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享受中国汽车市场的红利期正在渐行渐远。
随着新能源汽车新势力、自主品牌的崛起,近年来,合资车企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政策层面,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对《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调整,自2022年1月1日起,中国正式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简单点来说,合资车企五五分(外资持股50%,中资持股50%)的股权占比的时代已经落幕了。
可见,政策上已经在为合资车企方面的中资一方股权调整、甚至是退出做出了默许性的铺垫。
合资车企诞生路径是“以市场换技术”,中外合资果真能够拧成一股绳自然是最好,可就怕双方同床异梦,加之经营决策出现分歧,合资车企恐怕就发展滞后,甚至命运多舛了。
2022年2月11日,华晨宝马的新合资合同正式生效,宝马集团在华晨宝马所持股份变更为75%,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剩余25%股份,双方合资合作有效期延长至2040年。
华晨宝马也因此成为第一家外资股比超过50%的合资车企。有时候,放手也是另一种成全,及早放手让其获得重生。
近期东风集团宣布退出东风悦达起亚也是一起合资车企“唱衰”的案例。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原本是东风集团、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韩国起亚组建的三方合资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25%、25%和50%。
2021年11月21日,东风集团正式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东风悦达起亚25%股权,转让价格为2.97亿元。
东风集团对于在华的起亚公司来说,并未有实质性参与,更多是为造车资质而“帮忙的”。
东风集团着急出售东风悦达起亚25%股权,业内认为,一方面是因双方合资营业期限即将到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韩系车在国内销量表现不佳。
销量逐年下滑的北京现代,近日也获得北京汽车、现代汽车两家公司各30亿人民币增资计划。
关于此次大手笔增资,是北京现代日子过不下去了,需要一笔雪中送炭的救命资金吗?还是说自己发展的很好,新的车型量产需要足够的资金去落地,因此需要一笔锦上添花的杠杆资金?
北京汽车)公告,于2022年3月18日,公司附属公司北汽投与现代汽车已订立修改协议。据此,北汽投及现代汽车同意分别按其在北京现代目前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共同向北京现代增资9.42亿美元,双方分别注资4.71亿美元。
增资完成后,北京现代的注册资本将增至29.78亿美元,北汽投于北京现代的持股比例不变,占比仍为50%。
北京汽车在公告中表示,本次增资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北京现代资金的运转安全性,并有效应对后续面对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所需的进一步投资需要,通过双方股东持续支持,预计北京现代可提升营运资金水平、防范流动性风险,并将协同股东进一步加大战略资源投入,从而改善经营状况、提升市场地位,也将为新产品导入、加大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扩大出口等业务提供资金保障。
增资的目的,官方的回复还没有具体化。不妨来看看,北京现代这些年的经历了什么,有哪些动态事件。
北京现代2021年累计销量约为38.5万辆,同比下滑23.3%。这是自2017年以来,北京现代销量下行的第五个年头。去年,北京现代也未能实现其2021年年初设定的56万辆销量目标,目标完成率仅为68.75%。
反观北京现代的产能规划,原5大工厂预计165万辆的产能,相比2021年的销量成绩,哪怕是与2021年年初设定的56万辆销量目标相比,也存在极大差距。
产能与销量的落差之巨大,让北京现代不得不走上“卖厂”之路,先是把位于北京顺义的第一工厂以60亿人民币卖给了理想汽车,后市场传言其重庆的工厂大部分生产线也处于停工状态。
即便卖掉了第一工厂,北京现代剩下的4座工厂产能约为135万辆。产能利用率仍不足30%。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5年前,彼时的中国车市虽然整体增速已经放缓,但北京现代以黑马之态震惊市场。2016年是北京现代连续第四个年头年销百万辆以上,名列国内第四名,业内以“现代速度”形容北京现代的发展势头。
2016年之后,北京现代决定扩大产能,沧州工厂和重庆工厂先后建成。孰料,进入到2018年,北京现代销量快速下滑,2019年关于北京现代第一工厂人员调整、工厂停产的负面消息不断被曝出。
为了扭转颓势,北京现代步入自救之路。
2020年下半年,北京现代陆续推出多款新车,包括伊兰特、全新索纳塔以及途胜L等多款车型。2021年,北京现代上市了六款新车,同时在经销商数量上进行了精简。
然而,事与愿违,北京现代市场表现积重难返,连续几年大幅下跌之下,在销量排名榜单中早已不见身影。
因此,此次60亿的增资,理解成北京现代自救过程中平添的一把火柴也不为过。
按照北京现代此前的规划,至2025年北京现代旗下的新能源产品阵容(包括混动、插混、电动和氢能源)将扩大到38款。
因此,眼下的北京现代兜里不能缺钱,需要充足的现金流去落实这38款产品。鉴于此,北京汽车与现代汽车作为两大股东去增资也显得合情合理。
既然脱胎于“市场换技术”,那么北京现代的自救之路重头戏在于韩方的现代汽车。
现代汽车很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是全球车企中比较早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现代汽车是首个将氢能核心业务落地在中国的海外汽车厂商,并在广州投建了中国首个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用工厂――“HTWO广州”,新工厂预计2022年下半年正式竣工。
再反观北汽,在过往的好几年,北汽的自主品牌在市场销量、营收、利润等层面表现越来越差,北汽旗下的另一家合资品牌——北京奔驰产生的销量、营收和利润,成为北汽集团绝对的支柱。
过去,北汽新能源、北京现代、北京奔驰可以说是北汽集团旗下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如今,北京现代陷入困境,北汽新能源也是些许落寞,北京奔驰对于当下的北汽来说尤为重要。
2021年上半年,北汽股份实现营收903亿元,同比增长16.08%,其中与北京奔驰相关的营收就占到了880亿元,占比超过97%。
2020年10月梅赛德斯-奔驰旗下技术集团退出奔驰和北汽合资建立的技术公司“北汽德奔”,转为北汽集团100%控股,就被业界解读为梅赛德斯-奔驰对这家技术合资公司非常失望,并且退出该公司。
而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对于北京奔驰当下的股权结构能够维持多久,就充满了好奇,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至今北京奔驰的股比并没有发生变化。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梅赛德斯-奔驰与北汽集团就前者拟增持北京奔驰股比的谈判已基本完成,计划于今年年内对外公布。对此消息,梅赛德斯-奔驰和北汽集团方面均表示,“没有得到这方面的消息”。
合资车企虽然落寞了,惋惜之余,但我们也看到比亚迪、长城、新势力等自主品牌却在悄然成长,大有蔚然成风之势,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其实,合资车企的部分高管、人才等原班人马跳槽到自主品牌车企的比比皆是,变化的是生产关系,不变的是人,社会在进步,那帮人一直在造车。
本文源自财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