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境山丘岗坡起伏,冲谷平原绵延,素称“五山一水四分田”。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句容西南直至西北长约七十五公里的边界与南京(溧水、江宁、栖霞)为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缘。
1、句容与南京山脉相连
宁镇山脉是南京、镇江间低山丘陵的总称,略呈东西向北突出的弧形山脉,耸峙于长江南岸。西起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青龙山,经句容县、丹徒县、镇江市、丹阳县境,东止武进县孟河镇黄山,绵延100多公里。北侧沿江山岭有幕府山、栖霞山、龙潭擂鼓台、五洲山、圌山等,其中以栖霞山为南京市郊著名旅游地。排列于中间的山岭有钟山、宝华山、十里长山、黄山等,其中南京市东郊钟山最高,海拔448米;宝华山有保存完好的北亚热带植被,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宝华山主峰海拔437.2米,古人称赞此山“东临铁瓮(镇江),西控金陵,南负句曲(句容),北俯长江”,周围群山环抱,争雄斗奇,气势雄伟,景色壮丽,素以“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秀而著称。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山中隆昌寺距今1400多年。寺庙殿宇宏敞,伽蓝千间,曲廊逶迤,大雄宝殿雕梁画栋,琉璃覆顶,金佛危坐,金刚屹立,神情各异,用大理石砌成的广场可容千人。每当朝霞夕照,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沉抑悠长,回荡山谷,可谓“巷巷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清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六上宝华山,为大雄宝殿亲笔题匾“光明法界”。隆昌寺因律戒严明“为金陵四百八十梵刹之最上者”,被佛教称为“律宗第一山”,不但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僧尼来此受戒,而且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僧人也前来朝佛受戒。
2、句容与南京的水系相通
秦淮河的主源头在句容
从山形水系上讲,句容地处宁镇山脉中段与茅山丘陵的交汇地区,南北环山,中部陇岗起伏,间以冲谷平原,西部低洼,东部向西南倾斜,是秦淮东支、太湖西支与沿江三个水系的分水岭。其中沿江水系只占11.8%,太湖水系只占19.3%,向西的秦淮水系占68.9%。秦淮河水系位于县境西南部及中部,集水面积951.31平方公里,涉及6个镇3个管委会,河流大部汇集于赤山湖下泄秦淮河。秦淮河,本名龙藏浦,汉时起称淮水,因旧传秦始皇“凿方山,断长垄”,始有秦淮河的名称。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城于秦淮河畔,自此两岸逐渐繁荣昌盛,孕育了灿烂的秦淮文化。古往今来,碧波荡漾、桨声灯影的秦淮盛景名扬天下,令无数游人神往。古秦淮河千年来,流经南京、江宁、句容、溧水一市三地。
《二十五史》上有载:句容,府东,南有茅山,北有华山,秦淮水源于此。溧水府东,东南有东庐山,秦淮水别源出焉。历史记载:秦淮主源在句容宝华山,溧水东庐山是次源。《乾隆句容县志》上载,秦淮源在华山(宝华山)北,自戒公池--涧北下汇天井、杨柳二泉,为秦淮之源。有诗云:雨雪空山生冷泉,秦淮源发溜涓涓,乱穿石隙浮红叶,曲绕松根泻碧烟,烧药香前澄明月下,试茶风细白云边,闲猿野鹿饮难尽,汇向青溪载管弦。天井、杨柳二泉虽涓涓细流、滴滴之泉,乃秦淮河最远的发源处。从这里孕育的秦淮河水,全长103多公里,总流域面积达成2631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条,流经句容、溧水、江宁、南京等地,灌溉面积达130万亩左右,据《江宁县志》载,句容河占全流域面积的48%,溧水河占全流域面积的26%。地质考古学家也证实,远在7千年前,就有了秦淮河自然河流的雏形,涓涓细流却孕育了句容河两岸丰富的原始文化,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就有人类流动,沿句容河已发现原始村落遗址近30处,已通过考古发掘,得到证实的有著名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存--丁沙地遗址,湖熟文化遗存—城头山遗址、白蟒台遗址。
宝华山、大华山、九华山南部的山水经黄梅河、汤水河流入秦淮河;大华山东部、空青山、武岐山、凉帽山等的山水经普渡桥地区直往解巷河经大卓庙、下荫坝、房家坝,通过句容河(原名秦淮河,后把句容境内的部分改为句容河)流入秦淮河;东南方的茅山山水由茅山河流入赤山湖;方山、磨盘山、老人山、大王山、马山、丫髻山、瓦屋山的山水由浦溪河、李塔河、天王河流入赤山湖。赤山湖囤留的水再通过赤山闸流入秦淮河,这一水系因流入秦淮河,故为秦淮水系。
秦淮之源天井泉、杨柳泉位于宝华山北麓,二泉之水因受蟠龙山等山所隔,无法入江,只好南流,汇空青山、武岐山、葛山、老虎山、大华山等诸山之水,形成句容河,围绕句容城向西。这以下地区是句容的低洼处,海拔在10米以下,乃天然的洪水走廊。句容河之东部乃是东昌、陈武、行香、春城等乡的低山、丘陵或岗地,海拔至少在10米到200米之间,所以句容河水顺势而西下,成为秦淮水系重要的成员,实在是不容臵疑的。
赤山湖对南京防洪的作用
赤山位于句容西南,与江宁接壤,海拔228.9米,但它却是古代南京的一座名山。2500多年前,伍子胥入吴至赤山,营建过“专诸窑”;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此筑过“望越台”;楚威王曾在此建过“赤山大营”;秦始皇曾登此山观王气,并埋了双璧;梁昭明太子曾在赤山读书;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在赤山留下诗篇......旧时南京闻名于世的八景之一——“赤山映雪”就是指的赤山。清光绪县志载:三国吴赤乌三年(240年)始凿赤山湖南北朝梁时通之,湖周百10公里,灌区民田万顷。三国之前,这里仅是一片囤水的“小泽”。赤乌三年,已在石头城建都的吴大帝孙权派了成千上万的壮汉,将这片小泽凿成了周长120公里的“水柜”。接受周围60公里的水源,内有五荡囤水、三坝蓄水。东南承茅山、方山、瓦屋、诸山之水;北部承武岐、空青、宝华、大华诸山之水。涝时囤水滞洪,确保京城安危。赤山湖起着屯水滞洪的作用,减轻了下游南京的洪涝灾害。
赤山湖雄踞石头城的上方,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古都的安危。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它另眼相看。三国吴赤乌年间,在湖中立盘石,以为湖水疏闭之节。南北朝齐建武年间,(494—498)复使沈筑赤山塘,所费银数十万两。梁(502---557年)通之。唐麟德二年(665年)县令杨延嘉修复赤山塘,并建两斗门,“立碑碣,定取五尺之则不得盗耕一亩。”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县令王昕修复赤山塘,灌溉民田万顷。王代时。南唐修筑赤山湖,一次就用工近二万个。宋建隆、乾德、开宝年间,湖禁很严,执条常加束辖。明万历二十九年,知县茅一桂疏浚河床培桥直达秦淮。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冬,赤山湖又一次受到重视。湘潭侯左宗棠派拔营勇5000人扩建赤山湖,并建陈家村闸、桥各一座,支出白银28462两。尽管如此,这一次的扩建并不彻底。原来左宗棠奉命治理秦淮河时,聘请句容人尚兆山任总管治理事务。他认为赤山湖本是秦淮之源,又是囤积水的地方,然而湖面被当地的强人私霸,围滩造田,影响了囤水的面积,而危害秦淮河。正当左宗棠调集人马治理赤山湖时,他被调任他乡致使工程受阻。尚兆山愤而写下了一部《赤山湖源委札记》,他在序中写道:赤山湖为上元、江宁、句容、溧水四邑之水,入湖及秦淮河的有方圆620里。到了清代以后至民国末年,赤山湖从周长60公里,缩小到30公里。
解放后,句容人民既要为句容丘陵山区防旱、抗旱,开塘筑坝,依山建库,蓄水灌溉,又要为南京、江宁下游地区滞洪、抗洪承担重任,1991年我省遭到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句容山洪爆发,势不可挡,如果把赤山闸打开,山洪滚滚西下,句容就不会受到洪水的严重威胁。但勤劳朴实的句容人民考虑大局为重,舍车保帅,作出了自我牺牲,南部圩区一片汪洋,还是牢牢地把住赤山闸。赤山闸真如一把金锁缚住了蛟龙,把洪水控制在句容境内,没让秦淮汹涌澎湃,保护了南京免受水害。
据水利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南京地区出现过五六次洪涝灾害,在每次重灾之年,句容人民为减轻秦淮河地区的灾情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句容扛住了千斤顶,下游的江宁地区才保得平安。句容和南京是一奶同胞、一衣带水,感情是深厚的,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母亲河—秦淮河。南京市政府投巨资治理秦淮河,以恢复十里秦淮的往日风光,作为源头的句容早就开始了句容河的治理,从源头杨柳泉开始,直到赤山湖,这些年来,搬迁了河道两岸的化肥厂、硫酸厂、造纸厂、皮革厂、酒厂以及所有的小化工厂,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有力地呼应了南京市治理秦淮河的举措,确保秦淮河清澈,在新时期为南京又作出了新的贡献。
沿江水系
位于句容境北的下蜀、宝华两乡镇,北临长江,南接宁镇山脉,东与丹徒县炭堵港相邻,西与南京市栖霞区接壤,集水面积162.99平方公里。沿江的几大河道与南京形成了交错共有的局面。
3、句容与南京道路相接
句容为低山丘陵区,旧时的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秦始皇时,句容沿北部沿江筑有驰道、御道、大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句容始有现代交通设施,沪宁铁路横穿县境北部。以后陆续新建京杭国道,即宁杭公路。
康熙检阅石板路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听说从丹阳、句容到江宁府建成了一条长一百二十多华里的石板路,非常感兴趣。他从苏州、无锡沿大运河乘船至丹阳,然后改行陆路,检阅由丹阳、白兔、句容城、土桥、淳化、上坊至今南京光华门的石板路,史称康熙阅石堤。
清朝的长巷村,即今行香镇太平庄。当年12月29日,康熙皇帝沿石板路进入句容白兔后,远眺茅山美景如画,不由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写下了《过句容道》一诗:渐入茅山境,来当农暇时。
但看初日上,未觉朔风轻。
碧敛寒塘水,红垂野树枝。
江南经几郡,民俗欲周知。
曾做过清顺治御史的笪重光应康熙帝的召见前往迎驾。傍晚行至句容城东长巷村,风雨大作,不能继续行进,康熙帝等一行数人便住宿长巷村村民邹宗峤家。说也奇怪,这天晚上整个村子犬不叫、鸡不鸣,鸦雀无声,十分安静。第二天,康熙帝很高兴,说这个村真是个“太平庄”,随即挥笔写下“太平庄”三字,村上人把康熙帝御书的“太平庄”三字刻成石碑,立于村边:从此,长巷村这个村名,便改成了“太平庄”(宫廷长卷《康熙南巡图》就有“太平庄”的描绘)。
当时随康熙帝检阅石板路的笪重光也写了一首诗,以记其情,诗云:
句曲城东紫气屯,回銮午夜宿农村。
只今四海为家日,不遣儿童避至尊。
建石板路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清康熙帝而建的,而是为了方便民众。从丹阳、句容到南京光华门,用三块大条石并排由东向西排成石板路,它凝聚了沿途劳动人民的汗水、智慧和多任为民办事官员的心血,引来了康熙帝的巡视。
南宋祥兴元年(1278)春节,有位诗人叫方回,从丹阳到江宁府访友,在途中写了《白土道中》、《夜宿白土市》、《过句容县》、《建康途中》、《句容途中》、《过白土市》等诸多诗篇,记述了途中乘轿、骑马、步行和住店等旅途生活。如“江南旧行役,两夫肩竹舆”;“雪后江南路,新晴野日浓,车舆通旅客,篱落聚村僮”;“孤村茅屋炊烟绝,匹马毯衫冻仆随”;“船路不通驿路泥,田家闭户职鸡栖,推车荷担唤不去”;“一人失足三人倒,不如弃舆独步行”等,描写了当时雪后来竹轿和住店时的情景,说明宋末元初道路泥泞,旅途艰难。
元至正八年(1348),句容有个能工巧匠叫杜伯谅,他父亲是专门修桥铺路的工匠,在句容西郊修筑郭西塘、瓜子沟道路时,冬天雪泥险阻,夏天雨涝没膝,经常马陷泥沼,车停水凼,行走十分困xE。实践中杜伯谅提出“桥可以使用石梁,路也可以铺以大条石的设想”。在《西石路记》中记载了施工情况:“隆其淤,拓其隘,漱摇沮洳,弥补疏阙。”意思就是提高路基,拓宽狭隘,清除淤泥,补好路肩,疏通排水:然后铺上大条石,四十天建成长十里的“西石路”:往来行人,个个都赞美杜氏父子做得好。第二年句容县达鲁花赤(元县令职称)忽欲里赤撰文《西石路记》,盛赞西石路是一个技术创新,它开创了土路到刚性路面的历史。但是这项技术,由于当时战乱频繁,未及推广。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句容县令徐九思发现西石路修建得很好,又从句容东门修石板路到白兔,计长四十五华里。到隆庆三年(1569),县令周美又开始将西石路延长,修到土桥,排长石三行,计长二十华里。隆庆五年,丁宾任句容县令,继周美完成西路。明万历七年(1579),丁宾提升为御史,后任南京工部尚书。万历十九年,丁宾将南京至丹阳县的道路全部按句容西石路的模式建成石板路,万历三十年句容县令茅一桂奉令督修,至万历三十三年竣工,历元、明二代,五任县府知事,二百五十七年,全长一百二十余华里。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皇帝听说这一条石路修得很好,十分关心,决定亲自来巡视,于是就有了康熙检巡石堤驻跸太平庄的故事。以后乾隆帝南巡又将此路整修一新。东路在1936年改建为公路,1992年改建成江苏省101省道;西路在1961年也改建为公路,1992年建成宽十二米的水泥路面,列入北京至福州104国道的一段。
南京至句容何时开始通客车
据徐泰来先生在《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辑的《回忆南京江南汽车公司》一文中载,经国民党官员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等谋划,南京的“江南长途汽车公司”于1931年5月5日正式成立,南京站同日通车。原计划专营京(南京)杭(杭州)国道的江苏段,从南京、句容、溧阳、宜兴接通浙江的长兴,但当时京杭路路面,仅铺筑到句容,故客车也只好暂通至句容。随着路面的逐段完成,6月间,通至天王寺,7月通至溧阳,9月通至宜兴,10月20日与浙江的杭(杭州)长(长兴)路相通。
句容是南京连接上海、杭州等重要城市的必经通道。句容市地处宁镇扬丘陵山区与太湖平原地区的接合部,东与金坛市、镇江市丹徒区相邻,南与溧阳、溧水,西与南京江宁区、栖霞区接壤,全市南北长75公里,句容拥有5.67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与上游的南京一衣带水。句容境内与南京有关的重要干道有9条,分别是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常宁公路、沪宁城际轨道、沿江高速通道、沿江高速公路、宁杭高速公路、104国道等,这些重要干道,既贯通了南京、上海、杭州,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句容融入南京的交通条件,对句容市空间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