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正文

【青海过夜自驾游多少钱啊】专题从“网红”到“长红”,不止一步之遥

时间:2023-08-03 作者:佚名

本报记者 宋翠茹 谭梅

【引言】

4月29日,本报刊发了《“茶卡”,一个旅游非典型性样本分析》的深度报道,引起各方面关注。“网红”景点,因网络集聚效应,在吸引流量、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怎样让“网红”变为“长红”,是人们热议最多的话题。

特别是在青海省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的品牌知名度和文化传播度,既是一个新的课题,也会是一次新的探索。而记者的再次深入采访,也让我们进一步明晰——“绿色”“生态”已然成为青海最亮眼的标签。大势已起,我们还需要顺势而为、借势发力、造势谋变,让青海真正开启一个全域旅游的新时代……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遥远的青海,遥远的青海,踏着牧歌向你我走来……”今天的青海,已经成为不少人心生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互动化的营销方式备受推崇,青海许多本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成为游客热衷的“网红打卡地”,其中,茶卡盐湖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受到游客追捧。

还有U形公路、艾肯泉、翡翠湖、东台吉乃尔湖……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省网红景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说“神奇的柴达木”,细数海西美景,天空之镜、水上雅丹、茫茫戈壁、千年冰川等,“独特”是最大的标签,给人以神秘莫测、奇幻瑰丽的感觉。

2021年1月至10月份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接待旅游人次1367.9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43亿元:茶卡景区1月至10月接待旅游人次122.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915.8万元;天空一号景区1月至10月接待旅游人次78.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55.3万元。

顺势而为

挖掘“网红”光环背后的景观特质

和国内许多“网红”景点靠滤镜、靠营销的“吸睛”行为不同,在青海,更多是因为网络的交互式传播特别是网络直播的广泛应用,让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景点,渐渐掀开其神秘的面纱,呈现在大众眼前。

以“网红”光环最盛的茶卡为例——几张美图在微信朋友圈的广泛传播,使得湛蓝、通透、灵动的茶卡盐湖被冠以“天空之镜”的美称,引得国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旅游呈现“井喷”式发展。

看到旅游开发的巨大空间,政企联手抓住机遇,通力合作,积极打造“茶卡盐湖—天空之镜”的旅游品牌。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21年,茶卡盐湖景区在10年时间里,游客量从2.62万人次增长到300余万人次,游客增长126倍,成为国内重点景区和青海王牌景区。

何谓势?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不者,势也。”成为“网红”,入选全国文旅“网红打卡地”价值推荐榜前三名,这就是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便会水到渠成。

相关旅游研究人士也指出,稀缺的盐湖资源,独一无二的美景,是茶卡能凭借微信朋友圈的几张照片几何式转发而迅速传播的核心,可见,独特性是根本。而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借力网络宣传,以新媒体+传统媒体方式进阶推广,充分展现盐湖的吸引力、感染力,乃至心灵的震撼力,加深游客的印象,为茶卡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机遇。

海西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茶卡盐湖旅游发展的最大启示就是,“网红”绝不是景区的全部,茶卡盐湖景区需要不断提档升级,增加更多盐湖工业探密、盐湖文化体验等内容,让景区发展更有底蕴。

而同时,立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海西州将坚持以特色旅游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全州旅游转型发展。

据了解,海西州将重点打造黄金旅游圈,在空间发展布局上,建设德令哈、格尔木、茫崖三个综合服务核,丝绸南路、神奇天路、昆仑探秘三个旅游景观廊道,以及云上昆仑、浪漫之都、星空探秘、丝路古邑、天空之镜、青海湖源、雅丹胜境七个文旅发展板块。海西还将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康养度假游、红色研学游等业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休闲景城、文旅街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点,举办高水平国际性生态旅游节会展赛事和论坛,构建国际水准的高质量服务体系。

对于这一两年在各大媒体中频频亮相的察尔汗梦幻盐湖、东台吉乃尔湖、大柴旦翡翠湖、茫崖翡翠湖等多处盐湖旅游资源,海西州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秉承地域特色,融合民族文化的差异化开发原则,避免出现同质化发展。

对此,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旅游与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何梅青也建议:“海西不同的盐湖景点在展示盐湖这个核心旅游资源的同时,根据每一个景点的发展现状及潜力,进行不同的旅游特色定位,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体验及旅游功能,盐湖类的景点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形成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性才能具有独特性和旅游吸引力。”

借势发力

将旅游融入全省发展的大棋局中

一旦标记成为“网红打卡地”,意味着一个景点或一个地区已经从千景一面中脱颖而出。而这背后,也为全省旅游发展谋划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

今天的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明显,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旅游正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山宗水源净土、地球第三极品牌形象更加彰显;建成全国面积最大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持续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镇化率大幅提高,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及“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

借发展之势,努力叫响“大美青海”文旅品牌,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挖掘出更多的亮点和独特性,将旅游融入全省发展的大棋局中,让游客感受青海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同时,也为我省绿色产业的壮大创造机遇,进而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采访海西州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提到,到“十四五”末,力争把文旅产业打造为全州服务业最具带动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生态游转变,由旅游资源型向生态价值型的跨越。

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升级,提升景区、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国际化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生态观光游、康养度假游、红色研学游、文化体验游、运动拓展游、遗迹探秘游、非遗文创体验游、乡村农牧体验游等特色产品,推进景区和度假区、文旅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休闲度假对私家游、家庭游、自驾游、短途游的体验要求。

从全省层面,结合青海生态产业优势,青海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对青海旅游业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是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大好机会,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的正确选择,因此必须举全力将“生态青海”打造成一张惊艳全世界、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目的地“金名片”,成为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时,找准文旅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挖掘地方文化,构建旅游文化体系,讲好文化故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形象,才能更好地让开发的文旅项目始终保持热度、不过气,形成长久的发展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为一体,同步规划和推动,加强文化研究与旅游项目开发与融合,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格局。

造势谋变

高水平谋划把握发展节奏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青海要想脱颖而出,不仅要借助“网红”的力量,还应把握发展节奏,主动造势。当然,这需要我们既有战略眼光,加强顶层设计,更要有高水平的谋划,突出改革创新,保持良好的态势,促进全域旅游快速发展。

艾肯泉是茫崖额头下的“大眼睛”,眼睑、虹膜、瞳孔泾渭分明,也被称为“大地之眼”“恶魔之眼”“天使之眼”等。巨大的流量为这口长年沸腾不息的地热喷泉带来的是蹿红与曝光度,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拍照,特别是航拍爱好者前来打卡。

前段时间,记者在艾肯泉采访时,听到不少游客朋友对青海的赞美,也听到一些感受:青海的景观特质真的是太不一样了,很有吸引力,但点少、线长,让旅游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挑战。因此,游客服务、保障补给等方面的完善很重要。

也有游客吐槽:有的景点一经传播成为“网红”,马上开始“圈地挣钱”,而没有花更多心思考虑长远发展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充分地感受到在互联网时代,要抓住消费者、体验者的心态与需求,寻求突破,创新发展,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感。“青海的美是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地质地貌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很多人。青海是能出大片的地方,我觉得很多景点可以更开放一些,让我们自驾游和旅游爱好者更方便一些,因为我们本身携带的拍摄器材就多也重,把车停的大老远再走进景区,真的很吃力,可以做得多元化和人性化。”每年都会来青海自驾游两三趟的江苏省南京市旅游摄影爱好者焦锐由衷地说。

高质量的旅游公共服务,会为一次旅程增添获得感和幸福感。如何留住游客,靠什么留,成本和收益的账怎么算?怎样才能提高游客的体验感?

何梅青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景区的收入结构依旧是以门票为主,除此之外的二次消费占比非常低。但是现在“去门票化”已是大势所趋,对于景区而言单纯靠门票经济支撑旅游发展已经不是长久之计了。她建议,要依靠旅游发展实力提高美誉度,加快完善自身旅游产业链,因地制宜围绕旅游特色,纵深拓展相关产品及服务,提高延伸性消费收入,增加过夜消费,实现游客在吃、住、购等方面的二次消费水平,这样才能摆脱依靠门票经济的短视发展理念,真正提高旅游收入。

由此,如何谋划青海全域旅游是一盘大棋。“必须形成高质量的发展模式。”青海省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只要这样,才能顺应“注意力经济”时代,将线上流量转化为青海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吸引游客涌入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把握“高标准”、瞄准“高质量”,不断优化旅游市场体系,改善提升旅游市场环境和质量,为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有节奏、有步骤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吸引力强、服务质量优的精品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借助互联网时代信息交互式传播的特点,让“大美青海”既有辨识度,也有美誉度,推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出游的需求。未来,让青海为世人呈现更多的精彩!

《青海日报》(2022年09月14日 第11版: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paituo.cc/tour/822737.html

  •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