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
游记于“邢”
游记是古人旅游时写下的笔记以“描摹各地名胜风景”,这些游记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可能是最早的游记,这篇游记记载着邢国的国君与周穆王北巡河北的记录,游记中有“漳水”“钘山”等地名记载,还在今天赞皇县檀山举行了祭祀,刻下了“吉日癸巳”,后世称为《檀山刻石》。
周穆王出巡实际上是一次征战,也是一次旅游活动。这次活动涉及到祭祀、狞猎,以及太行山山陉及山名,河水名等,完美记录了出巡的路线、时间、气候等情况。
谈到古代的旅游,在战国时期,在邢地流传最广的是赵武灵王梦游大陆女的故事。相传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乘船到大陆泽,一方面勘察水情,一方面观光游览,行至大陆泽腹地,见有一个小岛突出水面,便下船小酣,不觉昏昏入睡,梦见一个仙女鼓瑟而歌,飘然而至。他醒来感慨万千,就赋诗一首:“美人荧荧兮,艳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与我赢?”第二天,赵武灵王在信宫宴请群臣,讲述自己游大陆梦神女之事,并希望再现当时美景。有一个大臣听后,认为这是讨好赵王的好时机,就把自己府中一名姓赢名梦姚的女子,进献给赵武灵王。赵王见到赢氏女,果然与自己所梦神女一模一样,于是龙颜大喜,这位女子从此受到赵武灵王的无比恩宠,被封为惠皇后。
“游学”二字,见于司马迁《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中:“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在春秋战国时期,邢邑中就有许多宦学之游,如程本、老子、孔子、鬼谷子、苏秦、扁鹊、赵襄子等。
到唐代时,邢台旅游进入一个高峰发展期,其原因:一是邢州城所踞的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山前台地及通道上;二是隋唐大运河经邢台东南部折向扬州,使这里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三是在清河一带唐政府建建有“天下北库”;四是邢州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邢白瓷和丰富的物产,使这里成为北方重要的贸易交易地;五即邢州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佛教、道教文化重要的地区。
诗读于“邢”
我们可以在史料记载中找到许多名人与邢台旅游文化相关的史料和文献,其中以诗作最为丰富。这些人有魏征、宋璟、王维、李白、白居易、宋鼎、史惟则、颜真卿、李百药、李龟年、孙伏伽、刘长卿、于鹄、张籍、王建、封演、陆羽、窦牟、张祜、高适、常建、元稹、皮日休、胡曾、张果、钟离权等等,除此还有佛教领袖荷泽神会、僧一行、赵州和尚等。如李白曾来到沙丘平台怀古,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邢州西部的太行山有“天下之脊”之称,当时有官修的古道与关隘相联通往山西,道路崎岖难行。《初入太行路》是白居易游太行的诗作,原诗说:“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茫。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
白居易是唐代中期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他的诗作通俗易懂,相传每写一首诗都要让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这首诗主要描写,白居易初次进行太行山后,看到太行山风光和山路的艰险,同时借诗暗喻人世道路艰辛的现实。
诗人王维曾来邢州游览,并在这里留下许多历史之秘,如邢台清风楼上的王维《四季山水图》,邢台开元寺内《能大师碑》等。王维进入邢州时先走水路沿御河来到清河,并写下了《渡河到清河作》诗一首:“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古黄河上行舟,视野开阔,用“积水穷天涯”五字绘出河水的大气磅礴,“天波忽开拆”看见了清河郡邑有千万家和周边的桑麻良田,在诗人的笔下呈现出盛唐时期的清河郡城市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邢台清风楼上,有四幅山水图(春景已佚失),传为王维所作,从拓片的画面上看,有人说王维所画山势环境应为太行山一带风景。
邢台是个好地方,就连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也仙游邢州。据《宋朝事实类苑》卷三五曰:“邢州开元寺一僧院壁,有五代时隐士钟离权草书诗二绝,笔势遒逸,诗句亦佳。诗曰:得道真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其二曰:莫厌追欢语笑频,寻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金莲正宗记》也记载:钟离权“曾于邢州开元寺殿后题诗二绝,笔势飘逸,有龙飞之状。”
凌霄山又称灵霄山,位于邢台市西北35公里处,主峰中岩山海拔1062米,树木参天,林密叠嶂;主势巍峨屹立,险峻壮观。在唐人的邢州旅游活动中,凌霄山是唐人游览的重要大山,也是唐隐土向往的一理想之处,有邢州终南山之说。
唐宋到明代时一些文人以此隐居修行。唐代诗人于鹄(745-804)为河北南部人,唐大历七年(772)前后,曾在河北南部的邢州一代游历,他崇尚黄老之学,宣扬禅心道风,追求隐逸生活,曾在这一带鹊山、灵霄山、白芷溪、黄岔等地咏诗多首,如《秦越人(扁鹊)洞中咏》《入白芷溪寻黄尊师》《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哭凌霄山光上人》《早上凌霄第六峰入紫溪礼白鹤观祠》。
其中在《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中,描写了凌霄山的景色,他写道:“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下看如尖高,上有十里泉。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悬牍到其上,乘牛耕药田。衣食不下求,乃是云中仙。山僧独知处,相引冲碧烟。断崖昼昏黑,槎臬横只椽。面壁攀石棱,养力方敢前。累歇日已没,始到茅堂边。见客不问谁,礼质无周旋。醉卧枕欹树,寒坐展青毡。折松扫藜床,秋果颜色鲜。炼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白犬舐客衣,惊走闻腥膻。乃知轩冕徒,宁比云壑眠。”
于鹄与友人张籍、王建同至“鹊山漳水”一带同学长达十余年,三人皆作“惜花诗”。于鹄在地方志书有记载,而诗中的鹊山、白芷溪、凌霄山等地名。今灵霄山上有“凌霄洞”,洞中石壁上遗有“邢州”等字的刻石题铭。东寨沟、西寨沟等地有南溪书斋及白鹤观祠遗址,传说是于鹄等人当年读书隐居之所。
不食姑是唐代隐居于灵霄山的一名女道士。于鹄、张籍等人同游中岩山时曾访不食姑,于鹄写下《赠不食姑》诗:“不食非关药,天生是女仙。见人还起拜,留伴亦开田。无窟寻溪宿,兼衣扫叶眠。不知何代女,犹带剪刀钱。”
张籍也有《不食姑》诗曰:“几年山里住,已作绿毛身。护气常稀语,存思自见神。养龟同不食,留药任生尘。要问西王母,仙中第几人。”张籍后又写《不食姑山房》诗:“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今凌霄山脉中岩山峰下保存有不食姑洞等遗迹。
宋代,邢州及各县的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也随发展。楼钥(1137-1213),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大臣、文学家。楼钥在干道六年,大定九年(1169)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朝,并将途中所见按日记叙述写成《北行日录》。在书中记录了邢州城的景观。
(1169)十七日,戊戌,晴。车行三十五里过沙河县,属邢州,县有重城,换驴行二十五里至邢州,今榜曰安国军,瓮城三重,入门直对州衙,东入邢台驿,早顿,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熙晖楼,市肆牌额多写般作■〈番去〉,有大塔十三层,寺宇亦雄壮,北门外陂塘冰厚尺余,脔迭岸上,如柱础然,青莹如菜石,三里至栁溪,唐栁公权遗迹,亭榭数所,引溪水载之髙岸,流觞曲水,为邢台游观之地,东北有邢山,出邢沙碾玉所用也。
从日录来看,楼钥随舅父汪大猷一行自沙河进入邢州界,换驴行三十五里到邢州城下,宋代邢州城的瓮城为三重,入瓮城后直对州衙,向东来到邢台驿。第二天吃完早饭后,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熙晖楼,”街巷两旁店铺林立。望开元寺大塔十三层,见寺宇亦雄壮。城北门三里有柳溪,保存有唐柳公权的遗迹,有亭榭数所,曲水流觞,是邢州城的胜游之地。
楼钥日录所记的大塔即邢州城内开元寺园照塔。
范成大是宋代的官员,干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出使金国时,也曾从邢州城经过,并写数首诗文。其中在邢台驿写下:“邢台驿,信德府驿也,去太行最近,城外有荷塘柳堤,颇清丽,不类河朔。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谁解登临管风物?枯荷老柳替人愁。”
在柳公亭,范成大又赋诗写道:柳公亭,在邢州城北小园中,伴使邀客入游云:旧有流杯,今废,园正对太行马鞍一峰,极崒。“主人敬客有余情,催唤绳床坐柳亭;曲水流觞非故物,马鞍山色旧靑靑。”
北宋诗人赵鼎臣(1068―1125)路过邢台时,也写一首诗作,《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娇红娅姹不胜姿,只许行人半面窥。恰似姑苏明月夜,水晶宫殿锁西施。”
诗中描写赵鼎臣在仲夏时节,在柳溪亭游览,看到紧闭的园子内满池的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美不胜收,虽然园门紧闭不能见其全貌,仅从门缝中“窥”见那红荷亭亭玉立、艳丽动人,花姿的韵味让观者怦然心动。让人想起当年吴王夫差将美丽的西施“锁”入姑苏娃宫的情景,无法睹见美人的芳容,甚为遗憾。
自宋到明清,在柳溪园有历代文人许多诗文歌赋,如宋代赵鼎臣、范成大、王邦用,元代刘秉忠,明代周在、清代朱一蜚、徐景增等。这些诗文歌咏了柳溪亭的风景,也寄托诗人的情怀。
达活泉是邢台城最早的旅游景点。达活泉最早是见于《晋书》石勒载记和宋代的《高僧传》,有团丸泉、再来泉、龙神泉、达活泉等称。为什么称团丸泉,是因泉水吐涌如丸而称。文献称既然“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于是在此建团丸祠祭祀。又因这里是神僧咒龙之地,故团丸祠又称龙神庙。
北宋咸平年间(998-1000),邢州刺史柳开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饰,遂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宋熙宁五年(1072),泉水骤伏,时隔六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政和甲午岁(1114),“自春不雨于五月”邢州郡守于“辛丑日”“筑坛于达活泉之侧”“壬寅致祭”“癸卯甘雨霶霈,一日之间农人告足,是岁在大有年。既而州以事次第陈列,有旨赐庙广源。”并在此修建了亭、台阁、榭等建筑。
南宋朱弁撰写的《曲洧旧闻》卷四中说:“去巨鹿郡西北一舍,有泉,按《水经》名达活,源深流长,广轮数百里享其利。咸平间,刺史柳开疏泉,一支植千柳,为亭于其上,为一郡胜游之地。熙宁壬子岁,泉忽沦伏不见。后五年,元丰改元之初,太守王慥率郡僚祷于泉上,不越月而复出,再逾时而浩浩汤汤,倍加厥初,阖境神异之,因易名为再来泉。至今六七十年,焦土襄陵,不增不减,当时通判虢州王宏微为诘其事,刻石尚存焉。”
元好问乐于邢州的山水,他从山西来往邢州,过马岭、鹤度岭等关口,惊叹于太行山的峻美和马岭关的雄奇,赋诗数首。《马岭关》一诗写道:“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另一首:“仙人台高鹤飞度,锦绣堂倾去无路;人言马岭差可行,去似黄榆犹坦步。石门木落风飕飕,仆夫衣单往南州;皋落东南三百里,鬓毛衰飒两年秋。”
宋金元时期,各县域有许多人文景点引来游人观赏。这些景点有邢台县凌霄寺、内丘太子岩、柏乡汉光武庙、平乡时苗墓,隆尧帝尧庙、临西永济渠、清河鲧堤等等。
梨为河北特产,宋代无鸭梨之称,而盛产于内丘的鹅梨著名最受宋人推崇。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北宋开封市井中出售河北河北鹅梨等特产。范成大在出使金国时就曾到邢州内丘梨园,品尝了所盛产的鹅梨后,写下了:“内丘鹅梨为天下第一,初熟收藏十月,出汗后方佳,园戸云梨至易种一接便生,可支数十年,吾家园者犹圣宋太平时所接。”赋诗:“汗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园翁指似还三笑,曽共翁身见太平。”
宋人董弅在《闲燕常谈》中记载“河朔十分清气,为鹅梨占了八分。”诗人、金石家洪适写诗称赞说:“新鹅借颜色,甘蜜添滋味”。可见鹅梨在当时的地位之重要和名气之大。
宋南迁之后,河北地区被金占领,无法再品尝到内丘的鹅梨,引起很多人的思念。宋代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自从北郡无人到,不见鹅梨今几年。”描写对鹅梨的怀念。
明清之后邢台旅游文化出现一个高峰,顺德府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顺德府城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评价顺德府城的地理形势时说:“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当四方之衡,西接太行,北控常山,东界齐鲁,南带漳卫,河北之襟而河东之藩蔽也”。府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还是经济重镇,“顺德府的好南关”就是自元代之后形成的商贸集市。明清两代不仅对城池进行了建设,还将邢台名胜景观进行了总结,当时有顺德十二景之称,其他县域也相应的列出各自的景观。如任县有有渚阳八景,隆尧有唐山八景,柏乡有槐阳八景,南和有和阳八景等等。
沙河亦有八景,以洛阳梨花著名,记载说:城西洛阳集梨花,每当春暮,花开如雪,不下三十里,亦邑中之佳景也。考河南洛阳记,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树下,曰为梨花洗妆。本邑洛阳集似亦因梨花得名也。诗曰:梨花本是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香风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妆。
细细口味邢台古代旅游发展,很有诗情画意,而反思我们今天的旅游,多为一次疲惫的旅行,谈不上什么知识点,也谈不上什么生活享受,只是去什么地方而已。
让生活慢下来,让脑子空下来,让心身放松下来。
这才是旅游。
临城普利寺塔
内丘扁鹊庙
邢台达活泉
邢台大峡谷
沙河封峦寺
太行一米崖
柏乡牡丹园
皇寺玉泉寺
崆山白云洞
隆尧唐祖陵
邢台大运河
邢窑博物馆
邢州开元寺
邢州紫金山
(本文来源:点滴斋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