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阳市淅川县,先后考察了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和九重镇邹庄村,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介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为什么选择在南阳?中线工程为沿线及京津冀供水格局带来哪些变化?思客通过卫星影像,展现这一工程背后的创新密码。
在河南南阳与湖北十堰的交界处,有着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水库将汉江和丹江揽蓄入怀,汇成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
丹江口水库的副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
图为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这是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的引水渠首。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清澈甘洌的汉江水一路逶迤北上,过长渠、钻涵洞、穿黄河,如玉带般蜿蜒流过1432公里,从南方山岭抵达华北平原,最终抵达北京颐和园附近的团城湖,为沿线受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太空视角俯瞰南水北调中线全程
为什么是南阳?
南阳作为中线工程的源头,有其得天独厚的水文和地理优势。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古称“宛”,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素称南阳盆地。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流域在这里集中,构成了丰富且复杂的水系。
建成于1973年的丹江口水库,位于伏牛山和秦岭余脉交接处,横跨鄂豫两省。来自汉江和丹江的水源汇聚于此,宛如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熠熠生辉的宝石。
2012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后,库容量达到290亿立方米,被形容为向京津乃至华北地区供水的“大水缸”。
卫星视角俯瞰丹江口水库。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著名的南阳盆地由大别山与秦岭山系的伏牛山合围而成,起伏的山脉在盆地东北角突然中断,形成一道缺口,造就了古今著名的天然地堑——方城垭口。中线总干渠就沿着这条垭口缓缓北上,可以形象地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南水北调开辟了一条天然的输水通道。
方城垭口地形示意,地处桐柏山和伏牛山间。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再加上人为开凿加固,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到渠成”,清澈的江水滔滔奔流自此北上。
背后有哪些“创新密码”?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基础设施,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创新密码”,创造了多个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航拍湍河渡槽、沙河渡槽、漕河渡槽。来源:中国水利
南水北调中线囊括了目前世界各种各样的渡槽方式,可以说是“渡槽博物馆”。渡槽俗称“过水桥”,是专为跨越河流而设计建造的架空水槽。中线沿途的渡槽包括国内最长输水渡槽沙河渡槽、世界最大U型渡槽湍河渡槽等。
为了穿越黄河,还修建了国内直径最大输水隧洞——中线穿黄工程,成洞内径为7米,最大埋深35米。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自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京津冀豫供水345.27亿立方米。
在北京,南水改变了首都水资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在天津,形成了以南水北调、引滦工程为骨架的供水新格局;在河北,通过40多座分水口、128座地表水厂送达的南水,改善了冀中南部地区供用水结构。
河北省保定市岗头隧洞。图片来源: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宣传中心
清泉奔流,南北情长。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两条输水线,越平原,穿江河,跨山岭,过城乡,将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汇入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在中国版图上勾画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
策划:钱彤 周红军
监制:刘娟 李晓云
编辑:郭建伟 祁丽君
制图:祁丽君 杨向睿(实习)
设计:李权
动效:段立红
校对:马宇聪
卫星数据来源:
天地图
SENTINEL-2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