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上期文章介绍到我们陪母亲过80岁生日从西昌来到德昌,沿途看风景追忆过往,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德昌。
从河东到河西,有两座桥相连。
我原来就住在河东。
那时的河东没这样热闹,记得有一个粮站、一个汽车站、一个养路段、一个运管所,对了,还有一个水泥厂,是河东比较大的单位。建筑不是很多,不如现在高楼林立。
还记得汽车站里的小笼包子和凉拌肉特好吃,小笼包子一口一个,面泡馅鲜;凉拌肉大片,但量少,一份里就三、四片,每次都不够吃。
这些单位都不见了,替代的是现代化住房建筑,努力寻觅自己曾经的小窝,最后只看到拆除后的废墟;对面的车站已迁走,车站里曾经红极一时的小笼包和凉拌肉只能成为永久的记忆。
在感叹声中老伴她们醒了过来。岳母指着那一堆废墟说,那年和老何(她的老伴)来你们家休养,虽然时间很短,但很是惬意,让我们记忆深刻。想想仿佛还是昨天的事,却不知如今已是80岁的老太,而老何也走了多年。
离开108国道,过了德昌大桥,两边的变化还在延续,原来的铁合金厂、火柴厂已经成为德昌的历史;道路拓宽了不少,路面比原来平直了很多。
没在德昌县城逗留,绕城后我们走S219前往茨达镇。
这是一条省道,途经王所、巴洞、宽裕三个乡镇,路线全长29公里。
我和老伴前两年走过,但因路况太差车开到王所就折返了,不知现在路况如何,只能走走看看,当探险一样。
一出德昌县城新铺筑的油路让我们精神一振,想象中的大坑小凼没出现在车轮下,全是机拌机铺的沥青路面,标线标志十分清晰。这样的好路不是一段,而是全程,直达茨达、直达山顶。
进入王所乡时我一直在寻找王所道班的存在,这里曾经是父亲工作的地方。记得地盘不算小,修建有10来间职工住房,还有很宽敞的地坝,用于摆放生产工具和设备,因是紧挨着县城的道班,下班后很多职工都回县城了,偌大的院墙内真真正正住下的就只有父亲和老班长。一到星期节假日我们四姐弟就蜂拥而至来到这里,父亲就会将自己在院内空地上种植出来的果蔬摘来给我们改善伙食,那段时光经常被我忆起,幸福无比。
但就是这样一个难忘的所在,把车慢慢地开过去都没找到它的存在,撤了?迁了?还是因为住房密集了没找到?不得而知。
继续前行,巴洞、宽裕这些熟悉的乡镇在一幅幅田园风光中从车窗外闪现、闪退,边开车边欣赏着乡村的巨大变化,真的是感慨万千。
还在追忆和陶醉中,茨达镇到了。
将车停靠在公路边,她们去上厕所,我一个人走就了茨达老街。
顺着公路边的梯坎爬上去,一条小街出现在眼前,举目望去已经不是我想象中的街道,狭窄而细长,低矮的房舍拥挤而建,密不透风。街道上很是冷清,住家户大门几乎都关着,只看见一、两个小孩在街道上奔跑玩耍。
没有转头,也没有看头,这样的景象让人有些伤感。
再次回到公路边没再驻足,我们继续一路向前。
记忆中上面还有两个德昌管辖的道班,茨达道班和48道班。
往山里走气温有了明显变化,室外温度22度,空调已经关闭,窗外的清风拂面而来凉爽至极,久违的凉风让我们感到舒适而惊喜。
路况和前面的一样好,我们顺山势而慢慢攀爬。
这是一个收获的时节,公路两旁的田间地头硕果累累,坚守土地讨要生活的人们满脸的喜悦,不知疲倦的忙碌着,对来年充满着新的希望。
半山腰上有一个“和平水库”,公路边上建有观景台。这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乡镇、农村防洪和供水的中型水利工程。
站在观景台上举目望去,山峦叠障,绿树葱葱,这里已经成为德昌新晋的旅游景点。
水库里没有储水,可能是雨季天防洪、泄洪的原因,但从裸露的水印来看储水量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想象满库时的景象有多么让人迷恋。
又有自驾游客来到观景台,瞬间就热闹了起来,虽然互不相识,却交流着对和平水库景区的赞美和看法。
来这里就是体验山林的美好和气候的凉爽,目的达到,各奔东西。
新结识的游客继续前行去攀枝花米易县的普威镇,我们打听到前面的路况很差,放弃了一路前行,掉头回西昌了。
愉快的一次半日游,让岳母的生日有了一个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