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黄山,一场小雨让气温骤降。面对扑面而来的寒意,记者不自觉地裹紧外套。
这时,只穿了一件单衣的谢菲俊却大汗淋漓。上午9时,他在云谷售票处附近跑上跑下,送完包裹送报纸,汗珠浸湿他的头发,顺着脖子流了下来。
这样的工作状态,谢菲俊经历了整整6年。
2016年,24岁的谢菲俊回到家乡,成为黄山市邮政分公司汤口投递点的一名邮递员,专门负责黄山风景区160平方公里内的33个投递点的邮件投递工作。
无限风光在险峰。黄山风景区内,山路崎岖、不通车马,当地工作人员和游客所需的报刊、信件等物资,只能靠谢菲俊背着邮包上山。
爬山送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历程?近日,记者跟随谢菲俊一起,体验了一次将近7个小时的高山邮路。
这是一条艰辛之路。
60度的陡坡、1000多级的石阶,左手悬崖、右手峭壁——
在能见度不足1米的云雾中,谢菲俊跑上一个来回,把邮件送到了景区北端的排云楼宾馆。
然而,这仅仅只是谢菲俊负重前行的必由之路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片段。
数据显示:除极端恶劣天气之外,一周5天,谢菲俊都要背着20至100公斤不等的邮包,小跑13公里,日行2万步。一年下来,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背坏多个肩带,穿烂几双跑鞋。
“每天都是一场马拉松。”一路同行,谢菲俊对记者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邮政。为了山上的人,这条邮路不能停下。”
6年来,用脚步丈量黄山,谢菲俊的膝盖已经成了黄山天气变化的“晴雨表”,实在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就绑上护膝继续坚持。
这是一条便民之路。
1860米的黄山光明顶,是谢菲俊漫长的高山邮路中,需要抵达的最高峰。
山顶空寂,疫情之下,仅有点点鸟鸣。远远听到轻快的脚步声,在光明顶上守店的席凤仙就知道:小谢来了。
“我们住在山上,一个月才能下一次山。”席凤仙告诉记者,每个工作日,谢菲俊都会准时出现在她的小店里,不仅完成份内的事,把游客们在山顶写下的明信片送到山下,再寄到天南海北,还经常帮她捎一些急需的生活物资,或是一些报表之类的材料。
6年来,穿梭于旅游团中爬山送件,耳濡目染之下,谢菲俊对黄山的奇松怪石已然如数家珍。
一路上,谢菲俊有时也客串一下导游。第一次爬黄山的山东游客闫涛,在玉屏景区附近迷了路,谢菲俊热心地为他指路,并提醒他沿途的“蓬莱三岛”“百步云梯”“新一线天”等景值得一看。
这是一条模范之路。
谢菲俊的手机里,珍藏着这样一张照片:四代黄山邮递员,在迎客松前高举右手,宣誓着他们对这条邮路,30多年来的责任和使命。
“四代邮递员,个个都是我们的榜样。”黄山市邮政分公司汤口支局负责人方和珍介绍,每一个跑过高山邮路的邮递员,都是荣誉等身,或是景区“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或是“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
作为第四代邮递员,谢菲俊已先后荣获“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黄山市职工职业道德标兵”“黄山好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一条邮路,就是一份淬炼。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
去年,为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谢菲俊劳模创新工作室”在汤口投递点挂牌成立。
蒋文辉正是工作室的7名成员之一,在汤口投递点工作超过10年的他,每天负责开车将谢菲俊从邮局送到山脚。
“6年来,小谢没有延误过一个邮班,没有丢失过一份邮件。”蒋文辉说,谢菲俊既能忍受得住寂寞,也非常能吃苦,打破了他对“90后”的刻板印象。
面对荣誉和夸奖,谢菲俊淡淡地说,自己只是做了份内的事,“沾了黄山的光”。
出品:安徽日报记者部 统筹:邹宝元 李跃波 文字视频:见习记者 方舢 视频剪辑:王珂
来源: 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