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流行看音乐会和话剧,我所在的勐海由于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所以少有演出,只能上网看视频过瘾。
在那么多的话剧中,我最喜欢老舍的《茶馆》,而且还是99年人艺那一版,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主演的。
话剧中的茶馆贯穿了清末、民国这两大历史节点,展现了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也让我对北京的茶文化有着向往和好奇。
在抖音上,很多北京博主都会说这么一句话:“老北京早上起来,就得沏上这么浓浓的一大缸子茉莉花。”
那么北京人为何爱喝茉莉花茶,北京的茶文化又是从何时而开始的呢?
北京作为一个历史并不算悠久的城市,正经算起来也就元明清三代,所以喝茶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跟那些动辄春秋时就开始饮茶的地区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如果认真论起来,北京人开始接触茶叶可以追溯到唐代,虽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录,但是根据1971年河南出土的茶壶文物,可以得知唐代时北京地区的人就已经开始饮茶了。由于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扩修,南方的饮茶风气也就随着运粮的大船传播到了北方。
北京地区的饮茶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真正大放异彩的却是在清朝。清朝前期,很多茶商前往北京建立店铺分号。这是因为清朝没有了王子封地的政策,所以有钱的爵爷、八旗子弟都汇聚在了京城。要做这些有钱人的生意,自然就要向他们靠拢。
与此同时,北京的饮用水也十分劣质,井水苦涩。皇家每天用水80大罐,从近郊的玉泉山拉到紫禁城,有钱的爷可以从山西等地买井水喝,没钱的老百姓,只能硬着头皮喝苦水。
北京城地下水质差,源于当时没有下水管道,生活污水都渗入了土地,污染了浅层的地下水,所以北京城的地下水质量很差。
因此老百姓便开始饮用茉莉花茶,一是能够用茉莉花香遮掩水的苦涩味,二是当时的达官显贵都流行喝茶,下层百姓自然也是有样学样,跟着喝起了茶叶。有钱的人喝龙珠,没钱的人喝茉莉高碎。即便是碎叶子,输了面子也不能输排场,一抓一大把,从上午喝到下午味道也不变淡,这才算是正经喝茶。
清朝末年,北京有了自来水,虽然干净卫生了一些,但是水质依然欠佳,所以老北京人仍是离不开茉莉花茶。
由于是两朝古都,人多事多,所以从明朝北京就出现了具有社交属性的茶馆。此后茶馆不断进化,并开始带有吃饭、听戏曲、听评书、下棋等功能。在民国时期,北平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各国人员交杂其中,所以茶馆文化达到了顶峰,规模也达到了最大。所以老舍见证了北京茶馆文化的巅峰和衰落,也为他创作《茶馆》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的基础。
现代的生活较之民国时期虽然已经过了百年,北京城也因为寸土寸金而消失了很多茶馆,但是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这件事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这是北京的茶文化,也是当地市井文化的一角,更是我们生活品质提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