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 实习生 许琳迪)首次推出“云航展”、月球样品实物将亮相、“八一”飞行表演队参加飞行表演……9月28日至10月3日,第十三届中国航展将在广东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10月1日至3日向公众开放。
8月31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简称“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举行,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介绍,作为世界五大航展之一,本届中国航展规模超出预期,线上线下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700家企业集中亮相,展馆数量由上届的8个增至11个,室内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36万平方米。
看点1
“八一”飞行表演队、无人机等将亮相
“我们将同时举行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为观众带来震撼的展示效果。”黄志豪介绍,本届航展飞行表演装备数量上千,演示场面全面升级,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中国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将联袂上演“空中芭蕾”,去年首次亮相的中国商飞CBJ公务机也将参展。值得关注的是,航空工业翼龙Ⅱ无人机将献上首演,突出无人装备元素。
此外,本届航展重新规划建设了地面装备动态展示场地和观演区,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对演示场地进行全景实战氛围升级,设置起伏路、涉水池、中心转向区、试车架、双向大纵坡以及蛇形机动区等6大科目,展示内容更加丰富。
届时,将有30多种地面装备进行爬纵坡、过壕沟、涉水池等项目实景演示,模拟部队日常训练场景,充分展示坦克、装甲车等装备性能,为观众带来精彩的装备动态表演。
看点2
月球样品实物将展出
本届航展中,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首次加入主办阵容,中国军工展区和国家航天局展区将首次公开亮相。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工程师潘爱华介绍,国家航天局展区面积约500平方米,将聚焦探月、火星探测等航天最新进展,重点展示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的成就。
“展区将展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电子沙盘、火星车、卫星模型,嫦娥五号的返回舱、降落伞。”潘爱华透露,现场将展示珍贵的月球样品实物。
看点3
大量展品“全球首发、中国首展”
记者了解到,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精尖”武器装备、最新的航空航天及国防技术发展成果纷纷亮相,不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成果将进行“全球首发、中国首展”,涵盖“陆海空天电”多方面。
在“陆”方面,中国兵器装备将携精确毁伤弹药、无人装备、民用枪械等8个领域的294项产品参展,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装备为首次参展。
在“海”方面,中国船舶将携带包括无人作战系统、水中兵器、智能装备等60项海上防务展品参展。
“珠海的天空不会寂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国强介绍,在“空”方面,集团计划组织149项、近200件自主研制的航空装备和技术项目参展,首次亮相的项目占比大约在38%。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有关成果也将在航展上进行首次公开展示。
在“天”方面,航天科技集团将携约180项成果亮相珠海,空间站组合体3D模型、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等明星展品将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计划今年发射的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也将亮相。
在“电”方面,中国电子科技将打造电子装备、网信体系、产业基础、网络安全四大专业展区,共约500项产品参展,其中近50项是大型实装,是中国电科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展示。中国电子信息将重点展示网络安全、数字服务、军事电子等业务领域的100余项产品,包括军事通信、预警探测、电子对抗等新一代防务装备。
看点4
“线上+线下”展览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
本届航展首次推出“云航展”,创新“线上+线下”“展台+推介”的展览模式,突破时间、空间、数量限制,通过云展示、云对接、云体验、云签约等功能,实现360度全方位“云观展”。
在智慧航展App这一新平台上,观众可实时了解展会现场情况,随时进入会议论坛现场,同步观看飞行表演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等。参展商也可通过智慧航展App实现“线上+线下”双展览模式,进一步增强展示效果,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力。
“我们将把各类直播、回放上传至智慧航展平台,通过大小屏联动,使网民能借助各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本届航展。”黄志豪介绍,航展结束后,网民还能通过线上渠道回看本届及往届航展的精彩画面和专题,打造“永不落幕的航展”。
看点5
分级防控确保航展防疫安全
本届航展将疫情防控摆在服务保障首位,专门制定出台了第十三届中国航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针对疫情变化可能出现的情况,出台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并进行细化部署。
黄志豪介绍,珠海机场附近的区域将作为核心管控区域,设置交通检疫站,对核心区域的居民实行七天一次的核酸检测,对进入核心区域的人员,要查阅相应的核酸检测证明。布展工作人员、接待酒店工作人员、展区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需要全部接种疫苗,接种14天后方可上岗。
据悉,本届航展公众日为10月1日至3日,每天开放时间为9:00—17:00,门票均采用实名制购票,入场前需出示“粤省事”粤康码绿码及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测温合格方可入场。参展全程应佩戴口罩,具体防控措施将随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动态调整。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实习生 许琳迪
编辑 白爽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