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4日至今,苏敏已经离家出走一年多了。
经过两年的逃离准备,她开着一辆小Polo,揣着一张没有多少余额的银行卡,以及一张几乎不敢使用的ETC卡,开始了这场对婚姻围城的突围。
57岁的苏敏从没想过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却开始了 “在路上”的生活。 /受访者供图
那张ETC卡,是她从家里带走的唯一和丈夫有关的物件。讽刺的是,这一年多来,丈夫唯一打给苏敏的一通电话也和这张ETC卡有关。他质问苏敏:“你是不是用了我的ETC?把81块还给我!”
从童年到婚姻,她一直在“逃”
苏敏如今的逃离,早在童年时就埋下种子。据苏敏回忆,18岁之前的日子,是在西藏昌都的林场度过的。
父母是援藏工作人员,从河南迁到了西藏昌都,而苏敏就出生在这片异域高原。用苏敏的话说,父母并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过她,但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加上母亲身体羸弱多病,使她过早地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她当时身高只有1.4米,劈柴、洗衣、做饭等却都是她的日常。
她那时候想着,只要离开西藏,生活就会有所改变。但是到了高考前一年,父母调回河南之时,却只带走了两个弟弟,将她单独留在西藏。这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的安排,母亲因为早早丧失话语权,更是没有为苏敏辩驳半分。
苏敏清晰地记得,父母和弟弟走的那天,正值暴雨。澜沧江的江水漫过堤坝,淹没了她的学校。这个场景,多年之后多次出现在苏敏的梦中,也如同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高考结束,苏敏按捺不住与家人团聚的渴望,还没等出成绩便回到了河南。她一边享受着和家人的团聚,一边幻想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但是却因两分之差无缘大学,只能进入父亲所在的化肥厂当化验工人。
因为有了工资和粮票,苏敏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但苏敏每个月需要按时上缴工资,时间久了,她才恍然明白父亲迫切为自己安排工作的真实意图。于是,她只能幻想借助婚姻来逃离这个让她一再失望的原生家庭。
苏敏口述、卓夕琳执笔作品《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
但是,在苏敏口述、卓夕琳执笔的《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一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她这场借助婚姻的“逃离”又是失败的。
当时,23岁的苏敏,在看着同龄人不到20岁就步入了婚姻之后,越发着急,后经过厂里的一个中间人介绍,认识了如今的丈夫——老杜。
当时,老杜在郑州市里上班,两人虽相隔两地,但距离不算远,这也造成了在结婚之前他们只见过两面的局面:老杜去苏敏所在的化肥厂接她,两个人在厂外面的小馆子吃了顿饭;第二次,老杜上门提亲,在苏敏家中吃了顿饭。
两次见面、两顿饭,苏敏就出嫁了。她如愿地从家里搬出,住到了员工宿舍。她和老杜分居两地,定期见面,履行夫妻义务。没过多久,苏敏就怀孕了。刚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仅仅自由了一年,她就又跳进了婚姻的围城里。
婚后的不幸生活让苏敏一度抑郁。/《如是生活》
后来,因为所在的化肥厂倒闭,苏敏只能带着女儿去郑州投奔丈夫,当时的她以为接下来的人生是夫妻二人的相互爱护与扶持,但迎来的却是无数的算计与冷漠。
30多年来,她任劳任怨,承担全部家务,接受AA制要求,迎合丈夫的喜好,换来的也只是丈夫的冷漠和理所当然。
过于压抑的家庭生活,让苏敏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她曾怀疑自己的人生是否只能以“自杀”告终。她确实也曾因不堪丈夫的质疑,自杀过一次——她用水果刀两次划向自己的手腕,第三次刺向了自己的胸膛。
苏敏渐渐意识到逃走才是自救的唯一方法。/《如是生活》
被救回来以后,苏敏意识到,也许“逃”才是进行自救的唯一方式。
旅途中的一场自我救赎
57岁的苏敏,从不认为年龄会成为自己重新活一次的限制。
经历过童年时期的困境,加上踏入婚姻后,体尝过向丈夫伸手要钱的困窘而不得不从事多个职业,比如去裁缝铺做衣服、送报纸、在超市当促销员等,独立的意识,早就深埋进她的血液里。
这场自驾游最初只是一场无计划的“逃离”,如今,苏敏已经跨越大半个中国,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海南、陕西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自从18岁回到河南、23岁结婚、24岁生女儿、36岁和丈夫分床睡开始,苏敏的生活中就缺少了温柔以待。但离家出走的这一年多来,一路上的风景、每一位陌生人的关怀都在治愈着苏敏。
苏敏的逃离从自驾游开始。/《如是生活》
她还记得,进藏的时候,她和一位女性驴友同行,走的是219国道——这是一条延边国防公路。这条位于云南至西藏察隅途中的国道,由于路况极差,成为自驾游旅行者的勇者挑战之路。
苏敏开着小Polo好不容易以10迈的速度走过了满是炮弹坑的路段,结果在搓板路的途中,同行驴友的车就爆胎了。搓板路是经过车辆长年累月地碾压,所有石头都被磨尖了而得名。当时她们正在半山腰,而且是无人区,手机也没信号,因此无法让人过来换轮胎。
看着被划出半寸长口子的车胎,苏敏主张和驴友一起换掉。没想到,由于两人力气太小,卸轮胎的时候,连螺丝都拧不下来,苏敏站在扳手上又踩又蹦都没有用。她们只好在路边等待,大约半个小时后,三个小伙子主动停下车来帮驴友将轮胎换好,旅程才得以继续。
苏敏在冲浪。/受访者供图
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起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淡薄,她收获了太多来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当然,她也从未忘记过关怀别人。
作为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在抑郁情况严重的时候,苏敏没有讳疾忌医,她清晰地感觉到,服药几个月后,那种压抑以及喘不过气的感受少了很多。
据苏敏在《年过五十,我决定离家出走》中口述的经历,当她在西安露天停车场驻扎几日后,她发现停在自己车旁的一辆房车从未挪过地方,居住在房车里的是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妻,丈夫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但是妻子头发凌乱,整个人疲惫不堪。
在路上,苏敏遇到了很多人和事。/图·unsplash
直性子的苏敏问起原因,才知道这对夫妻是在寻找自己患有抑郁症的儿子——儿子离开学校四五天了,终于被这对夫妻在一家网吧找到,还没等苛责开始,儿子就告诉他们,如果继续找他、逼迫他,他就去自杀。
自从儿子出生后,这对夫妻什么事情都以儿子为重,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都不让他操心,儿子上了大学后,更是每天一个电话问候儿子近况。于是,这对夫妻不太明白为什么儿子会抑郁,甚至听到“抑郁症”都如鲠在喉。
同为抑郁症患者的苏敏,快速猜到了小男孩的症结所在——父母的爱,也许并非男孩唯一的渴求。于是,苏敏跟这对夫妻吐露了自己的过去,在获得对方的信任后,告知这对夫妻不妨将药物通过老师转交给儿子,并且给儿子发一条信息,说自己走了,以后的人生,他怎么开心怎么来,最重要的是,道一个歉。
拥抱过后,雨过天晴。/图·unsplash
也许是苏敏的热心以及与小男孩的感同身受,第二天,这对夫妻告知苏敏,孩子已经收下药,并且接受了他们的道歉。得知苏敏要走,原本忧愁的妻子上前一把抱住了苏敏,在这个节点,两位女性的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
渴望成为打破界限的人
从第一次走出家门到如今,一年多的时间里,苏敏判若两人。现在的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人也显得更加年轻。
这一年里,她学会了检测胎压、换轮胎、测机油、看防冻液水位等基础维修技术,同时,拍摄视频与剪辑视频的能力也越发熟练。
苏敏在离开家之后,过得越发快乐,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旅途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她觉醒了。 /受访者供图
苏敏刚开始自驾游的时候,路上的所有开销都来自她每个月2380元的退休金。有一次,由于退休金没有到账,她不得不在原地停留18天才重新出发。
因此,她也深刻感受到了物质条件作为追求诗和远方的必要性。于是,她不断地在平台上传旅行视频,在粉丝量增加的同时,通过在视频中挂上产品链接以及不定时开启直播带货的方式,为自己赚取路费。
她认为,独立应该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词汇。通过自己的双手,堂堂正正地挣钱来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并不丢人。
最重要的是,苏敏太喜欢如今的生活方式了。外面偌大的世界,足以让她忘却之前小家庭里的一地鸡毛,那些事情太渺小了,渺小到在她的心里再也激不起涟漪。
离家以前,迎合丈夫是苏敏全部的生活要义,渴望共同话语、渴望关怀,但却从未得到;如今,苏敏心态平和,早已从过去挣脱出来了。
苏敏在他的车上。/受访者供图
苏敏离家至今,和丈夫唯一的联系仅仅是那通ETC卡“还钱”的电话。不过,她也从未再期待过将来和丈夫相见的场景,她只是觉得,当自己能够独立生活的时候,所谓的丈夫的理解,都不再重要了。
对于“不够完美”的前半生,苏敏并不后悔。她认为,人生中要做的选择、要经过的磨难,跟自身性格、原生家庭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分割的。
她甚至不会思考如果再选择一次自己会怎么样,因为她认为人生没有如果,即使是回到过去重新选,她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因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选择的那条路,也是最好的一条路。
“独立”之外,苏敏又是“现实”的。在开车的途中,她宁愿选择听导航也不会听歌,她注重实际效用,因为音乐是聒噪的,但是导航可以避免她走错路。
在苏敏看来,她的勇气源自她曾经痛苦的生活。/《如是生活》
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景消解了她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她根本没有时间孤独。如今的苏敏,早已习惯了白天开车,找到合适的地方停车拍视频,到了晚上,可能还要进行直播带货。
不过,在每晚选好露营地后,苏敏总要抽时间跟女儿电话或视频,报平安。因为当她决定在外孙上幼儿园以后便开启自驾游旅行时,女儿是唯一支持她的人。
苏敏的视频下,支持、羡慕的声音居多。很多和苏敏一样有着不幸婚姻却无法摆脱的女性,视苏敏为自己的精神寄托,鼓励她带着自己的希望前行。不过,其中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苏敏作为一个老太太,不好好带孙子,快60岁了还瞎折腾。
但苏敏认为,折腾不折腾都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说每个人的人生都要按照既定的轨道走下去,老年人也不是只能在家带孙子。人生总有例外,她希望做一个打破界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