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印象中,一国元首出访,其衣食住行必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否则将会是大大的“外交失礼”。
不过,凡事都会有“例外”,2009年,就有一个国家领导人,因为与美国有着无数恩恩怨怨,在其到访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居然“沦落”到酒店拒绝其入驻、连搭帐篷都要被周围居民“抗议”的地步,他就是当时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卡扎菲。
那么,卡扎菲与美国到底有“什么仇、什么怨”,导致他的到访让美国如此“如临大敌”呢?
政变上台,赶走西方势力
1969年,卡扎菲趁着亲近西方的伊德里斯一世去希腊疗养的机会,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掌握了利比亚的最高权力。
由于卡扎菲对于西方人长期殖民统治阿拉伯的历史不满,他在上台之后,立刻亮出了其民族主义的招牌,从取消的黎波里所有的外文路牌开始,卡扎菲带领着利比亚走上了一条远离西方的道路。
当卡扎菲宣布废除之前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军事 、经济协定,赶走了惠勒斯空军基地的6000名美国工作人员以及布鲁克空军基地的英国人,这让卡扎菲一度在国内成为了“圣人”“英雄”。
但卡扎菲远离西方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他将目光瞄准了美国和英国在利比亚境内的石油公司。
卡扎菲掌握政权之后,趁着新老政权交替、国内尚不稳定之际,不仅想将美英的石油公司“收归国有”,还要求国内所有的石油公司重新与利比亚签署合同,新的合同削减了石油公司的利益,也削弱了石油公司的权力,对石油公司很不利。
尽管石油公司对此十分不满,但由于卡扎菲“大不了鱼死网破”的态度,让石油公司也无可奈何,只得做出让步。这更让卡扎菲感到洋洋得意,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露出对美国的敌意,全然不把美国放在眼里。
1981年,卡扎菲还公开支持西方国家反对的武装力量,让利比亚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加恶化。
卡扎菲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极度不满,此后,利比亚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摩擦不断。
1986年,德国柏林一家专门服务美国军人的夜总会遭遇炸弹袭击,经过调查后,美国政府认为这起事件是由利比亚政府策划的,目的就是报复美军打击利比亚船只的行为。
为此,美军轰炸机对利比亚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多个目标进行轰炸,造成卡扎菲尚在襁褓之中的养女身亡。
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此次轰炸事件,卡扎菲政府随后策划了针对美国的洛克比空难。
空难血案,美国人无法忘记的伤痛
1988年12月22日,泛美航空PA103航班从德国法兰克福起飞,计划途径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之后到达美国底特律。
但当这架飞机起飞38分钟、刚刚进入苏格兰领空几分钟后,前货物仓的塑胶炸药被引爆,客机在空中炸成了巨大的火球,飞机上2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存,掉落的飞机残骸还造成地面上11名苏格兰居民死于非命,这是美国在“9·11”事件前所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被称之为洛克比空难。
此事震惊全美,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立刻下令调查此事。
1989年1月中旬,曾有西方媒体声称,洛克比空难可能是以色列“摩萨德”想要嫁祸巴解、破坏美国和巴解对话、离间美国和巴解关系所制造的,但最终这一猜测被否定。
经过三年的调查,美国和英国在1991年底,宣布洛克比空难是由弗希迈和迈格拉希2名利比亚人制造的,他们原计划在爱尔兰上空实施爆炸,让炸弹和飞机碎片一同沉入汹涌的爱尔兰海,任何人都将无法找到其踪迹。
有许多人认为,卡扎菲是为了给自己的养女报仇才策划了洛克比空难,也有人认为是因为1988年美国巡洋舰误将客机当作战斗机、在波斯湾击落了伊朗航空的655班机,导致该航班上290名乘客全部丧身,最终利比亚与伊朗雇佣的人员合作,制造了这期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
但不管原因就是什么,利比亚和美国政府的“梁子”是结下了,这个“血海深仇”让许多美国人根本无法忘怀。
而后,美国和英国政府要求引渡这两名利比亚人进行审讯,同时,法国总统也要求引渡涉嫌参与1989年法国航空公司772次航班爆炸事件的利比亚人,但卡扎菲一口回绝了西方国家的要求,并声称利比亚政府与洛克比空难没有关系。
1992年,联合国安理会以利比亚拒不交出洛克比空难嫌犯为由,对利比亚实行了全面的制裁。
尽管受到制裁,但卡扎菲最初仍然不愿妥协,他对内延长人们工作时间、降低生活标准,对外寻求国际支持,希望能够依靠自己摆脱被西方制裁的困境。
但由于卡扎菲过去的所作所为实在过于臭名昭著,几乎没有什么国家愿意与之交往,即使有国家想要“帮助”利比亚,也多半慑于美国的压力而不敢“妄动”。
因此,在内外交困之下,卡扎菲只得向西方国家示好,同意将两名利比亚嫌犯交到荷兰海牙进行审讯,换取联合国停止对利比亚的制裁。但此时,卡扎菲显然还是“心有不甘”的,对他而言,他只是“迫于压力”选择了暂时低头。
不过,到了2003年,卡扎菲发现美国居然“干掉了”萨达姆政权,这让卡扎菲“瞬间清醒”,他意识到一旦美国想要对付利比亚,他的军事力量根本“不值一提”。
权衡利弊之下,卡扎菲决定提出对洛克比空难负责,他同意向遇难者家属提供总额高达27亿美元的赔偿金,并选择继续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卡扎菲的这一系列操作为利比亚争取到了喘气的空间:联合国终止对美国的制裁、西方国家纷纷恢复了与利比亚的交往、利比亚经济也开始恢复。
到了2009年,美国国会议员麦凯恩还会见了卡扎菲,与之商谈了军售问题,同年9月23日,卡扎菲还前往美国参加了联合国大会。
到访美国,无处安放的帐篷
2009年,是卡扎菲执政40年以来,首次前往联合国参加联大一般性辩论的发言。不过,联合国大会还没有开始,关于卡扎菲的新闻就已经登上了《泰晤士报》。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卡扎菲访问美国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纽约和新泽西州的居民反感,不仅反对其在附近扎帐篷,当地酒店也拒绝卡扎菲入住。
据称,早在2009年8月,卡扎菲就已经到达新泽西州,但他要在当地扎帐篷的要求立刻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反对。
毕竟在洛克比空难中,有许多遇难者都是新泽西州居民,他们的亲友、邻居遭到恐怖袭击而身亡,但最终凶手在回到利比亚时,居然还受到了卡扎菲欢迎“英雄”般的接待,这让他们感到无法接受。
因此,只要卡扎菲在当地公开露面,当地居民就会前往抗议,这让卡扎菲不得不选择带着一百多名随行人员另寻他处。
后来,据说卡扎菲还想在美国曼哈顿公园支起自己的帐篷,但同样因为遭到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而作罢。
经过一番考量,卡扎菲不得不“委屈”一下选择住在当地的酒店里,于是随行人员为他在曼哈顿的皮埃尔酒店包下了三层房间。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酒店的住客对卡扎菲的入住表示强烈不满、甚至直接表示要退房,皮埃尔酒店很快就意识到,卡扎菲是一个麻烦,他们毕竟是要在美国继续做生意的,必须要考虑到美国人的感受,于是皮埃尔酒店突然变卦,宣布拒绝卡扎菲入住。
在被拒绝后,卡扎菲大发雷霆,立刻要求工作人员安排其他酒店。
据称,为了找到合适的住处,利比亚工作人员不得不假扮成荷兰外交官,租下了纽约上东区的一栋六层楼,但尽管他们从头到尾没有提到谁将入住,但最终利比亚工作人员电子邮件中利比亚使馆的地址还是“出卖”了他们,在发现入住人是卡扎菲之后,房主再一次拒绝了他。
谁也没想到的是,卡扎菲在几乎“走投无路”时,是后来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为他提供了一块空地,让卡扎菲的帐篷得以安放。
当时,特朗普还没有从政,只是一位“单纯的”地产商,据称,当时特朗普在利比亚与卡扎菲有重要的经济往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连接下,特朗普同意为卡扎菲提供一块土地。在“流浪”几天之后,卡扎菲成为了此次联合国大会上最后一位安顿下来的领导人。
不过,在帐篷搭起来之后,卡扎菲又说,这只是他进行娱乐的场所,他并不会帐篷中过夜,晚上他将会在位于曼哈顿的利比亚驻美国大使馆中休息。
也许卡扎菲坚持要搭建帐篷,不仅仅是为了提供自己的娱乐,更是想要让阿拉伯传统的贝都因帐篷,真正在美国“驻扎”一次。
联合国演讲,滔滔不绝、大大失礼
在驻扎帐篷的风波终于过去之后,接下来卡扎菲在联合国的表现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大大破坏了卡扎菲和利比亚在国际上的形象。
通常,各国在联合国的发言都是有时间规定的,哪怕是美国的发言时间,也被限定在15分钟左右。
虽然在联合国大会上,各国发言多少都会有超时的现象,但从来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如此不顾外交礼节,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整整100分钟的讲话。
而且在这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话中,卡扎菲不仅就气候、经济、粮食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抛出了许多惊人言论。例如,卡扎菲声称“新型流感是某个国家施放的细菌武器”;例如,卡扎菲将矛头直指五常,还激烈批评安理会“不民主”“无能”等等。
卡扎菲的喋喋不休,不仅打乱了联合国大会的既定程序,让为他担任口译的人员几乎崩溃,中途“罢工”,不得临时换人。
更重要的是,许多国家代表都无法忍受卡扎菲的滔滔不绝,选择中途离场,卡扎菲讲到最后,除了几个邻国代表还愿意卖给面子留在现场之外,几乎所有代表都离开了会场。
其实,这是卡扎菲执政40年来,第一次面向全世界进行讲话,他原本应当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向全球展现利比亚的全新形象,可他却用堪称“激烈”的讲话,毁掉了这次机会,似乎也让他自己失去了最后的“生机”。
而后2010年,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掀起了整个“阿拉伯之春”的“颜色革命”浪潮,卡扎菲政府也因此被推翻,2011年10月,卡扎菲在他的老家苏尔特被枪杀,这个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的独裁者就此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