镇东南隅而得名,坐落在城内东南菜园附近。作为老包头最早修建的庙宇之一,这里是当时农民为祭祀龙王、祈求降雨而建。而今,这座龙王庙依然存在,只是周围不再有昔日的菜园和老农了,取而代之的是东河槽风景区以及座座新型住宅小区。

相传很久以前,少女金凤在挖野菜的途中拾到一颗红果子,食用后竟然怀孕了,后生下一子。令人更奇怪的是男孩出生时头上长着个小角,金凤给他取名“玉龙”。玉龙长到十几岁时,连续三年大旱,使得菜园附近的农民走投无路,只能背井离乡。“玉龙”见状,腾云而去变为一条小金龙,为当地百姓降下雨水。后人为纪念这条善良的玉龙和他的妈妈,于是便在城南盖起一座龙王庙。

3

关于“稍卖”

每当有外地朋友来包头,早晨总会带他们尝尝羊肉馅稍卖,看着咬开口的稍美还往外淌油,总有人不解地问:“皮薄、肉多,这么腻的早点,你们怎么吃得了?”回答多半是这样:“那有啥!蘸上醋、浇上辣椒油,再沏上壶砖茶,硬硬儿的,可香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国,喜欢吃羊肉的地域和民族多半集中在大西北,这里风沙大、气温低,食用羊肉可以帮助人们御寒、保暖,而喜欢把羊肉馅稍卖当作早点吃的当属老包头人了。

这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乾隆皇帝狩猎至大青山一带,又饥又寒,时候不早了,便命随从就近找一小店充饥,可是店主正巧“面袋已空,肉已用完,拿甚做?”为难无奈之下,店主只好把仅剩的一点面、葱和碎肉归拢到一块,看着肉不够,便在馅里加了粉面,再把皮子擀的薄如纸,为了显眼好看,还把碗当擀面杖,因此皮子周围就成了花牙牙细穗穗。须臾,揭笼取食,看着眼前的食物如罂粟开花、玉囊闪光,乾隆迫不及待地品尝,“嚯,这东西皮薄肉滑。”顷刻统统吃光。吃罢,他一边回味,一边问店主:“此为何物?”店主被问得瞠目结舌,随口说这叫稍卖,意指因为天色已晚,捎带着就卖了。

4

关于“三鹿腾飞雕塑”

有心人不难发现,基本上有关包头城市宣传的材料中都少不了一个元素:三鹿腾飞雕塑。这座位于第一工人文化宫前的雕塑无疑已经成为与包头紧密相关的地标性建筑,但它是什么时候由谁建成的,它有什么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吗?

传说,在遥远的年代,塞北高原有一个鹿鸣呦呦的地方叫“包克图”(意为有鹿的地方,即今包头)。约半个世纪前,一批拓荒者在曾经的“包克图”及其周边兴建起一座现代工业城——包头。或许这美丽的传说就是当年设计者的初衷吧。

这座1986年由包头建筑设计研究院(当时的包头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的三鹿腾飞雕塑,总高20.6米,基本分上下两部。下部约占碑高6/7,状如拔高的三足之鼎,呈现力与美的完满结合,碑身上部有三个平行的圆,碑的中轴穿过圆心,取三圆同心之意;上部主体部分为三只腾跃且互相追逐的鹿,凌利的鹿角直刺青天,刚健的鹿蹄腾展有力,其寓意象征市三区争先恐后的发展势头。立足城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碑身耸立于街市楼宇之间,三鹿腾跃在高天流云之上,设计者的机巧匠心与瞻仰者的憧憬期待在这里融合凝聚为一种精神感应,那是一种吞吐千年,仰慕未来的意境,它既告慰前贤,又昭示后人,不能不让人由衷感慨。它诉说着包头人一个传承不灭的志向——愿鹿城腾飞!

5

关于“草原英雄小姐妹”

姐姐龙梅,妹妹玉荣,她们有一个共同响亮的名字,叫“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2月9日,达茂旗11岁的龙梅和9岁的妹妹玉荣在替阿爸看护集体羊群时遭遇罕见暴风雪。因为牢记阿爸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她们在零下37度的严寒中,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行程100多里,没有丢失一只羊。羊群保住了,龙梅左脚大拇趾却被冻掉,玉荣下肢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生残疾。

1964年3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暴风雪中一昼夜》。3月14日,内蒙古日报发表长篇通讯《草原英雄小姐妹》。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的乌兰夫亲笔题词:“龙梅、玉荣小姐妹,是牧区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接班人。我区各族青少年努力学习她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品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授予她们“草原英雄小姐妹”光荣称号。

很快,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被拍成电影、话剧、京剧,还被编入小学课本,教育和激励了无数少年儿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体主义精神的代名词。

1969年,龙梅光荣入伍,后在解放军第253医院当护士,1982年调至包头市东河区工作,1999年任东河区政协主席。

玉荣1976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先后在乌兰察布教育局、团委及自治区残联工作,曾任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副主任。

6

关于“阿尔丁大街”

阿尔丁大街是内蒙古包头市的标志性街道。它是包头市南北走向最主要的一条干道,双向10车道,北部路段有中心绿化带,全段有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隔离带、街边绿化隔离带,宽150米。

关于“阿尔丁大街”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当年负责起地名、时任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的任念祖说,“阿尔丁”是蒙语的直译,也就是‘人民的’意思。在包头市最早的规划中,作为城市纵轴的阿尔丁大街和城市横轴钢铁大街一样重要。在当时的社会,全国各行业中,凡是涉及到非常重要的方面,必然要用‘人民’来称呼,比如‘人民日报’、‘人民银行’、‘中央人民广播’等等。

“在为这条街道起名时,我们也考虑到它对于包头市的重要性,同时也想表达对人民的尊重。然后又考虑到包头市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用蒙文来起地名。当初确定的名字叫‘阿里特大街’,这个名字叫了大约有10年的时间,最老的包头地图上也用这个名字。后来,包括来包的外地人中一些懂蒙语的内行看见后发现,这样的叫法完全是语法错误。他们解释,在蒙语里,‘阿里特’的意思是‘人民’,‘阿尔丁’才是‘人民的’,在他们的建议下,文革后,‘阿里特大街’改成‘阿尔丁大街’,并且一直到现在。”任念祖说。

按照老规划,阿尔丁大街市中心地段宽为80米,南段为60米,最南到火车站,最北到莫尼路,再北则是郊外。1958年建设至包头火车站路段时仅仅有7米宽,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出于需要逐步升级改造并加宽,现今成为包头市的一条景观大道。

7

关于“草原火锅”

相传,成吉思汗在一次南征时,连续打了七天仗,打到一座山谷之中。人缺粮、马缺草。搜遍山野,捕捉到四只肥羊,成吉思汗大喜,急令御厨烧制上来。军情紧急,来不及细细加工,厨师们只好把肉切成薄薄的片投入沸水中。饥肠辘辘的成吉思汗用勺子盛起大吃起来,他越吃越有味,感到从来没有吃过这等鲜美的佳肴,并一鼓作气地打了胜仗。后来,他就把这道菜钦定为“涮羊肉”。

这是关于草原火锅来源的一种说法,或许这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早的关于“火锅”的记忆。其实,火锅这一食法的起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南北朝时期,火锅开始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主要用来涮猪、牛、羊等肉食。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到了明清时期,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在我国,火锅的种类繁多,各地吃法有所不同,其中广东有海鲜火锅,重庆有麻辣火锅、香港有牛肉火锅、上海有什锦火锅,等等。而草原火锅包括蒙式火锅、蒙古火锅、包头火锅、内蒙火锅等,理论上将北纬38度以北,以内蒙古大草原的羊肉为主料的火锅泛称为“草原火锅”。

“草原火锅”融合了南北两种火锅的特点,省略了小料,入味于汤底,强调牛羊肉本身的口感和味道。起源于包头的“草原火锅”让世界知道,内蒙古除了美丽的风光、飘香的牛奶,还有征服世界的美食。成吉思汗没有想到,在他铁骑捍卫的这片土地上,一种具有新的资源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全新火锅流派正在并已经形成。从远古到今天,“草原火锅”从一个起点奔向另一个起点,“草原火锅”还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8

关于“白莲花”

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庙,藏语“巴达嘎尔”,意为“白莲花”,是内蒙古唯一保存完整的纯藏式建筑群,也是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关于这朵“白莲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五当召的创始人阿格旺曲日莫出生于土默特白音珠日和一牧民家中。他七岁跟随伊盟一喇嘛学经,二年后又往多伦庙甘珠尔活佛处学习;几年后又入青海色日困召修学;六年后,进藏深造。阿格旺曲日莫从西藏学佛深造归来,发愿建一座寺庙。于是,他带领两个徒弟遍游阴山南麓,寻找建庙的地方。一日,天色薄暮,师徒三人又饥又渴,睡在了阴山脚下,阿格旺曲日莫睡梦中见到一座庙宇,依山傍水,很像拉萨布达拉宫。醒来后,他和两个徒弟继续向北寻找,只见一只白翅金雕在空中盘旋。它“嘎嘎”长鸣几声,俯冲而下,抓起阿格旺曲日莫的经冠哈达,一直向北方高峰飞去。阿格旺曲日莫兴奋地拉起两个徒弟去追赶那白翅金雕,找寻两天后才发现经冠哈达高挂于一棵形如宝盖的大松树上。惊诧间,又见一中年牧妇身穿浅绿绸袍,发结上插一朵白牡丹花,左手牵一头白花牛犊,右手提一只金箍闪亮的木桶,顺坡姗姗而来。她放下木桶,转身想把牛犊拴在松树上,不防那白花牛犊往前一跳,碰倒木桶。顿时,雪白的奶汁倾泻而出,顺山坡漫溢流淌开来。阿格旺曲日莫忙上前帮助。突然,奇迹出现了,那漫溢流淌的白色乳汁,竟化作朵朵雪白的莲花,争芳斗艳,馨香袭人,沁人心脾。再看时,那牧妇牛犊已无影无踪。阿格旺曲日莫又惊又喜,这圣洁吉祥的象征,定是佛祖着意点化。他急忙撮土焚香,望空跪拜。阿格旺曲日莫即兴命名此山为“巴达嘎尔”,接着便开始谋划修建庙宇的蓝图。

9

关于“转龙藏”

一座寺庙、两处凉亭、三孔龙泉、半坡松柏,这就是转龙藏的全部风景。转龙藏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的东河槽东岸。转龙藏既是寺庙的旧称,同时也指临寺周围的山水风景。转龙藏精致小巧的风景曾是老包头人寄情山水的精神乐园。

转龙藏,法名龙泉寺,由来已久。相传,雍正四年,土默特部喇嘛宏道禅师,自西藏修佛归来,沿阴山云游,至博托河岸,见树木苍郁,泉水幽静,于是建庙供佛,命名转龙藏。碑文中记:寺庙得名是因为泉水像旋转的蜿龙,灌溉地亩且有宝藏埋藏,故名转龙藏。

转龙藏的声名由来于佛教寺庙,见重于风景的优美。寺庙坐落于博托河槽东畔的石山之上,坐北朝南。望河庭东侧,就是龙泉流瀑的中心景观,这是一道长20余米,高7、8米用青石砌成的向心半圆形石壁。石壁中间,距地面2米余间隔1米左右镶嵌着三个青石雕刻的龙头,环睛短触,栩栩如生。龙头上方的石匾上刻着“转龙藏”三个楷体大字。清冽的泉水从龙嘴里直泻而下,流进用石板石块铺就的圆形水池当中,溅起清凌凌的水花。

10

关于“三娘子”

来到包头,你就不能不去美岱召;去过美岱召,你就不会不知道三娘子。

三娘子又称也儿克兔哈屯、钟金哈屯,真实姓名已难考证。三娘子是蒙汉人民对她亲昵而又尊敬的称谓。1550年她生于鄂尔多斯草原,自幼容貌姣美,聪明机敏,能歌善舞武艺超群,且善“番书”。1570年,她成为蒙古族土默特万户首领阿勒坦汗的爱妃。阿勒坦是成吉思汗的十七代孙,是当时蒙古最强大的部落首领,他以丰州滩为根据地,他的家族曾长期驻扎在包头的美岱召。阿勒坦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明智的政治家,善征战,基本上是战无不胜,当时的蒙古人尊称他为“圣狮”。1581年,阿勒坦汗病逝,其子黄台吉当袭顺义王。在明朝封疆大吏眼中,只有三娘子能控制政局,左右蒙古各部落的向背,挟制黄台吉走通贡互市道路,所以就由宣大总督郑洛出面劝导三娘子按照顺继婚的习俗,下嫁给黄台吉。郑洛说:“汝归王,天朝以夫人封妆;不归,一妇人耳”;“若三娘子别属,我封此黄台吉何用”。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愿下嫁黄台吉的三娘子只好从维护大局着想,抛开个人得失,做了第二代顺义王夫人。三年多后,黄台吉去世,其长子扯力克继承顺义王的王位,明朝又要求三娘子再醮扯力克,三娘子再次屈从,当了第三代顺义王夫人。后来三娘子成功地劝阻了扯力克弄兵扰边,明朝正式册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凡顺义王向朝廷秦禀的公文,都要有忠顺夫人的共同签署,三娘子名正言顺地成为蒙古各部统治集团的中心人物。

三娘子逝世于1612年,享年63岁。生前与阿勒坦汗、黄台吉同住在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扯力克承袭顺义王后,三娘子便移居于亲自主持修建的归化城,即今天的呼和浩特旧城。三娘子去世后,葬于福化城,即今天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背后的宝丰山南麓,城内为她修建了“太后庙”,以供岁时祭祀。因而,太后庙又被称为“三娘子庙”。

包头作为一代老城,在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古老传说。包头作为一代文化老城,其丰富而低调的内涵还有待我们慢慢的去发掘。

看完了别忘了给小编点个赞哦~

编辑:西瓜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tour/949712.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