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暖泉古镇印象
衣继烈
比起中国众多的古镇,位于塞北河北蔚县的暖泉古镇少了太多的韵味,它没有柳暗花明,没有小桥流水,没有经过精心粉饰的仿古建筑群,也没有游人如织商贾如链的热闹场景。整个古镇低调安谧,古朴无华,与中国北方众多的村庄没有区别。
暖泉古镇因泉得名。该镇有两眼泉水,一年四季水温都在16摄氏度上下,即便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泉眼依旧流水汩汩热气如蒸,故名为“暖泉”。
古镇一条主道纵贯东西,长约1公里多,两侧清一色的青砖青瓦的平房,从统一的布局看,似乎是经过装修的,但修旧如旧,看不出丝毫现代的新潮,倒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道路两旁的商店不少,规模都不大,且都是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的,如小超市、小菜市、小百货店、小家俱店、小五金店等等。一些老人三三两两坐在店铺前闭聊,一副悠闲自得的慢节奏生活状态。路上行人不多,游客就更少,房东告诉我们,自2020年新寇疫情爆发以来,三年了,古镇基本就没有热闹过,尽管没出现过疫情,但管控还是很严的,景区内的民宿至今都不准开业。
暖泉古镇建于元朝,在明清时期达到辉煌。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到了小镇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可谓是古韵悠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现在,当年的三堡仅存一堡,十八庄也整合成八个行政村。有趣的是,这八个行政村都集中在古镇内,每个村都在街口有个简单的牌楼。进入古镇的核心景区,古色古香的味更浓。石板路面上,深深地刻下了马车的车辙印,仿佛在无言地诉说当年车水马龙的繁华。众多的农家小院,都是土坯垒成,有被雨水冲刷的痕迹,整个小镇淳朴安静,老街、老巷、老城墙,古堡、古寺、古民居,彰显着年代的久远。
古西堡是暖泉古镇当之无愧的地标,西古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构成暖泉古镇的"三堡"之一,位于暖泉古镇西南部。西古堡为明清古建筑群,内部集古民居、古寺庙、古城堡、古戏楼于一体,堡内仍然有居民生活,保持着传统民俗,这也增加了游客的猎奇感。
如果仅仅是古建筑,那这个古镇肯定还缺少些什么。建筑固然是历史最好的见证,但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最鲜活的存在。在这个小镇里,竟然还有一座书院——暖泉书院,又称王敏书院。这也是小镇的又一个地标。这座匠心独具的书院,是元代工部尚书建筑师、能工巧匠王敏的家塾。暖泉书院是暖泉古老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遗憾的是书院正在内部维修,不接待游客。我们从书院后墙的孔中窥视,只见后院池水清清,杨柳依依,楼台亭榭,一应俱全,完全是江南园林的韵味。
小镇还有一个地标,就是华严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和古朴的西下堡、王敏书院相比,华严寺描金涂红,显得色彩艳丽。据当地人说,这个寺庙,承包给了一个安徽的和尚打理,看来应验了一句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由于疫情原因,华严寺作为公共场所被关闭了,安徽的和尚也只能暂时下岗回安徽另谋职业,我们也无法进寺庙参观游览。
古镇的旅游商店基本上集中在景区内的一条小街上。商店没有那些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也没有推销产品的叫卖声和拉客的现象,只卖当地的剪纸、花灯和刺绣产品,商店显得安静,甚至略显冷清,但守住了古镇的文化本色。
除了花灯会、剪纸等民俗特色外,暖泉镇人还传承了全国仅有的500多年绝技--“打树花。”
“打树花”表演者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将高温融化后的铁水用力泼洒在坚硬的城墙上,1600多摄氏度的铁水打在冰冷的城墙上,迸溅出璀璨的朵朵火花,串起来呈树冠状,因而称之为“树花”。也是张家口蔚县暖泉人的绝技,目前世界只有中国蔚县暖泉镇有打树花这样的民俗活动,中央电视台专门播放过暖泉镇“打树花”的纪录片。
打树花是勇敢者的游戏,并不是人人都能操作的,目前暖泉镇只有4名打树花的艺人。据房东老板说,7月20多号,县政府将在暖泉镇举办一场打树花表演,可惜我们早到了十几天,无缘这场盛会。只能在表演打树花的广场上,望着4尊打树花艺人的塑像,想象着那精彩的场面了。(2022.11.15)
(配图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衣继烈,男,山东烟台栖霞人,汉族。1970年入伍,1982年转业到湖南省邵阳市工作……如今,自驾游说走就走,享世上最高奢华,得人生灿烂自由。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衣继烈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链接」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生日快乐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