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秋粮”即将或已经成熟,农民忙着收获成熟的庄稼。在我国东北,人们开始收获谷子、大豆、高粱;在我国华南和西南,水稻、玉米已经开始收获。在秋粮收获完后,农民得平整土地,为冬小麦播种做准备,可以说八月初一后我国各地进入了大忙时节。
八月初一在有的地方又称“天医节”,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皇帝和神农,农民对这一天非常重视。在八月初一这天,经常会听农村老人说:“不怕初一晴,就怕初一淋”,农历八月初一下雨真的不好吗?
民以食为天,土地就是农民得“根”,如果粮食的收成不好,农民就会很忧愁。农民“靠天吃饭”,只有“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农民怕“八月初一是雨天”,这说明天气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收获,容易导致秋粮减产。
八月初一晴,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农历的八月初一,对于即将成熟的农作物此时正处于“灌浆后期”,此时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少,土壤过于潮湿容易导致植株“贪青晚熟”,这样一来农作物的灌浆期会变长,容易延误农事。此外,粮食作物生长后期需要充足的阳光,阳光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会储存在籽粒中,籽粒会更加饱满。
而对于已经成熟的农作物,晴天方便农民收获、运输、晾晒粮食。由此可见,农历八月初一晴是好事,有利于粮食丰产丰收,便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八月初一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对于未成熟的农作物,雨天会降低植株的光合作用,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容易导致籽粒不饱满。对于已经成熟的农作物,长时间的阴雨天容易导致籽粒发芽或者长霉,也影响粮食的收割和运输,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非常不利。
很多人可能会问,仅仅八月初一这天下雨就影响秋粮的收成,是不是太武断了?农谚都是老祖宗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让我们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谚语就知道答案。
雨淋八月初一,连绵细雨滴到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一这天下雨,那么接下的雨水就会比较多,这种连绵细雨天气会持续到冬天到来时才结束,这也说明接下来的整个秋天雨水都会比较多。
由此可见,八月初一这天下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天下雨很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雨水会很多。深秋是收获的季节,雨水多可不是好事。
雨打八月初一,冬天冻死鬼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如果八月初一下雨,那么冬天就会很寒冷。“冻死鬼”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说明这个冬天很寒冷。
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天一场又一场的雨水,会导致温度快速的下降,冬天会来得更加早,冬天来得早人们自然会感到更加冷。
冬天来得早可不是好事,很多未成熟的农作物不能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籽粒不饱满。对于晚熟的作物来说,有受冻害的风险,因此农民都不希望农历八月初一下雨。
八月初一雷,遍地出盗贼
打雷说明强对流天气比较旺盛,这种强对流天气往往会带来短时强降雨,并伴随着大风、冰雹,这种天气破坏能力很强。
而八月初一正是收获庄稼的季节,如果发生强对流天气,就会导致庄稼成片倒伏,且农作物的籽粒会出现脱落,这种天气往往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老话说“八月初一雷,遍地出盗贼”。八月初一的雷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会使粮食严重减产。农民靠天吃饭,如果这种天气发生在古代,就容易引发“饥荒”,盗贼自然就变多了。
八月初一晴,百日无霜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就是如果白露这天是晴天,那么接下来的100天都没有霜。这里的100天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天差不多3个月时间,已经到了农历的11月份,此时早已经过了霜降节气,这说明冬天来得比较晚,这个冬天是暖冬,这也间接的说明接下的一段时间晴天比较多。
农村老话说“八月初一晴,冬天暖”。这句话和上面一句是一个意思,这充分说明八月初一晴,那么严寒天气会来得比较迟,这个冬天是暖冬。
八月初一晴,稻米白如银
“白如银”说明稻谷大丰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一是晴天,那么稻米(秋粮)的收成就会比较好。
上面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八月初一晴,那么接下来会是“晴天多、雨天少”的天气,这种天气非常有利于粮食营养物质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千粒重”,粮食会大丰收。
总结,今天是八月初一,这天是晴天,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会很好;如果这天是雨天,这会影响籽粒干物质的积累,不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谚产生于农业生产实践,而又服务和指导于农业生产实践,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很发达,但是农谚仍然能指导我们进行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