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赵原雪
编者按:
自12月6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淄博市文明办,在全市范围开展“弘扬凡人善举 共筑美德淄博”城市文明大讨论。重点围绕建设新时代美德淄博,如何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基固本”、如何用模范典型“示范引领”、如何用良好环境“凝心聚力”、如何用制度机制“强化保障”等五个话题展开。
你理解的淄博是什么样子?你是否是这座城市某一暖心时刻的见证者?这些年,你还有什么故事想与我们分享?或者对于上述讨论话题,你有什么想法想要表达?为此,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也将自今日起对城市文明大讨论情况进行全媒互动。
唱响凡人歌,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这场事关建设“美德淄博”的大讨论,向您发起邀请……
张春玲说起当年很喜欢作家刘亮程的一篇名为《我改变的事物》散文中的一句话:
我喜欢扛着铁锹到处转,这儿挖个坑,那里平个坎,一些草、一些树,一些泥土、一些小虫子会因为我的路过而改变了生命的轨迹。
“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让身边的世界能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得到一丝改变。”张春玲说。
为此,张春玲以记录者之名,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回忆自己曾在这座城市发生的点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束微光。
纪实
近日,淄博网络大V张春玲在“淄说淄话”的公众号中连续更新了几则推文,内容都是关于一位名叫王秀英的老人补办独生子女证的故事。
张春玲与老人素不相识,却是整篇故事前因后果的见证者。
通读全文,记者在张春玲的笔下深切感受到,“证明身份”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疾病缠身的老人而言,可谓寸步难行。
然而此事却意外推动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张春玲告诉记者,起因是在11月初,自己接到一个名为“小韩”陌生私信,小韩称是为了爷爷楼上的一位邻居找张春玲帮忙。而小韩口中的邻居,正是后来张春玲笔下的王秀英老人。
“老人是许多年前从青海二二一厂到淄博安置的职工,现在已经80多岁的高龄,8年前丈夫去世,儿子下岗疲于生计,自己也落下一身的病,生活极度困难。”张春玲说。
在听说在居委会提交证明,补办独生子女证明就能够领取补助后,小韩爷爷立即将消息告诉了王秀英,但孑然一身的老人,却苦于不知该如何“证明自己”。
从老人零星的碎片记忆中得知,自己关于独生子女证明的资料,都和当时迁来的同事一起存放在了为当时专门负责的退休人员管理处,张春玲打电话咨询退休人员管理处,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资料缺失,当时为老人办理的工作人员也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无法为老人证明身份。
自此,老人的境遇成为了张春玲一直以来的牵挂,直到半个月后,在受邀参加的一次自媒体大V之行中有了转机。
“当时,我听到淄博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桂君正在在介绍淄博打造“无证明城市”的工作理念后,想到了王秀英老人的事情,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分享了这件事。”
老人的遭遇随即引起了范桂君及淄博市行政审批服务系统一众参会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协调之下,11月29日,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和办事处工作人员很快去老人家里了解情了况,并与二二一厂对接,找到可证明老人的身份的办法。
期间,张春玲一直帮助老人整理材料,代替老人梳理流程,
并联系王秀英曾经的同事进行证明。王秀英曾对张春玲说过,自己因为糖尿病的缘故导致双眼无法看清楚人,却能在张春玲到来时,认出她就是那个“为她写材料”的好心人。
12月6日,张春玲收到行政审批局发来的照片,在众人的努力下,王秀英的证办好了。
张春玲说,当年的二二一厂原本是制作原子弹的工厂,他们为国家事业付出了事业与家庭的牺牲,然而时过境迁,当初的军事重地成为了过去,而老人或许无法再回到故乡。
“我们都是淄博人,身边人有了麻烦,能为她做点什么就好。”张春玲说。
片段
王秀英老人一事仅仅是张春玲笔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幕,自去年11月以来,张春玲的公众号名称由《小轩独坐》改为《齐地漫谈》,再正式更名为《淄说淄话》后,张春玲便一直在用自己的窗口,观察记录着这座城市的点滴。
谈起自己曾写过的最印象深刻的事情时,张春玲说,她都记得。
最早可追溯到20多年以前,张春玲偶然认识到了一个因丈夫生病在家,只能离开家乡独自一人打工赚钱的女人,得知此事后,张春玲将此事发表在报纸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许多人加入到了支持她创业的队伍中,直到十几年后再次相遇,那个曾经陷入绝境的女人,在那一次的帮助下创业成功,已经是一家专柜的女老板。
最近的事情可回到几年前,张春玲曾在自己上班的十字路口看到过一位穿着邋遢,精神恍惚的老人睡在花坛边,经过张春玲的反映后,迅速引起了民政部门的关注与调节,最后在众人的帮助下将老人送回了家,顺利回到医院接受治疗,自此之后,老人风餐露宿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过。
还有曾被黑心中介骗钱,在她的帮助下找到食堂工作赚回路费乡村女孩;在他的陪伴下穿过汹涌的车流,找到妈妈的走失儿童;甚至在路边看到一位残疾歌者街头卖艺,递过去的一杯热水……张春玲笑称,这些都是她多年来管过的“闲事”,举手之劳而已。
正是这些所谓的“闲事”张春玲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选择袖手旁观。
张春玲说,就好比自己曾经在附近的小区发现了几棵紫茉莉,秋天花开后的种子像小地雷一样落了一地,她都会记得收集起来,来年春天将它们撒在自己所经过的地方,不久前回村时,张春玲偶然发现老家墙外有一大丛紫茉莉正在晚风中摇曳着,回想起来,正是当年自己曾经撒下的种子。
“我希望我尽力所帮助的人,所做的事,也能像这片我曾经撒过的紫茉莉种子一样,开出最美丽的结局。”张春玲说。
呐喊
张春玲坦言,也曾有人质疑她的文章是否在刻意回避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对此,张春玲告诉记者,“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分辨什么是温暖。”
在张春玲的文章中, “一路走过来,我也经历过许多困难和挫折,所幸的是我也受到了别人的帮助,支撑着我走到现在,所以我希望我能将这份力量传递下去,为百姓发声,让更多人看到在我身边发生的凡人事,去参与,去感受和相信在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温暖,这是我创办这个公众号的目的。”
而相对于好人好事的践行者,张春玲更是凡人善举的见证者。
张春玲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公司——泰玺集团和下属企业金城建设就有很多暖心励志的故事日日都在上演。
作为淄博市百强企业中的一名员工,张春玲曾多次采访过公司高层,聆听听们讲述当初从山区到城市的一路艰苦创业的过程。那些施工过的建筑、那些相关的人物, “5.12大地震”时赴北川援建的经历,疫情时期几天时间内迅速集结起的四百人的施工队伍,顶着风霜雨雪完成的五家医院的改造等等,在他们的讲述之下,张春玲感受到了什么是足以支撑城市向暖而行的“淄博力量”。
张春玲见证了为城市奉献的企业“大爱”,也感受过身边基层员工个人的点滴“小爱”。
张春玲向记者讲述了关于同事崔光明的故事,在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做着淄川区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工作,致力于走遍山川,帮扶贫困对象。
张春玲回忆,崔光明曾说过在黑山村的经历,“当时的志愿者们翻山越岭3公里,到6户贫困家庭开展入户帮扶。山路崎岖,每到一户都汗流浃背湿透衣衫,但依然挡不住他们对贫困群众的关心关爱之情。”
如此种种,记录了许多故事。而在张春玲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着淄博人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微小如我,别无所长,唯有以手中的笔,写身边事,为百姓发声,为他们呐喊,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来推动身边的世界发生小小的改变。”
张春玲坚信,萤火之光,也能照亮身边世界。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