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站对面的街景
□周车
青岛站1900年动工,1901年建成使用,不仅是胶济铁路零公里起点站,还是全线开通时所有车站中规模最大的德式风格站房。据1904年德方山东铁路公司撰写的《山东铁路建设史》记载:“青岛站建有一座带钟塔楼,使城市面貌富有生气的大候车室,无论是内部还是外观都符合铁路始发站的重要身份,设计富丽堂皇”。建成伊始,青岛站即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初建时的青岛站及周边建筑
青岛站的建筑风格及特点
青岛站最初的设计方案比最后建成的还要宏伟奢华,但山东铁路公司柏林总部的董事们却普遍认为,建筑体积太大,过于昂贵,不符合铁路公司大多数董事的利益,而且德国议会也不乏反对之声,这个设计方案无奈出局。最终,胶济铁路建设负责人锡乐巴设计得更为适度的青岛站建筑方案获得了通过。
青岛站具有明显欧洲哥特式建筑特色,站房平面呈矩形,占地面积918平方米,耸立的钟楼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不对称造型。车站钟塔高35米,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粗毛花岗石砌成。候车厅居中,主体两层高15米,钢木结构,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立面采用当时德国流行的公共建筑设计手法,剁斧花岗石勒脚。车站主入口有花岗岩石台阶,通向3个拱顶式券门。顶部有竖向划分的条状窗户,窄窗衬托大门,扩大了尺度感。上部建有高大山墙面,设计成略外突的砖石砌筑分隔线条,为仿木形式,很好地突出了厚实的钟塔和入口的位置。候车厅两侧为票房与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区域,整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空间宽阔,实现了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车站建筑东侧有一花园广场,配以绿化庭院作为来往旅客休息和中转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成为美化环境的街心公园,使建筑物处于开敞的视野中。
青岛的港口铁路
青岛站的城市意象
德国武力占领胶州湾,并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首先对土地进行了勘察测量,精心绘制了详尽的城市建设平面图。他们把青岛湾、汇泉湾沿岸一带的最佳地区划为西方人的居住地。这里背靠群山、面对海湾,冬天能抵挡寒冷北风的侵袭,夏天可得南来习习海风的吹拂,气候宜人,是一块理想的居住地。这里原有中国人居住的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德国人1899年收买后,将村民们拆迁到了大鲍岛一带。德国以原青岛村为中心,村西作为德国人的官衙公署及住宅和商业区,较大的建筑物,如总督府、教堂、军医院、观象台等都建在了高度和位置特别优越和合适的地方。海水浴场设在汇泉湾中。稍东的太平湾海岸一带,则用来作为西方人的别墅区,海军陆战营和炮兵营的营房也设在这里。此区的北部,即大鲍岛和埠头一带,划为华商住宅、商店用地。小港和大港一带作为海港区和工业区。其余如小鲍岛和台东、台西两镇,则作为中国人的居住地。另外,德国人还设置了几个公园。
青岛站的位置设在欧人商业区的西部,居于亨利王子路(广西路)和霍恩措伦路(兰山路)的轴线上,从规划布局上看,是作为太平路海滨大道东端的道路对景而设置的。鉴于青岛在德国远东战略的特殊地位,青岛火车站又处于德国控制下的胶澳核心区域,作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标志,青岛站被设计为典型的德式建筑亦不足为奇。但笔者注意到,如果充分考虑青岛站进入城市的功能及其所处的城市位置,这座外形恢弘壮观、细节美丽经典的建筑,给当年初到青岛的人们所带来的强烈震撼是十分明显的,扑面而来的第一眼便领略到这个城市的基调与气质,不由自主地产生身处异国的迷离。
回头再端详这座形似教堂的车站,赫然出现德式风格的钟塔,给人的是某种想象的跳跃,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已经提升到近似宗教意识的范畴了。笔者猜想,青岛火车站作为西方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汇的原点,以上情境的发生,恐怕是注重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与渗透的德国占领当局乐于见到或刻意为之的吧!
青岛大港第二码头的海陆联运
铁路与海运的连接点
青岛栈桥始建于1891年,最初为铁木结构,石基灰面。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作为货运码头使用。随后扩建,原桥北端改为石基、水泥铺面,铁索护栏,桥面铺设轻便铁轨便利运输。为此,在1898年青岛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中,青岛火车站被设置在栈桥附近,目的是想建立铁路与海运之间的联系。但锡乐巴经过考察不同意这个方案,提出青岛站栈桥选址方案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因为1897年的规划就确定要在胶州湾内修建青岛港,港口竣工后大型远洋运输就不会再使用栈桥了。而且在这份方案草图中,铁路轨道的走向在靠近栈桥之前有一个四分之一的圆弧,火车站设计在这一位置技术难度太大。关于车站的争论一直持续到1899年10月,最终火车站的位置还是按照锡乐巴的方案西移,沿胶州湾海岸连结两个港口。
笔者认为,两个方案看似在青岛站选址的不同位置上产生了争论,但实际是德方在铁路与海运连接点的选择上作出了选择。德国认为青岛的发展基于两个重要前提:一是通过现代化的大型港口设施促进航运的发展;二是对广阔的内地,尤其是通过铁路对内地重要经济地区的殖民开拓必须取得成效。为此,青岛的港口建设与胶济铁路建设必须并举推进。山东铁路公司联合山东矿务公司与德国海军部举行多次谈判,最终达成协议,由铁路公司在海港地区铺设轨道,并在大港运煤堤道上安装运煤设施。1904年,大港一号码头北区开放,在一号码头起始处的对面建了一个客运站,以方便海港与青岛和内地的交通,大港码头车站的货物由专门的列车运输。通往北区的连轨线由总督府出资修建,港口地区和码头的轨道也由总督府购买,港口货运转到总督府手中。后来总督府就港口铁路的运营和维护与铁路公司签订了专门的合同,规定港口铁路由铁路公司租赁经营,由总督府统一管理,协调各方面利益。这样虽然结束了山东铁路公司在大港的垄断地位,但港口与铁路相连,实现了海陆联运,既方便了货物运输,同时也扩大了港口的吞吐能力。此前的1899年4月,中德还签订了《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在青岛租借地内设中国海关,不论洋货土货,凡运入租借地不再运出者,一律不征关税;若洋货经青岛运入内地,或内地土货经青岛出口,则需征税。随后,德国捷成洋行、亨宝轮船公司、英国太古洋行、怡和轮船公司、俄国东方航运公司、日本大阪轮船公司,纷纷开辟了青岛通往芝罘、牛庄、天津、上海、香港,乃至日本和欧洲的邮轮航线。
而通往山东内地的胶济铁路,通过建立与其他运输线的联系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运输。锡乐巴曾经详细地描述了将胶济铁路纳入全国及国际铁路网的设想:“(胶济)铁路与中国内部铁路网的连接,对进出口都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山东铁路的终点站济南府西,作为天津至长江铁路的过路站……在天津,这条新的国有铁路与华北铁路相接。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不间断的由北京至青岛的铁路轨道,它的重要性尤其在渤海湾内航运由于冰冻而停顿时,更加显现出来。在天津,还可以通过经山海关通往奉天的铁路,与满洲里和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那时就可以通过铁路从柏林到青岛旅游了。最后,从保定府建起的铁路也汇入天津,直接把快速建设中的卢汉铁路和黄海连接起来。在这两条大铁路之间,其中由北向南的铁路把华北和长江连接起来,此外,还有两个更远的连接,由德州至正定府和由兖州经开封府至河南府。德国在山东的铁路会因这些线路构成未来中国铁路网的一部分,同时通过与西伯利亚铁路的连接,而实现与东亚和欧洲间的国际铁路运输连接。”
初建时的青岛站
由此看来,青岛站不仅连接着铁路与海洋、山东与世界,还成为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向中国渗透的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