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选出世界上一生必去的美景之地50处,中国占5处,江西上饶婺源是其中之一。
百年老城耶路撒冷是这个世界异域风情的典型代表,在《塔木德》中是这样描述的:“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如果说这样一座占据世界九分美的地方,耶路撒冷,作为三教圣城,与中国的万里长城比肩,成为人生必去之大,当之无愧。那么,婺源又有什么惊艳之处也跻身世界前50之列?
早就听说婺源的“晒秋”让这里如诗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既然被如此推崇,再错过今年又得等下一个秋天,不免觉得遗憾。查询一下地图,从北京出发到江西婺源,距离1400多公里,真的走起来,应该不下1500公里还要多,10多个小时的车程啊,不过为了能够欣赏一下这个全国著名的文化和生态的江南水乡,时隔千年,到程朱理学朱熹祖籍一游,这辛苦赶路也是值了。
早上6点半出发,一路上两个司机几乎就是歇人不歇马,赶到江湾村还是晚上10点了。
或许是刚下过雨的缘故,也或者就是这里气候温润,清晨,耸立江湾村口的牌楼,雕梁画栋,笼罩在氤氲的雾气中,于青山、竹林、白墙、黛瓦间若隐若现,飘渺似仙境。
客栈老板五十左右,看上去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老农,早饭准备了自制的小咸菜和稀粥、煮鸡蛋,不善言辞的样子,我们边吃边唠,却也给我们一些很好的旅游建议:比如李坑商业化比较重,思溪延村更有原生态的古村落之风;江湾的话可以进村子慢慢溜达一下,景区都是老宅子。
的确,江湾是一座具有丰厚的徽州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不只是天气作美还是为了给我们一份更有意境的体验,原本晴朗的天忽而转阴,继而下起了毛毛细雨。这是馈赠给我们天青色的烟雨江南?江湾村外是小桥流水,村中的古建筑,哪斑驳的白墙和翘檐,几株细柳下鸭子在河中游弋,墙角处一只花狗探头探脑,这难道不是吴冠中画中的江南?
和我们一样,三三两两的游人撑着雨伞,优哉游哉的在濡湿的石板路上东游西逛。村中保存着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行走其间,仿若走进历史烟云之中。在萧江宗祠,我们一行怀着赞叹之心,在雨丝中细细欣赏这石雕艺术瑰宝遍地之所在。
听导游介绍,
, 又名永思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1587年),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是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可以这么说,一进入宗祠前院,富贵之气扑面而来,大气的花园,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金色、红色游鱼不时啪啪越出水面,荡出一圈圈涟漪,尽显一股王室气派。再往里走,是一座座贵气逼人的建筑,五凤楼、九脊顶、午朝门、月楼,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中堂粗梁大柱,鼓式石础,石阶、石栏、月台各具特色,匾额楹联措词秀丽、授意深长。
让人为之叫绝的是这古祠堂里的各种雕刻艺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等各种手法尽有,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巧夺天工的技艺,融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为一体,互为连缀,相得益彰。
这或许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指导下,人类唯有向天展示自己的力量的体现?
婺源“三雕”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徽文化鼎盛,然而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压抑也臻顶峰,富而不贵的徽商在住宅的布局和装饰上不得不有所顾忌,怕也是不得不唯有在建筑艺术上有所创造吧?立意构思巧妙,造型构图或简约或繁复、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是为雕刻艺术的精品。
开车从江湾到篁岭,一路才真正知道“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是什么意思。
篁岭,江南山区地带,河流溪水山环水绕,“地无三尺平”,水流处处见。村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村庄前有流水、后靠青山,灰瓦白墙的房屋呈阶梯状扇型分布,在层层梯田或者绿茵茵的水稻田间,独特的梯田地势与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秀气、瑰丽,河中或有扁舟摇奖缓缓而过,生意盎然,俨然一幅幅的乡村田园画卷。
现在坐索道上篁岭,是不能看到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的油菜花海梯田了,很幸运的是,我在去年春天4月份时,已经被这仙境万亩梯田花海和梦幻田园震撼过。从索道俯瞰粉墙黛瓦的徽州古民居与壮阔的梯田油菜花海的山水画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游览婺源美景,哪是一种不一样的赏花体验!
下了索道,再沿着山路到山顶,路边是参天的香樟树和根须虬生的小叶榕,有半个小时就到篁岭村的古建筑村落。
如果大概的走马观花,从古街巷弄到磊心桥,全程游玩2个小时就够了,但篁岭这个580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古村,还是值得寻古探幽一番的,在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的鲜花覆盖下的徽派建筑前,探寻一下雕刻和建筑的艺术,留下永恒的纪念照片,再在天街品尝婺源小吃如蒸汽糕、清明果、霉干菜扣肉烧饼、豆腐脑、臭豆腐……也可以品尝自猎、自种、自养的“天街农家宴”,简直不要太爽。
大概是我们太急色了,这次的主要目的:欣赏拍照婺源的晒秋还不是时候。传说中“衬托着徽派古建的粉墙黛瓦,绘就出世界独一无二的“晒秋”农俗景观”,还没有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算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据说,也在网上见过的美艳的画面,每年夏秋交替,粉墙黛瓦的房前屋后,圆圆的、方方的竹晒匾,房顶摊开的秋收作物稻谷、辣椒、山野菜……五颜六色的作物,只有零星的几家,唯有山林枝繁叶茂间哪深深的庭院。
在两上之间高悬的玻璃栈道,欣赏已有丛林尽染现端倪而掩映的村落,于云雾缭绕中雾气悠悠来回涂抹勾勒成的山水画,怀着一点点的遗憾,还是没有看到篁岭的“晒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