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湖水系是南昌“一江十河串百湖”水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谷滩红角洲片区水体景观的主要内容,总汇水面积达61.8平方公里。以莲花路、瑞金路为界,前湖水系分为坝上、坝中、坝下三部分。其中,坝上部分有华南水渠、云溪水渠,为前湖上游水系;坝下部分有清远渠、红角洲景观渠,是前湖下游水系。坝中为前湖水库,湖体面积约2500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前湖水系及周边区域已成为新城崛起的重要版块,常驻人口由2012年的不到17万人,增加到45万余人;每日产生的生活污水由原来的5.6万吨,上升至15.7万余吨。由于先期建设的单位、小区未实施雨污分流,已实施雨污分流的部分单位、小区存在错接、漏接、混接等问题,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前湖水系,导致前湖水体水质恶化。同时,坝上汇水区域周边开发建设地块多,存在少量污水直排和施工黄泥浆水偷排问题,使得前湖水库水体浑浊、透明度低,水生物难以生存,进而破坏了前湖水体的生态链,恶化了水生态环境。之前我市相继采取了局部截污纳管、引水活化、生态治理等手段,但成效不明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极端情况下,前湖水系甚至出现了发黑、发臭现象,一度成为周边居民的烦心事。
2022年7月2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罗建华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南昌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以群众的获得感、舒适感、幸福感为指向,彻底解决前湖水系突出问题,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前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前湖水系调研,明确了“三个月初见成效、半年取得明显成效、一年内大见成效”的治理目标,制定了全流域控源截污、边坡覆绿、生态修复、水体活化、工地管控等系统治理方案。
记者了解到,通过半年的专项整治,前湖水系水质量显著提升、水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与去年12月份相比,今年6月前湖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18%,前湖水质维持在V类以上,稳定达到一般景观用水水质要求;前湖及周边水清岸绿,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新去处。前期整治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六个字——“清、截、护、活、通、巡”。
“清”就是清淤疏浚。目前,已完成华南渠、云溪水系、红角洲水系、清远渠底泥清淤工作,共计清淤约10.3公里;在永强渠、华南渠渠底以及莲花桥入前湖口处等部分渠段实施抛片石、鹅卵石压底,减少水流搅动和泥沙翻涌,共计抛撒片石、鹅卵石约1.5万立方米。
“截”就是截污纳管。对前湖上游的云溪水系、华南渠水系沿线开展拉网式排查,共计排查出有问题的排口54处,通过截污纳管等措施全部整改到位。根据生态环境部门水质加密监测结果显示,云溪水渠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分别下降49.3%、26.2%和58.1%;华南渠曹家桥段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V类,主要污染物氨氮下降78.5%,从源头上有效解决了污水直排水渠问题。
“护”就护坡覆绿。全面开展水系沿线裸露黄土、菜地整治和边坡覆绿工作,已完成周边岸坡覆绿约23万余平方米,种植各类苗木1.16万余棵,栽种水生植物及沉水植物约215万余株,清理违规菜地约14万余平方米,有效减少了黄泥水对前湖水系的影响。
“活”就是引水活化。从去年11月中下旬开始,每天从赣江引入约17万立方米的活水补充前湖,特别是对边缘弯角区域水体通过安装活水泵的方式进行活化,目前已安装10台活水泵,进一步提高了前湖水体流动性。补充完善前湖生物链条,向前湖投放草鱼、鲢鱼、螺蛳等共计10余万斤,进一步丰富了前湖生态链系统,提高了前湖水体净化能力。
“通”就是水系联通。对前湖水系沿线水闸进行维修,通过关闭南航闸,封堵前湖大道1.8米箱涵,抬高清远渠水位,打通老街闸,畅通前湖水系,进一步活化下游水渠。
“巡”就是执法巡查。在坚持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全面加强前湖水系执法巡查工作,特别是对在建工地和重点排水户实施重点监管巡查,严厉打击违规排水排污行为,及时消除水系污染隐患。半年来,共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对前湖水系周边各类工地开展检查180余次,对周边餐饮店、酒店、宾馆、企事业单位等600个排水户开展检查1200余次,立案查处15户,处罚金额 80余万元。其中,顶格处罚2起,分别对红谷滩区某工地非法排污处罚30万元、新建区某工地偷排黄泥浆水处罚20万元,有效震慑了违规排污行为。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记者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