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是具有17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楼,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黄鹤楼公园占地面积40.3公顷,园内现有五大景区和胜像宝塔、岳武穆遗像、古郢州城垣等多处市级以上文物,分布有南楼、白云阁、落梅轩、搁笔亭、跨鹤亭、吕仙洞、岳飞广场、毛泽东词亭等大小景点80余个。
古武汉三镇图(图片来自百度)
时势江山造名楼,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彼此攻伐,天下大乱。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蜀将关羽,遭吴军偷袭,败走麦城被杀。222年,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争夺荆州。结果彝陵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吴主孙权乘势夺得荆州,他将统治中心自建业(今南京)迁武昌(今鄂州),并称吴王,又将武昌郡改江夏郡。为防止蜀军再次报复,并拱卫都城安全,223年(吴黄武二年),孙权在江夏山(今武昌蛇山)下筑了一个周围仅二三里的小城。这个小土城背倚蛇山,隔江与夏口相望,与龟山夹江对峙。万里长江在冲决三峡、流经荆汉后,于此处陡然逼窄,江流湍急,拍岸江涛激成涡流回漩,迸发巨响,声如雷鸣,小城地势极为险要。孙权把长江对岸的“夏口”之名,移作这个小土城的名字,并派部将黄盖在沿江一带训练水军,以抗曹、刘。这个小城便是最早的武昌城。就在夏口城诞生的同时,城西南隅蛇山伸入长江的矶头上,一座用于观察、指挥的戍楼突兀而起。这座小楼历经烽火,数百年默默无名,直到晋唐,战事平息,它逐渐演变成人们游赏用的楼阁,这才有了一个优雅的名字:“黄鹤楼”。
吴主孙权(图片来自百度)
人们之所以给它这样一个名称,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山而命名:此楼脚下的山矶名“黄鹄矶”,江湾名“黄鹄湾”。古时,这一带天鹅繁衍栖息,天鹅亦称黄鹄,山矶又呈黄褐色,其状若飞。“鹄”转音为“鹤”,二字互相通假,黄鹤楼便因山得名。二是因仙而命名:传说王子安、费祎、荀瑰等仙人驾黄鹤或盘绕或休憩于此楼。两种说法并行不悖,但以第一种说法最为盛行。
位于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黄鹤楼(图片来自百度)
历史上的黄鹤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晋楼古拙朴实,唐楼巍峨舒展,宋代危楼高耸,元楼渺若仙宫,明楼雍容华贵,清楼宏伟严谨。历代的能工巧匠用心血和智慧营造了它的伟姿,使它深得中国古典建筑的神韵,与滔滔江汉、茫茫龟蛇共同构成一幅“江、山、楼”三美合一的江南奇景图。登楼骋目,视接千里;凭栏俯首,景呈万端,堪称海内形势绝佳处。
宋乾道六年(1170年)八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陆游畅游鄂州(今武昌)蛇山。他在《入蜀记》中这样写道:在仪门之南石城上,一曰黄鹤山。制度闳伟。登望尤胜。鄂州楼观为多,而此独得江山之会要······黄鹤楼,旧传费祎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
陆游像(图片来自百度)
其实,陆游此行黄鹤楼实体已不存在。但自陆游此行上溯500多年前起,历代文人墨客、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庶民百姓,莫不争相登临黄鹤楼,留下了数不清的传说、诗文、楹联、绘画等,使黄鹤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黄鹤楼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三国鏊兵、岳飞抗金、天王进城、武昌禁烟、辛亥首义、铁军北伐、武汉会战·····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成为武汉城市历史文化和个性化魅力最杰出、最具美誉度的代表。
历史上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一百年间,地方政要、仁人志士筹划重修黄鹤楼代代相续,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1985年,重新修建的黄鹤楼终于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翠绿青山之巅。它雄伟壮丽,气度非凡,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见证、盛世中华的象征。(未完待续,码字不易,感谢大家多多关注、点赞[给力])
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