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1907年辟筑,1943年改名武康路。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25-I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240 武康路2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花园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地址:武康路2号
层数:假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2年;保护类别:二类
原为莫觞清旧居。建筑属于西式花园住宅,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
莫觞清,浙江湖州,1871~1932,实业家,丝绸大王。女婿蔡声白(1894-1977)浙江湖州人,同业。
文革初期这里为市委写作组机关。后来写作组的人从武康路2号搬到了淮海中路622弄7号市委党校(现社科院)。姚文元当年就是在这里写就《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篇被称为文革导火索的文章。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400 武康路4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号
建于1945年,现代风格住宅,三层钢混结构,带有独立花园。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63 武康路12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2号
建于1945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混结构。东侧为主入口及楼梯间,入口门廊上部设有出挑阳台,以直线型钢条作围栏。南立面中央略有前出形成层次,墙面列布竖长形钢窗。东侧沿路立面仅布置一个长条窗和两个小圆窗,西侧为通向花园之敞廊,上部设置内阳台。现为民居。
武康路40弄1号
武康路40弄1号
武康路40弄1号
武康路40弄1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0-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103 武康路40弄1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0弄1号
建于1930年。建成时是义品银行产业,1933年是中华民国驻挪威公使诸昌年(唐绍仪的女婿)寓所。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唐绍仪(广东珠海,1862~1938,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总理。)居于此。
该楼由董大酉事务所设计,董大酉也算是上海名人了,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由他拟定了上海市行政区规划,设计了原上海市政府大厦和市政府各局办公楼、上海市铁路管理局大厦、上海市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无名英雄墓、上海市运动场(今江湾体育场)等。董大酉所设计的这幢西班牙式样的小楼,为拉毛贴面,屋檐和窗口都有半圆型的装饰,而正门的装饰则是双螺旋的立柱,还有卷花和卷草的修饰花纹,正中是贝壳式样的装饰,整个门面华丽而有气派。
在这栋房子里面还发生过一桩骇人听闻的惨案——1938年9月30日唐绍仪被佯装卖古瓷瓶的人砍死在这栋楼里。
解放后这里是市里高级干部住所。王一平(1914-2007,山东荣成,原上海市委书记。)曾居于此。
武康路40弄2号
武康路40弄2号
武康路40弄2号
武康路40弄3号
武康路40弄3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68 武康路40弄3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0弄3号
建于1923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机关干部住宅。现为民居。
武康路40弄4号
武康路40弄4号
武康路40弄4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283 颜福庆旧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0弄4号
保护级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建于1923年,砖木结构假三层,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南北皆设置高耸的老虎窗。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水泥拉毛,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东西外立面各建有一个三联式的清水红砖大烟囱。西北部二层辅楼设置有大厨房和车库等。1943~1950年间,颜福庆曾在此居住。1956年起由上海市委行政处租用,现为徐房集团管理。
颜福庆,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他先后创办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湖南医科大学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武康路40弄5号
武康路40弄5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52-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69 武康路40弄5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0弄5号
建于1930年代,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领导的居所。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0 武康路63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63号
建于1928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单体立面及结构对称,四坡屋顶有折脊,南向并列设有四个老虎窗,底层东西两侧为八字形凸窗,上部为八字形小阳台,中间有三层台阶通往落地钢窗里的客厅。爱国民主人士、《华美晚报》总经理朱作同20世纪30年代曾在此居住。
1936年8月18日,《华美晚报》创刊,由美商上海华美出版公司发行,这家公司是由朱作同与旅华美商密尔士(H.P.MILLS)合作创办的,资金由朱作同筹集,借用外商公司之名,以避免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以获得较为宽松的办报环境。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华美晚报》以美商身份与《大美晚报》一起成为两家不接受日军新闻检查的中文报纸。后又增办《华美晚报·晨刊》,成为上海最早一份由晚报创办的日报,梅益、林淡秋、王任叔、杨潮等进步作家经常为该报撰稿,宣传抗日救国,在“孤岛”时期的上海颇具影响。因《华美晚报》坚持抗日救国新闻路线,为当时的敌伪势力所不容,1941年朱作同不幸被汪伪特务机关“76号”吴四宝派遣的特务顾保林杀害,留下年轻的妻子和6个孩子相依为命,最大的只有6岁,最小的遗腹子尚未出生。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58 武康路67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67号
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
原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陈立夫(1900-2001)曾经居于此。其兄陈果夫旧居位于原武康路107弄2号(现湖南路20弄2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1 武康路75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75号
建于1915年,近代欧陆风格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机关招待所和职工宿舍。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7 武康路97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97号
建于1918年,英式风格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机关干部宿舍。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6 武康路98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98号
建于1925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建国后曾作为市委招待所,1952年改建为机关家属宿舍。现为民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36-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118 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99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8年;保护类别:二类
原来这里的主人,是著名的英商正广和汽水厂的大班麦克·格里高。
到了上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亲信,上海海关监督唐海安,住进了这栋别墅。1947年,一对新婚夫妇以20万美金的价格买下了这栋洋房。女主人是“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的小女儿荣卓如,男主人是犹太富商哈同的大儿子乔治·哈同。1949年,荣卓如与乔治去了香港,此楼最后归当地房管所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作过市委招待所,潘汉年、魏文伯、王震都曾住过,50年代华东局机要局还在此设立过办公处。
1960年,上海声乐研究所迁至武康路99号办公。四年前的夏天,该所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成立,获批8000元初创费,由著名声乐家林俊卿(1914-2000)担任所长。王昆、胡松华、李光羲、马玉涛、张映哲、郭颂、马国光、朱逢博等著名歌唱家,都曾到声乐研究所学习深造过。上海声乐研究所在“文革”中被撤销,1985年恢复后搬至北京,现在的名称是“北京声乐研究所”。
“文革”结束后,著名实业家、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1902-1997)回到上海,落实政策时被安排入住武康路99号。这栋洋房后来由其后人继承。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2 武康路100弄1、2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00弄1、2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67 武康路100弄3、4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00弄3、4号
建于1918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弄内共有4幢住宅,其中1号与2号联立,3号与4号联立。二层砖木结构。原为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级职员住宅。建国后由上海市委机关安排给华东局高干居住。中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曾居住于1号。王元化(1920~2008),湖北武昌人。他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有杰出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当时住在武康路100弄的还有在解放战争时任三野24军副政委,亲自参加并指挥了淮海战役,建国后任上海市委宣传部第二任部长的彭柏山。
现为隐居繁华·武康路公馆。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1 武康路103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03号
建于1932年,近代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假三层砖混结构。原为民国中央银行高级职员的寓所,建国后为政府银行系统职员住所。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8 武康路105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05号
建于1945年,现代风格住宅,三层混合结构。1950年后为中共上海市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使用。现为民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3-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35200000044 巴金旧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巴金住宅
地址:武康路113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23年;保护类别:三类
西式独立花园住宅。
该建筑在1950年代初曾作为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1955年,巴金从淮海坊迁入该处。巴金,四川成都人,是我国著名的新文学代表人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历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
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文革中巴金受到冲击,住所亦被占用,文革时期的一份名为《前锋通讯》的小报编辑、印刷部就设在这幢洋房的前厅。在文革结束后,回到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让读者看到一个老人在痛苦地思索,探究着人性;他拷问自己的灵魂,并把火热的心袒露给世人。书中文字流淌出的真情,每每使人感动。老人不泯的天性和赤子之心,唤起了我们的民族记忆,因此人们称巴金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去世,正如他自己所说:“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里是他在上海定居最久的住所,也交织着他后半生的悲欢。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37-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200000102 密丹公寓 中华人民共和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密丹公寓;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密丹公寓
地址:武康路115号
层数:6层;结构类型:钢混结构;建造年代:1931年;保护类别:三类
法商赉安设计,现代派风格。平屋顶,水泥拉毛墙面;窗裙,阳台,檐口等装饰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1930-40年代,密丹公寓的住客几乎清一色是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旅沪外籍人士。赉安洋行三位合伙人中的Kruze也曾在公寓的顶楼住过。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在这里居住。当年也有像今天一样的追星族,有一位女粉丝,就曾天天到密丹公寓等孙道临上班,当时孙道临每天骑自行车到淮海西路上班,这位女粉丝就伴随,弄得孙道临哭笑不得,最后只能求助派出所才把问题给解决。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5-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100 武康路117弄1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117弄1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43年;保护类别:三类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4-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101 武康路117弄2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117弄2号
层数:3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35年;保护类别:二类
武康路117弄1号,由范能力建筑师设计,此人解放后加入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任主任建筑师。
建筑立面为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此建筑原为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1881-1955)旧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原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魏文伯先后在此居住。
武康路117弄2号,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原为国民政府军事参谋部参谋次长李及兰(1904-1957)旧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原上海市市长曹荻秋曾居住于此。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91-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0 武康路129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29号
建于1929-1930年,邬达克设计,西班牙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该房屋原为外侨德利那齐私宅。建国后曾作为市化工局机关办公。现为民居。
今年春节期间,武康路129号二层的小阳台挂了一个粉红色的蝴蝶结,引来无数人到此拍照,一时成为网红景点。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222 美杜公寓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135号、137号
建于1940年,西班牙风格公寓。该建筑原名弥陀公寓,后改作美杜公寓。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4-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210号
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住宅紧贴路边,建筑主体三层,局部二层,从整体到细节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特征:红瓦屋顶,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齿带饰,墙上另有绿釉构件装饰的小窗洞。细长的矩形和半圆券门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最吸人眼球的是二层的阳台,被人称为“罗密欧阳台”,前来留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武康路212号,是大隆机器厂创办人严裕棠的旧居。原主人是个德国人,在抗战爆发后将房子卖给严家便回了国。严裕棠在此一直居住到20世纪40年代末,他与第六个儿子严庆龄先后去了巴西和台湾。之后该宅一直由严庆禄、钱小铮夫妇一家居住。“文革”期间,严家人被扫地出门,直到1984年落实政策,才重回自己的家园。前些年武康路212号的房子出售给了南京路恒隆商厦的老板。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3 武康路216弄2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16弄2号
瞿宣颖,武康路216弄2号花园住宅
据原来居住在武康路218号的平德成先生回忆,武康路216号原先住的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个高管,后来成为英商邓禄普轮胎公司大班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外商撤走,这栋楼转而成为陈氏电化研究所,主人毕业于交通大学电力专业,他的夫人是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的化学专家。那时,陈氏受政府委托研发压缩空气高音喇叭,要求在远距离外能听清广播的声音。这种高音喇叭曾用于厦门前线对金门、马祖喊话。在研制工作完成后,陈氏电化研究所也就关门了。再后来,这栋楼变成了湖南路派出所,现在为民居,门牌号码是216弄2号。武康路214号,原先的主人姓唐,是民国政府的驻法国公使。他有一个女儿是教皇身边的修女,地位很高,另一个女儿是钢琴家。这三栋洋房均建于1924年,是当时沪上著名的建筑设计所“马海洋行”设计建造的。房屋外墙全部用卵石砌面,屋顶正面有浮雕及“1924”花体大字。可惜的是,这些在“文革”时都被毁掉,墙被砌成了水泥墙面,屋顶则补以普通的“1924”字样。新中国成立后,武康路214号、216号、218号分别被改为216弄1号、2号、3号。而如今仅剩216弄2号一栋楼了。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4-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54 国富门公寓 民国 湖南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国富门公寓
地址:武康路230、232号
罗平建筑事务所1935年设计,建于1936年,建筑师拉比诺维奇(G. Rabinovich)设计,现代建筑风格公寓住宅。五层砖混结构。该公寓以曾在云南邮局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参战,不幸死难的法侨Kauffmande的名字命名。建国初以其在道路序号称呼,又称二三二公寓。建成之初,居民多为外侨,现为民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1-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56 开普敦公寓 民国 湖南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开普敦公寓
地址:武康路240、242、246号
武康路240号,原名开普敦公寓,建于1940年,英国公和洋行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这是一幢带有西方现代派建筑风格特征的公寓建筑。公寓最特别的是它三棱体的外形,而只有把它放在当时租界都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开发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理解个中原因。当时,上海租界西区已经完成了从郊区到都市空间的发展过程,因此留给不少公寓建筑的只是一些由洋房和低层住宅开发剩余的地块了,其中不少是街道转角,显然,那些既发挥每寸土地价值又在限制中合理布局的方案才会得到业主们的首肯。公寓看似熨斗样的建筑形态无疑就是这种特定历史的产物。然而,建筑师却用巧妙的设计使这幢有限空间里的普通住宅生气勃勃。这里带有不少欧洲192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建筑形式的影响,也有流线型风格的特征,其特殊形体与简洁细部关联清晰,特别是公寓楼锐角转角的弧形处理以细小的转角窗点缀、又与沿街立面的窗形走势连贯,使整幢建筑看似正在行走的船只,这在今日看来都是简练动感的造型在那个摩登时代必定是建筑师格外自由大胆的尝试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公寓一度成为汪伪复兴银行行址。1944年,该公寓转属中大银行。当年,这里不但是办事机构,也居住着许多银行中高层职员。抗战胜利后,该公寓收归国有。上海解放后这幢老公寓由政府房管部门接收,以所在道路序号改称为二四O公寓。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80000324 武康路270、272号住宅清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70、272号
建于1902年,欧陆风格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
1936年前后是英国籍Mr&Mrs R.M.Saker的私宅,这对夫妻都是英商通和有限公司的职员,Mr Saker则在该公司担任高级职务——公司主管兼董事。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19 武康路274号花园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74号
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期,现代派建筑,局部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1950年至1952年,抗日名将郑洞国(1903-1991)曾居住于此。
郑洞国,湖南石门,1903~1991,京沪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948年10月在长春起义。
武康路280弄口
武康路280弄是一条大弄堂,由东往西直通到兴国路。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影星张冰茜(丈夫关山,女儿关之琳)就住在此弄。著名民主人士赵志游(1889-1946)曾在280弄10号一栋漂亮的花园洋房里住过。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53 武康路280弄7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7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2 武康路280弄8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8号
建于1935年,现代派花园住宅,二层砖混结构。建国后曾为华东局机关干部住宅。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5 武康路280弄9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9号
建于1937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三层砖混结构。
顾颉刚(江苏吴县,1893~1980,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曾经居住于此。顾颉刚一家最初住在山阴路兴业坊35号3楼,1949年,一位袁姓律师去了台湾,其位于武康路280弄9号的一栋洋房经人介绍借给了顾颉刚。洋房共有三层,顾颉刚一家住在一楼,三楼的一间屋子也属于顾家,放着顾颉刚的藏书,以及先辈的牌位。直至1954年,顾颉刚调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3 武康路280弄11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11号
建于1938年,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陆记营造厂承建,假三层砖木结构。该住宅曾是原商务印书馆经理李拔可的私宅,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43 武康路280弄15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15号
建于1935年,中西混合的折中风格,一层砖混结构。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42 武康路280弄16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16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6 武康路280弄43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43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4 武康路280弄45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45号
建于1946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原为荣氏家族亲眷住宅,2007年由中青旅集团上海控股公司使用。现为单位使用。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7 武康路280弄64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64号
建于1945年,简化的西班牙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
建国后,老红军林道生曾居住于此。林道生(1917~2014),湖北黄冈人。1936年4月加入红军28军便衣队,同年入党。1937年11月任新四军4支队司令部政治部文书、科员、总支书记,江北指挥部军法处科员,2师6旅政治部股长、副科长、科长。1943年9月任淮南、路东专署公安局局长。1948年7月任华东社会部干部组组长,山东济南华东警官学校教育长,上海警务学校副校长。建国后历任华东公安部人事处、治安处处长,上海市公安局治安处处长、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上海市检察院检察长,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常委、副书记等职。现为民居。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41 武康路280弄66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66号
建于1937年,主体呈西班牙风格,局部带有现代派特征,三层砖混结构。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40 武康路280弄67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280弄67号
建于1947年,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南部三层主楼和北部二层附楼组成。建国后曾作为上海体育学院和戏剧学院的教师公寓。现为民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8-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5 武康路374、376号花园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374、376号
武康路374、376号(现称武康庭),建于1928年,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花园住宅。三层砖混结构。
早年是郭泰祺(湖北武穴,1888~1952,国府外交部部长、外交委员会主席,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一度作为超声波仪表厂和长江计算机厂的办公用房。上海早期著名电影人张翼(浙江慈溪,1909~1983,电影演员,生于上海。)则在三楼住过多年。
现武康路376号为商业体武康庭,建于2007年。大门顶部的栅栏上写着的英文字(FERGUSON LANE),中译为“武康庭”。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6-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099 意大利总领事官邸旧址 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意大利总领事官邸;现名称/现使用单位: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地址:武康路390号
层数:2层;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建造年代:1932年;保护类别:三类
原为意大利总领事官邸。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券门廊稍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
这里现在是上海汽车公司集团的所在,1983年4月,第一辆上海组装的桑塔纳轿车正式下线,注册地就是武康路390号。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9 武康路391弄1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391弄1号
周旋(江苏常州,1920~1957,歌星,电影演员。)曾经在武康路391弄1号三楼居住。
周璇是1943年和她的养母一起搬到此的。在此期间,她拍了《渔家女》、《鸾凤和鸣》、《红楼梦》、《凤凰于飞》。3年后离开上海到香港,在新中国成立初回到上海,住在华山路枕流公寓六楼一套公寓里。1957年7月19日,周璇即将康复离开虹桥精神病疗养院时,突发急性脑炎,一个多月后便与世长辞,走完了她三十七年的短暂人生。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17-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28 武康路392号甲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住宅
地址:武康路392号
建于1912年,独立式花园住宅,西式折衷风格,四层砖木结构。该建筑又名“武康内阁”,马步芳(甘肃临夏,1903~197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购建。曾一度租借给银行职员居住,建国后曾作为上海市公安局的机关宿舍。现为民居。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XH-J-067-I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35190000024 黄兴旧居 民国 湖南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住宅;现名称/现使用单位:上海演员剧团
地址:武康路393号
保护级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层数:2层(南幢)、4层(北幢);结构类型:砖木结构(南幢)、钢混结构(北幢);建造年代:1912年(南幢)、1933年(北幢);保护类别:三类
这里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黄兴的故居,人称黄公馆。黄兴1916年从美国回国,7月6日抵沪,开始住在圣母院路(今瑞金一路)100号,不久便迁至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3号,直至1916年10月31日在寓所逝世。
南幢早期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英式花园别墅,陡坡瓦顶,山墙露木构架。
北幢临街,装饰艺术派风格,立面以深褐色面砖衬托出浅色的横竖线条,有较多的浮雕和装饰线脚。
黄兴逝世后,当黄兴的家族搬离后,住宅由政府收回,不久调拨给李石曾和世界社使用。世界社在这里建立“世界学院”、“中国学典馆”和“世界中学”。
武康路393号曾为上海演员剧团所用,原世界社礼堂现为武康路旅游咨询与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愚诚、张守正、冈本义一、今村长藏等。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著作有《黄兴未刊电稿》、《黄兴集》、《黄克强先生全集》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39 武康路394、396、398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394、396、398号
1941年建造,近代欧陆风格联立式住宅,三层砖木结构。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945190000151 武康路395号住宅 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395号
建于1926年,巴洛克风格花园住宅。由李石曾创办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曾在此办公。
1927年国民党中央决定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时,李石曾提议同时设立一个地方性的北平研究院,并出任院长。当时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5号的业主是叶恭绰(浙江余姚,1881-1968,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闻此消息后,他慨然以屋相赠。
抗战期间,该建筑曾被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下属上海银行同业工会联合准备委员会占用。1946年,经当时上海市市长吴国桢批准,在该处与武康路393号开展世界社的各项活动。
1950年代初,该住宅被华东文教委员会接管,1960年代期间曾调拨给燎原服装厂作生产用房,1977年至2003年,该处由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目前,上影剧团又重新迁回了该处。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4805190000354 武康路400弄1-5号住宅民国 湖南街道
地址:武康路400弄1-5号
400弄名“琼庐”,建于1941年,联立式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现为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