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创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困难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太行山凹的河北阜平到“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从陕西梁家河的窑洞到四川大凉山深处……习近平总书记看真贫、扶真贫,几乎走遍了全国最贫困的地区。
在河北,他强调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在重庆,他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在甘肃,他强调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十年寒暑一挥间,一个又一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蜕变绽放。
家乡的大山变绿了、房子翻新了、出行方便了、产业兴旺了、生活富裕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通向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生活比以前享福多了”
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向南出发,顺着蜿蜒的山路走上几公里,就到了习近平当年插队的地方——梁家河村。
放眼望去,只见昔日光秃秃的黄土山早已披上“绿装”,生机盎然;新修的柏油路旁一个个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安逸祥和……
这是2022年7月21日无人机拍摄的梁家河村容村貌。人民网 刘宁 摄
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处。如今,窑洞里的陈设仍保留着旧时的模样,窑洞的主人、72岁的刘金莲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吃穿不愁,生活比以前享福多了。”老人笑着说。
习近平曾经在梁家河劳动生活了7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岔、一峁一梁,一直铭记在他的心中;乡亲们的生活也始终是他最为牵挂惦念的事。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5年2月13日,正值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带着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回到梁家河看望父老乡亲。他和乡亲们忆往昔、话家常,最关心的是大家过得怎么样,吃的、穿的、住的条件如何。“总书记还问了我吃水怎么解决,生活怎么样,问话问得特别细心,我心里特别温暖。”刘金莲回忆说。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殷切嘱托,始终温暖在梁家河乡亲们的心坎里,“总书记来过之后,村里人受到很大鼓舞,都想把生活过得更好。”刘金莲说。
群众要致富,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2015年,梁家河村集体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扶贫相结合,汇集全村之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刘金莲和不少村民也成了公司员工,按月领上了工资。此外,她还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个小卖部,出售鞋垫、红枣、杂粮等土特产,“生意最好那年挣了1万块呢”。
乘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大家伙儿都动了起来,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成了摆渡车驾驶员,一个个都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吃上了“旅游饭”。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梁家河已累计接待游客6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梁家河所在的延川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被认为是极佳的苹果优生区。
近年来,梁家河因地制宜发展起苹果种植产业,坚持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动了大批果农和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梁家河的苹果口感好、甜度高,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好苹果呢。”果农王红荣自豪地说。从小在梁家河长大的王红荣本靠种玉米和小米维生,收入并不多。他当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改种苹果,没想到这一种,就种出了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我现在种了十几亩苹果,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挣十一二万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梁家河村民王红荣在苹果园内劳动。人民网 刘宁 摄
梁家河的山地苹果成了抢手货,果农的收入也跟着节节高。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巩保雄说:“我们村目前有900多亩山地苹果,其中300多亩已经挂果,年产量50万斤左右,一年收入可达到150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家河村通过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山地苹果种植和村企加工为辅的三大产业实现脱贫摘帽。村民由穷变富,村集体收入从无到有。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917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20元,村集体经济从零起步,2021年达到371.2万元。
曾经在梁家河,习近平最质朴的期盼,“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现如今,梁家河的村容村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村里修了柏油路、文化活动广场,产业有了苹果示范园、现代化养殖基地,梁家河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步步实现着幸福生活的梦想。
“打开了人生另一扇门”
“搬迁之后,生活变化太大了,什么都变好了。”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村民刘莉站在生产车间里,看着流水线上的一瓶瓶葡萄酒说,“像我一个农村娃现在成为葡萄酒庄的车间主管,以前想都不敢想。”
在刘莉的老家西海固地区,曾经的贫困程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干旱缺水,不光庄稼难种,更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当时,水是最金贵的东西。刘莉和她的丈夫时常半夜摸黑穿过崎岖狭窄的山路去挑水,等半小时才能攒上一桶。对刘莉而言,洗头发、洗衣服都是过于奢侈的事情,“家里吃喝用水都不够”。
9年前,刘莉一家四口和全村100多人,一起搬迁到闽宁镇原隆村。政府给每户移民都盖了两间水泥房,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她还记得自己到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拧开了院子里的水龙头。“当我看到水龙头里哗哗流出来的水,我的眼泪也跟着哗哗地流,好像一下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闽宁镇最初叫闽宁村,是20多年前习近平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
20多年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期盼,一批批移民在戈壁滩上创业拓荒、发展产业。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到如今6万多人安居乐业的塞上“江南小镇”,百姓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昔日贫瘠荒凉的“干沙滩”已经变成了产业兴旺的“金沙滩”。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宁镇原隆村考察。看到移民新村建设得很规整、很漂亮,大家摆脱了过去的贫困日子,总书记“打心眼里感到高兴”。他指出,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把移民搬迁脱贫工作做好。
总书记的嘱托,成为了大家奋斗的动力。
贺兰山东麓,北纬38.5度,位于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近年来,闽宁镇依托独特的气候优势、区位优势,将葡萄和葡萄酒产业作为产业带动的“先手棋”进行重点培育,目前全镇酿酒葡萄种植近8万亩,年产量达到2.6万吨,为群众提供了稳定就业及经济来源。
贺兰山脚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葡萄园不仅成为移民致富的“金钥匙”,更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刘莉就是其中之一。
正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刘莉(左)。 人民网 钟文兴 摄
刘莉搬迁到闽宁镇后不久便来到镇上的立兰葡萄酒庄工作。她不怕苦不怕累,不管是除草、采摘葡萄,还是洗酒瓶、灌酒包装,每一个基层工种,都认认真真去做。
刘莉的勤奋和可靠为她的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5年年底,刘莉被聘为车间主管。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也更有干劲儿了。“因为我不光是自己在干,我还要带着和我一样搬迁来的姐妹们一起努力。”
从只有初中文化、没上过一天班,到成为葡萄酒庄的车间主管,近10年间,刘莉亲历了新家园的从无到有、从穷到富。现在,刘莉夫妻二人每月收入超过1万元。他们在自家小院里新盖了4间房和1个车库,还买了电脑和小汽车。在刘莉心中,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是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门”。
“过去,我被困在大山里,人生仿佛一眼就望到了头,看不到什么希望。现在我靠自己奋斗不仅赚到了钱,还活得更有价值。这样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个时代赋予我的。”刘莉说。
挪穷窝,拔穷根。刘莉的人生转折,也是6万多生活在闽宁镇的移民们,一步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缩影。
如今的闽宁镇,产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种菌草、搞养殖、做电商、酿葡萄酒……家家户户有事干、有钱赚。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00元增至2021年的1.6万元,增长了32倍。
从曾经的戈壁荒滩,到如今的现代化城镇,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打开了一扇幸福之门,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明天会更好”
今年2月,一群来自“马兰花童声合唱团”的山里娃站上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舞台,一首用希腊语演唱的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惊艳了四方。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笑盈盈的脸庞,让世界看到了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的自信和快乐。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这是“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合唱团的44个孩子全部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的普通农村家庭,其中14人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次来到北京,大多数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鸟巢特别大特别壮观,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歌唱好,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歌声。”11岁的合唱团成员席庆茹说。
河北阜平地处太行深山区,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县。直到2012年,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穷山沟、土坯房,乱石滩、不长粮,靠天收、白瞎忙”,是这个全山区县长期以来的真实写照。
2012年12月,正是在河北阜平,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自此,春风拂遍太行,带来勃勃生机。山还是那座山,生活已然是另一番模样。
这是2022年7月26日无人机拍摄的马兰新区。人民网 刘宁 摄
富民产业有了。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等六大产业在阜平加快发展,有力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其中,阜平食用菌产业用6年时间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壮大,建成规模园区102个,面积2.1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群众1.5万余户,帮助困难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民生保障好了。阜平全县建成搬迁安置小区39个,3万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进新楼房;配套建设产业园区207个,许多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新建13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93所乡镇薄弱学校,让孩子们不仅“有学上”,还能“上好学”。
群众腰包鼓了。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2021年,阜平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2342元,比2012年增长3.7倍。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都富裕。
3年前,席庆茹家也告别了过去低矮破旧的老房子,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以前住在老房子的时候,离学校十几里路,孩子走到学校都要一个多小时。现在不仅学校就在家门口,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保障政策也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席庆茹的父亲席金海说。
“合唱团的孩子很多以前都是贫困家庭,现在都脱贫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仅如此,在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发展。”合唱团音乐指导老师苏志艳说,“我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以后我想当一名音乐老师,到山里教更多孩子唱歌,让他们和我一样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从北京回来后,席庆茹的音乐梦想愈发坚定。
席庆茹演奏小提琴。人民网 刘宁 摄
过去,巍巍大山一度绊住了乡亲们的双脚,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如今,席庆茹和她的小伙伴们不仅走出大山,还以音乐为翅膀飞向了世界。
安置小区的广场上,传来村民们愉快的交谈声;村边的食用菌大棚里,传出承包户忙碌的脚步声;新建的教学楼里,飘来孩子们优美的歌声……这些声音融汇在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曲中,声声动人。
放眼神州大地,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改头换貌,绘就了山乡巨变新画卷;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了个人发展新跨越。如今,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群众正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