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首都北京市北部的元大都遗址,如今是一个公园,一年四季,景色殊异,却处处体现着蒙元文化的特色。
元大都是由刘秉忠设计的。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先确定宫城的位置,再围绕宫城进行全盘规划。宫城的位置确定以后,刘秉忠展示了他的大手笔。
他的视线穿过宫城的中心,自南向北,出宫城,又出皇城,一直延伸到太液池上游另一个较大湖泊积水潭东北的高地之上。在那里,他画了一个点。这是全城的中心点,是刘秉忠精确测量出来的,他准备在那里建一座中心阁(即今天鼓楼所在)。
这个点所在的南北直线,就是整座城的中轴线。以中心点为圆心,刘秉忠画了一个圆,以此确定外郭城四面城墙的位置。在四面城墙上,刘秉忠设计了11座城门,东、西、南各三门,独有北城墙开两门。相对的城门之间以宽达25米的大道相连,再加上其他干道,横竖各九条,皆笔直如线,纵横交错,只有积水潭东北岸与中心点相连的一段,因湖岸的走向设计成了斜线。
基本框架设计完成之后,刘秉忠在萧墙之外的大街之间,设计了东西向且彼此平行的巷子,蒙古语称之为“胡同”。胡同的宽度多在6—7米间,而胡同与胡同之间大约70多米,刚好可以建造三进的四合院。
帝王面南背北,左为东,右为西。总体而言,刘秉忠的设计使皇城偏在整座大城的南半部,而最重要的市场“日中坊”在北半部;奉祀皇室祖先的太庙在皇城之东,祭祀土地、五谷之神并象征国家疆土的社稷坛在皇城之西。
这是一座理想主义的帝王之城。它实践了儒家的理想,又兼容了道家的理念,同时,在某些方面又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影响。这样的设计观念,与刘秉忠自身的学识、修养以及求道修佛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1271年,新都初步落成,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同时,将新都命名为大都。元朝的历史,至此才算真正开始。
元大都全部建设完成,在1285年,前后共历时18年。至于漕运问题,通过郭守敬的不懈努力,也得以最终解决,只是已经迟至1292年。1293年,从上都避暑回来的忽必烈看到新开通的运河中舳舻敝水,一派繁荣景象,十分高兴,名之曰“通惠河”。此年,忽必烈已是78岁高龄,而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早已离世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