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是北京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是京城人最喜欢的寺庙之一,来这里烧香的人络绎不绝。
从金代以后,每个朝代都有皇帝到这里来进香礼佛,特别是从明代之后,潭柘寺就成了京城百姓春游的一个固定场所,在每年潭柘寺举办佛门盛会的时候,各地的游僧和善男信女都会来到潭柘寺,场面极其壮观。
如今,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多的人,但是每年正月初一还是有很多人排队来敬香祈福。一年四季游玩进香的人依然很多。潭柘寺除了春天的玉兰美不胜收,寺院中的一对千年银杏树也是非常的壮观,尤其是到秋季,遮天蔽日的树冠,金灿灿的将寺院覆盖。
周末天气不错,约上好友一起来潭柘寺赏秋,正是银杏树最美的时候,叶子黄的刚刚好,早来或者晚来都不及现在如此地美。
这对银杏树,树龄在千年以上,帝王树1400多年,配王树是为了与帝王树配对而栽种,所以树龄略小一点,不过看起来配王树比帝王树更加旺盛。这两棵树都是雄性银杏树,所以不结果实。
赶上周末,来这里赏秋的人真不少。要么早来,要么就平时来,周末停车比较费劲,停车场都停满了,只能停在距离寺庙比较远的地方,步行过去。
赏秋的同时再看看潭柘寺的两个宝贝和白塔。 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大铜锅,是和尚们炒菜所用。这里原来是灶房,安放有三口大铜锅(蒸馒头、熬粥、炒菜),现仅存炒菜锅。三口锅中最大的一口锅是熬锅,直径12尺,深6尺有余,壁厚6寸。僧人们刷锅时,都要用梯子下到锅里去刷。这口大锅熬一锅粥要煮一石二斗小米,由七八个和尚烧火,要用数担干柴,用文火熬上十几个小时,可以供全寺的僧人吃一天。在京西地区有一句民间谚语,“潭柘寺的粥锅,加水不加米”。
大铜锅的灶坑有一丈多深,在灶眼的上方,镶嵌着一块汉白玉石匾额,上刻“潭柘寺”三个大字。当年寺内的老方丈害怕寺院遭受火灾,因而刻了这块石匾,镶嵌在灶口的上方,每天被火焚烧,据说这样就可以使寺院免于火灾。同时也是时时刻刻提醒烧火的僧人,小心用火,防止火灾。与此相对,在北京城内地安门桥下,有一块刻有“北京城”三个字的小石碑,整天泡在水里,据说这样可以使北京城免于水灾。因而在北京地区老百姓中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
双凤舞塔松:在寺院后面还有一座白塔,有趣的是塔的两边各有一棵形态奇异的古松。西侧的一棵树向东倾斜,在树的尖顶上有一小树折曲成为三角形,宛如凤头,凤头上高耸着一蓬松针,好像凤凰头上高挑的翎毛。树身上,两根大侧枝横生并微翘,好像凤凰张开的翅膀。东侧的一棵树身略向西倾斜,树身修长,干体扭曲,形态婀娜。这两株古松好像两只翠凤在白塔前飞舞盘旋,因而被称之为“双凤舞塔松”。
寺院山门外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有两棵古松树,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过牌坊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
潭柘寺的由来其实和柘树有关,柘树是潭柘寺赖以成名的宝贵树种。柘树又名黄桑、奴柘,为桑科小乔木,雌雄异株,夏季开花,其根、茎、皮、叶、果实均可入药。柘树木质坚硬,纹理细密,树枝有弹性,古人用以做弓背。柘树生长在南方,北方罕见,因此潭柘寺的柘树稀有而珍贵。潭柘寺古有“柘树千章”,遍布于四野山坡。后来传说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妇女不孕症,人们争相剥去柘树皮,因而使山里的柘树几乎灭绝。现在景区内的柘树是运用压条的方法,从后山移植、繁育起来的,是潭柘寺仅存的几棵。寺院山门外这棵尤其珍贵。
其实,潭柘寺里的故事很多,需要慢慢寻找,用心体会。 一棵树,一块石头,一个牌匾都是故事…… 潭柘寺香火很旺,香客们络绎不绝,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来进香,听她们说许愿很灵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