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名山”的美誉,不仅雄伟壮丽,风景如画,更重要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包括山川文化、封禅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千百年来,经久流传。自岱庙遥参亭步行开始登山始,沿红门路向北,一路爬山涉水,翻山越岭,直到极顶玉皇庙,沿途庙宇宫观,楼台亭阁,道桥松柏,碑碣石刻,处处显现着泰山文化的影子。
在沿途众多的景观中,尤以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宫殿庙堂最为耀眼,如山下的岱庙、老君堂、王母池、红门宫、万仙楼等,山上的斗母宫、三官庙、药王庙、三大士殿、南天门、青帝宫、碧霞祠、孔子庙、玉皇庙等,都分别代表不同的宗派,曁归属于释、儒、道三个不同的教派。即使在同一个庙宇中,也是三教中的神话人物塑像并立,因之,泰山又有了三教共存的文化名山之说!
佛教文化最早渗透进泰山,是始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际,作为外来的宗教,为尽快争夺在社会中的话语权,谋取利益,其信众在翻译佛经时,有意将佛教中的诸神融入到当时流行的“泰山治鬼说”,地狱之神阎魔罗摇身一变,成为了主管岳府神兵的泰山神,并在地府所在地蒿里山开启了治理天下鬼神之旅。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陆续在泰山建造了灵岩寺、玉泉寺、普照寺等寺庙,终于如愿以偿,扎根泰山。
在泰山传经布道,收徒纳众的同时,又将佛教经典《金刚经》刻于泰山的腹地经石峪。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的山涧内,内有缓坡巨型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被称为“榜书之宗”、“大字鼻祖”,俗称晒经石、曝经石。旁边有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等,现均为泰山著名景点。虽然因历史原因刻经工程没有完工(三武一宗灭佛),但也说明了当时佛教在泰山发展之迅速。
儒家文化自西汉时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下,大儒董仲舒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思想有机地杂糅在一起,借助皇权的力量极力推崇儒家学说,把儒家推向了神坛,从而走向了神学化的康庄大道。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思想非常符合封建帝王的胃口,因此,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它奉为金科玉律,成为治理国家的思想理论的支撑。
其代表人物“孔圣人”,作为“千秋仁义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在帝王的大力推崇下,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神”的宝座。在全国修建了众多的孔子庙、文庙,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北宋开元初年,古泰安城内就已有了文庙,大概位置在现虎山路与东岳大街交汇处的西北处。后又将七十二弟子及韩愈、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后世文豪也引入文庙中加以供祀。明嘉靖时,更是在泰山极顶修建了孔子庙,在泰山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高高在上!
道教在泰山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有“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的记载,那时方仙之术,是道教的源头。因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帝王封禅的初衷非常契合,因此深受秦始皇、汉武帝的推崇,在“独尊儒术”前,黄老学说曾是汉武帝之前的帝王奉行的治国思想。至唐朝时,李姓王朝将老子当作自己的祖先,并在泰山为其敕造老君堂,并敕封号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在泰山真正繁盛起来。
那么,泰山成为三教共存的名山,其原因、起源何在?与道教有什么关系呢?
至金、元时期,道教在泰山迎来了鼎盛,源于王重阳在山东创建了全真道。你没看错,就是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在华山论剑中赢得天下第一的王重阳。他将全真教的核心定义为“识心见性、气神相结”,将佛教、儒家融合其中,“三教一体即为全真”,从而得到了各个阶层的支持,并在泰山得以发扬光大,这也是泰山成为三教共存名山的来历和起源。
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请指正!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加个关注点个赞,转发出去留个言!期待分享你的建议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