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医生、小学生,平日里,他们只是你我身边最普通的人。他们的故事都很朴素、简单,但娓娓道来中却又与众不同——他们因为热爱汇聚在一起,因为冬奥成了同事、朋友和见证者。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冬奥记忆。
刘博强的“冰与火之歌”
44岁的刘博强已经在首钢集团工作了25年。他曾是首钢的轧钢工,现在的身份是首钢园运动中心的制冰师。
2016年,冬奥组委进驻首钢北京园区后,老厂区的精煤车间、运煤车间陆续改造成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四块冰场,刘博强也开启了从火到冰的“跨界”人生。
2017年7月,刘博强前往首都体育馆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制冰培训,跟着国外的制冰师学“本事”。喜欢踢球的刘博强从来没关注过冰上运动,“只是在小时候玩过冰车。”从零开始,一周五天,一天十几个小时,为了多学一点,即使到了周末,刘博强也不休息,自己主动加练。刘博强担心不上冰会变得“手生”,他还主动联系首都体育馆的师傅,争取到每周一次上冰“复习”机会,这都为他后来的制冰事业打下基础。
2018年6月份,刘博强正式进入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四年多来,刘博强和同事们一直在为国家短道速滑队、花样滑冰队等提供服务与保障。“我们尽自己最大努力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训练环境,争取让奥运健儿能够在冬奥会上多出成绩、多拿金牌。”
“在首钢产业转型过程当中,我们这些最基层的产业工人也跟着一起转型。随着冬奥会的成功申办,许多人都深入参与冬奥会的工作。”刘博强还成了冬奥会的一名火炬手,他说,转型的过程有些漫长,但“从火到冰”的转变让他收获了新的人生价值,“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国际顶级制冰师,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王凯文的“奥运冠军梦”
10岁的王凯文和冬奥会新科冠军苏翊鸣有些像:一头的卷发,阳光活泼。
这位来自北京市延庆区第二小学的四年级男孩虽然年纪不大,却是当地有名的滑雪“新秀”。他的父亲王俊儒是延庆最早发起延庆中小学上冰雪比赛的参与者。王凯文受父亲的影响,两岁的时候就接触滑雪,第一次去雪场,一上雪板,还没站稳,就滑了下去,一路冲到终点,这更让他父亲觉得,他有滑雪的潜质。
“爸爸带我去了滑雪乐园,里面有很多道具,特别好玩,我玩得特别开心。五岁的时候,我开始参加比赛,这些年来,我获得的奖牌和奖状都挂满了我家的墙壁,我还被评为‘中国滑雪未来之星。’”王凯文说,他很享受在雪上的每一次滑行,因为感觉自己“飞了起来”。
王凯文只是中国众多热爱冰雪运动的孩子之一,他们和苏翊鸣一样,都有一个关于冰雪的美好梦想。“我的梦想是得到双板、单板、自由式三个项目的奥运冠军。”王凯文说。
付妍的“高山滑雪救治准则”
“4分钟之内到达伤员身边,15分钟内要对伤员进行初步的救治然后转移出赛道,20分钟内要将伤员转运到新能源医疗站进行救治……”将“黄金准则”娓娓道来的,是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的一员、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付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付妍入职西苑医院的第一年,在朋友的鼓励和指导下,她爱上了滑雪运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底,北京冬奥组委会联合北京市卫健委面向全市医院招募医疗保障人员,筹建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在滑雪技能、专业技术和英语测试中,付妍以全优成绩成功晋级。
苦的是训练的时间。
如何让滑雪场上的救治变得更快?付妍说,在医院里,医生能做到又快又准,但是在滑雪场上,医生必须摘掉手套,跪着、趴着、甚至侧着身子操作,没过多久,手就会冻僵。为了能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救治,她还用假人不断练习。
“呼啸的山风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疼,手套刚摘下来没多久,手就冻僵了。”经过3个雪季的磨砺,付妍能够在10秒内完成气管插管术,“梦之队”也成为一支被国际雪联认可的医疗保障队伍。付妍说,为了练好这项技术,她在假人身上进行了多次尝试。从最开始的30秒练到20秒,再到15秒、10秒。现在,她甚至可以在几秒内完成气管插管。“因为我知道,我每快一秒,对运动员来说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付妍还记得,她在一次训练中被撞飞,摔出去5米远,经诊断,她肩膀骨折,必须静养。“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是运动员,多需要得到医生的医治,这更坚定了我当好滑雪医生的信念。”
前几天,在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转比赛中,有一名选手在滑行过程中突然摔倒。付妍与同事在中午11点45分得到消息后,11点46分就赶到了伤员身边。之后,付妍与同事用10分钟的时间,对伤员进行了简单救治,并转移出赛道。12点,伤员被抬上了直升机,12点08分,伤员就被转运到延庆赛区的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北京冬奥会期间,付妍与她的同事出色地完成了医疗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第一代滑雪医生的风采。
栏目主编:陈华 文字编辑:龚洁芸
来源:作者:龚洁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