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保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杯清茶思岁月。每到清明节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上坟,每次父亲带着我,手带一叠纸和鞭炮,和我讲述着为什么要上坟,快到坟前时先放几个大冲,说是告诉祖先我们上坟来了,烧好纸上完坟,再放一串小鞭炮才回去。转眼间,父亲带我上坟还犹如昨天,可如今的我却常带着孩子去给父亲上坟。这也许就是宿命? 多年以后,当我长眠以后,孩子还会来这里吗?也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从不希望自己长命百岁,只希望把生我的人平平安安送走,把我生的人抚养成人,我想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吧。
那么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春秋战国时,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饥饿和屈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他手下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是每年4月4日或5日,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家乡的清明节和传统三大节日相比较,并不十分重视,但习俗仍有不少。每年清明这天是必须要上坟的。小时候的我一般由父亲带着我去上坟,那时候上坟好像没有什么悲伤,只是一个必须要干的事情罢了。上坟路上,没什么文化的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和我说上坟的必要性。他常说人死了,大概率什么也没有了,但上坟还是必须的,一是把坟整好,坟头上要加帽子,坟旁杂草和荆棘必须除去,否则会被人骂的;二是上坟也是给活人看的,显示家里后承有人,甚至有些在外面混的好的人会清明节回家上坟有衣锦还乡,炫耀的意味,如果坟头没有烧过的纸灰,就会被人骂死绝户了;三是坟都不上的人,大抵也是不孝的,也不会有多大出息的等等。总之,做人不能忘本,上坟也是必须的。
多年以后,我自己带着孩子从遥远的外乡赶回上坟之时,我才深深地感到那种莫名的悲伤,无力地随波逐流。也许孩子和当年的我一样,没有什么深刻的感觉,而我总有一种深深的宿命感。上坟已经成为一个习惯的我总是不自觉地在思索着为什么要上坟?也许这也是一种传承,一种中华民族习俗的传承吧。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也会长眠于地下,孩子们还会不会上坟?传统的习俗会不会受到挑战?
记得有次一个同事说到上坟,他说去年清明节带女儿女婿回老家上坟,因为下雨并且路况差,差点出车祸。后来他说他死了烧了把灰撒入河中,省得孩子每年从外地回家上坟。这样就没有了路上可能遇到的危险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不太赞同,难道这些传统的东西真的过时了吗?
每每我站在父亲的坟前,心情总是那么地激动难平。辛勤劳动一辈子的父亲就这样地走了,直到走的那天,父亲也没有实现他衣食无忧的愿望。我想天堂一定很美,爸爸才会一去不回;我想如果天堂真的很美,我也希望父亲不要再回。毕竟天堂没有疾病和痛苦,也没有贫穷和劳累吧……
今年的清明本来打算带孩子回去上坟的。(略)
我默默地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淅淅沥沥小雨,仍让我伤感不已。又是一年清明雨,细雨丝如愁。淅沥沥的小雨不仅让我们上坟不方便,也许那小雨更犹如远逝的亲人的泪,让时空中都弥漫着伤感……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