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园漏窗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咱也想啊,不过,只是部分地想。腰缠万贯,下辈子或许可以做做梦,至于得道骑鹤,上昆仑山修炼千年未必能成,咱就不想了吧。下扬州之事,倒是时不时会想一想的。
读到“十年一觉扬州梦”,脑中就自动勾勒出一座繁华富庶、红尘万丈的淮左名都来;读到“烟花三月下扬州”,我就想,在农历烟花三月里下扬州大抵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读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时,就想,最好什么时候也站在二十四桥上,感受一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景致。
终于,农历三月廿五,在这个特殊的烟花三月尾,我们驱车上了扬州。为什么不说“下”扬州,而是“上”呢?因为我们处在扬州的下游,说“上”可能更贴切些,我觉得。
先去的是瘦西湖。去了这瘦西湖,我才知之前我的一些想象颇是荒谬。
之前我以为,这瘦西湖大概比西湖小一些,比南湖大一点。谁知,根本不是这回事,瘦西湖原来是长而窄的水系,像一条条带子,阡陌交通似的,迂回在桃红柳绿、亭台园林之间。
过去,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时候,我把二十四桥想象成二十四座桥。想不到这原是一座桥,且不大。桥边的碑上这样介绍:此桥长24米,宽2.4米,有24根栏杆,上下台阶各24级,与二十四对应。这应该是“二十四桥”名字的来历。不过,我想,古时还没有“米”的概念吧,“24米”长,“2.4米”宽,或许也是个巧合。二十四桥长这个样子:
二十四桥
最颠覆我认知的是琼花。年轻时,读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就想,这琼花大概和牡丹差不多吧,非常的雍容华贵,所以惹得隋炀帝劳师动众来赏花。谁曾想,在扬州看到的琼花貌不惊人,不大,呈白色。有点疑惑,当年隋炀帝就为了看这花?这花该有她的过花之处吧?果然,当地人颇为自得地告诉我,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这花就开在扬州,其他地方是没有的。我闻了一下,花很香
琼花
第二天去的是何园。这何园,由清光绪年间的何芷舠所造,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主人把之命名为“寄啸山庄”,不过,因为主人姓何,人们习惯称之为“何园”。别小看了这何园,它可是大名鼎鼎的“晚清第一园”。
这何园当得起“晚清第一园”的称号么?确实能。
走进何园,到处都是瘦透漏皱、奇形怪状的假山石。何园西园的池中,有一座水心亭。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寄啸山庄
一条长1500多米的复廊,把东园、西园、住宅连接了起来,是“天下第一廊”。
复廊的东南两面都开有漏窗,形态各异,有折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等。从窗中向外看,可观赏园中不同角度的美景,被称作“天下第一窗”。
那面嵌在片石山房西侧廊壁的方形镜子,很是奇妙。在镜前移步,映照在里面的景色随之变化,仿佛是一幅连绵的画卷。人们把之称为“镜花”。与“镜花”相映成趣的是“水月”。据载,“镜花”前面的水池中,无论白天黑夜,时刻倒映着一轮明月。妙的是,这明月,随着人们脚步的变化,时圆时弯。可惜,大概是天阴的缘故,当日我们没看到这样的画面。
何园出来,直奔老街。我觉得,要读懂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老街走一走,和当地人聊一聊天。
先去的是天宁寺行宫,那是乾隆皇帝下扬州时的行宫。在那里,我看到了瘦西湖的源头,看到了乾隆皇帝的“御码头”,看到了扬州八怪的作品,特别是看到了存放着三万六千卷四库全书的库房,大吃一惊,三万六千卷四库全书藏在这?看着这一个个大书架,看着一层层书架上码得很整齐的书籍,看着边上打开着的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样书,我觉得自己就站在传统文化的端口,经史子集扑面而来。
天宁寺行宫存放着三万六千卷四库全书的库房
之后去了东圈门。带我们去的人力车的大爷告诉我们,这是古代盐商聚集地,是那个时代的富人区,富人们在城中又修了一道城墙保护自己。东圈门的房子青砖灰瓦,都有女儿墙,属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从这位大爷口中得知,清朝屠城扬州后,城中居民骤减,较多的徽商移居到扬州,把他们的建筑风格也移植过来了。大爷很健谈,边骑车边介绍,这座房子的主人姓什么,那条弄叫作什么。我觉得,我们好像穿行在扬州的历史中。
再来说说扬州的吃。原来扬州人有吃早茶的习惯,但他们的吃早茶又不是纯粹的喝茶,仿佛他们吃早茶是个幌子,重点是吃点心。点心中的包子、烫干丝最为有名,特别是蟹黄汤包,不是一口口咬着吃的,而是用一个管子吸,吸到最后,就剩一张薄薄的包子皮。淮扬菜中的狮子头真不错,入口即化;还有那道文思豆腐羹,豆腐被切成头发丝一般细,看着就让人惊讶。
因为是身无万贯钱,所以,只待了两天就回了,很是走马观花。心里想着,待到什么时候的烟花三月,再上扬州去。
来源:嘉兴在线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