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我从北京前往纽约,顺时针围美国转了大半圈,途经28个州,行车1.4万公里。虽然只是走马观花,但把脑海中的印象,与现实进行了一一对号,感触颇多。上篇游记的内容,是出发前的准备过程。本文记录的是,抵达美国后第一站:在纽约的见闻。
第1天:抵达纽约,入境。
买票时,看到纽约机票比较便宜,于是就买了。事实上,以我的环美计划而言,飞到西海岸更划算,起码可以减少在飞机上的时间。
起飞后,跟空乘要了一小瓶红酒,一饮而尽,把自己弄得晕头转向,昏睡过去。每次跨洲飞行,我都会尽量选择午前抵达的航班,且途中基本全程睡觉。这样做,可以迅速适应,无需倒时差。
无论飞多久,我都习惯一动不动地坐着,椅背也不用往后放——以免影响后面的人。邻座是俩东南亚人,特安静,其中一位,全程只起身去了一次卫生间,另一位则一动不动,犹如冬眠。飞行中能有这样的“邻居”,实乃幸事。
10多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肯尼迪机场。来到移民局关口,先在液晶屏上填表,内容跟办签证时差不多,只是简单些。随后来到人工柜台,里面坐着一位膀大腰圆的黑人官员。看了一下护照,问:你今天怎么来了?
我很纳闷,票是今天的,可不得今天来嘛。但又一想,我的英文源自中学课堂,水平极差,估计是听错了。于是,回答了签证面谈时的那个单词:旅游。
他又问:计划呆多久?——这句话好懂,因为“How long”是个常用词。
最后一个问题是:带了多少钱?——这句话更好懂,电影里老有。
3个问题之后,在护照上砸一戳,递过来:have a good day——祝你有好的一天。这是在全美国无处不在的一句口头话。
入境后,拿到行李,走出航站楼。顺着“小火车”的图案,来到地铁站——全球多数国家的机场几乎都一样,看不懂文字无所谓,只要认识“画儿”,就能很快找到车站。站台上的路线图显示,这趟地铁只在机场范围内运行,连接各航站楼和停车场。前往市区的话,或在JAMAICA下车,换乘纽约地铁的E、J、Z线,或在HOWARD BEACH下车,换纽约地铁A线。另外,地铁线路图上有语言选项,第一个是美国国旗,自然是英文,第二个是咱的国旗,也就是说,您如果想看中文,这儿也有。
进站时,没看到售票机,也没有闸机,我还挺高兴,以为免费。到终点往外走,才发现售票机在这儿呢。原来,机场地铁线在各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随便坐,只有在终点站进出站时才需购票,每人7.75美元,外加1美元卡费。
走出车站,附近是地铁Howard Beach-JFK Ariport站,在售票机上买票,显示的页面是买卡+充值。刚才出站时买了一张卡,以为能接着用,可以省1美元,试了试,不行,只得再买一张卡。在纽约坐一次地铁是2.75美元,今明2天大概要坐7次,于是掏出20美元,卡费1美元,充值19美元。当然,如果在纽约多呆几天,不妨买张7日卡,32美元随便坐。
有人出门旅游,总担心交通问题,于是,花很多钱坐出租车。实际上,许多机场都有地铁,且全世界的地铁几乎都一样:根据目的地决定坐哪趟车,按照颜色或数字,找到那趟车,就行了。这次在纽约也是如此。12点半降落,1点半出机场,换乘一次地铁之后,快3点来到市区。如果嫌慢,可以乘长岛铁路上的火车,直达纽约市区的宾夕法尼亚车站,但票价高达10.25美元,比地铁贵多了。
背包旅游,比较省力的方式,是预定地铁站周边的旅馆,我的原则是以500米为上限。所以,下地铁后,走不了多远,就来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此时,天气阴沉,偶尔还飘些细雨,安顿好住处,出门闲逛。
纽约面对大西洋,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与第一大港,面积接近8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900万。与之相比,北京建成区面积大概是1500平方公里,人口2100多万。纽约分为5个区,对于游客而言,主要是奔曼哈顿,其它4个区,相对没那么热门。曼哈顿是个细长条,面积大致相当于北京的东城+西城(不含原来的崇文与宣武),故建筑非常密集,走在街上,犹如置身峡谷。
纽约处于北纬40度,比北京高一丁点儿,但它靠海,感觉湿润一些。看街上人们外套的厚度,与北京基本相同。
走了没多久,就看到一个令我感到惊讶的现象——人行道红灯时,如果没车,行人也会通过。有好几次,一直站在那等灯的,只有我一人。
当然,行人闯红灯只出现在比较窄的路上,如果是宽大的主干道,行人们还是挺规矩——不规矩也不行,因为车太多,一辆接着一辆。
离开旅馆没多远,来到中央车站——在欧美国家,火车站本身,往往就是个很不错的景点。就拿这座中央车站来说,它的主楼梯与巴黎歌剧院风格相同,地面上的大理石、拱形玻璃窗周围的雕塑、穹顶上精美的星空画儿,处处都显得很精致,很有艺术范儿。
当咱们刚刚告别清朝、进入民国时,这座车站就开业了,至今运转完好。虽然很早就知道纽约的中央车站很出名,但对它产生更深印象,是因为电影《通勤营救》。刚进大厅,电影里展现的四面钟,就映入眼帘,据说它是中央车站的标志之物。
大厅下面,是44个站台,67条铁轨。也就是说,进出中央车站的火车,都像地铁那样,走地下。而且,车站位于市区中部,搭乘十分便利。如此先进的思维,不仅美国,在日本等,同样能见到。当然,日本的轨道交通比美国发达多了,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后建的高速铁路,也进市区,与普通铁路、地铁等,同在一站,不仅给乘坐者带来极大便利,更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
从中央车站步行几分钟,来到纽约公共图书馆。我对它的印象,同样来自一部电影:《后天》。
这座图书馆历史很长,比新中国的成立早了整整100年。最初,它是一位商人捐资建的,后来又经过整合,从私人图书馆变成市政府与慈善机构共同运作。馆内的氛围十分华贵,犹如法国的宫殿与城堡。
现在看到的建筑,落成于1911年,资金来源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捐的520万美元。在美国旅游,时常能看到非常精美的公共建筑,它们的建造与维护,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慈善。据说,卡内基晚年时,几乎将所有财产捐了出去。与他同时代的洛克菲勒,经商时毫不留情,后来却同样热心捐助,北京协和医院、周口店考古工程,都得益于他的慷慨。
离开图书馆,天已全黑,从地图看,纽约时报广场距此不远,大概10分钟就能走到,于是过去看。纽约时报广场也叫时代广场,其实只是个面积不大的三岔路口,周围全是高楼,外墙上有许多广告牌,把这一段街区照的很亮。
广场附近,还有百老汇等,名气很大,但我没兴趣,不想看。出发前,或许是因为用手机预定了纽约的住宿,相关推送来了一大堆,基本上都是“纽约旅游攻略”、“纽约旅游必看”之类的,我一个也没点,就扔到一旁去了。因为,我的旅游只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凡是没兴趣的,就是说破大天,我也不去。
第2天:纽约市区一日游。
早上起床后往外看,昨天的乌云已经消失,天空湛蓝。首先去看自由女神。通过谷歌地图得知,旅馆旁边的地铁站,有直达码头的地铁,20分钟就能到。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于1863年,也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二年。美国历史虽短,但纽约的首条地铁也在1904年便出现了。
纽约地铁靠字母或数字编号。按谷歌地图的显示,寻找要坐的线路即可。它的车站分成2种,第一是上下行集中在一个站台上,第二是上下行分开。所以,进站时要特别留意,以免坐错方向。如果坐错,要么多坐几站,找一个对面能换乘的车站,要么再来一次进出站,多花2.75美元。
它的进站与咱们相同,也是刷卡。但出站无需再次刷卡,直接往外走就行。
出站后,不远处有片树林,林中有座低矮的城堡,这是昔日的炮台,现在叫炮台公园。城堡里有售票处,出售前往自由岛的船票,19.25美元,包括进入自由女神脚下城堡的门票及埃利斯岛。
我的运气不错,刚买了票,就有一班船即将出发。驶离码头,视野变得开阔起来。
船首先开往自由岛,自由岛很小,以自由女神像而著名。这像又叫自由照耀世界,是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事实上,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并创建成国家,法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美国诞生以来,始终以自由为感召力量,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这也是它后来居上,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主要原因。不过,对于自由,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理解。关于这一点,日后我会详细谈谈在旅游中,对自由的见闻与感受。
这尊女神像是一位法国艺术家在1884年完成的,它以很薄的铜片为外皮,里面靠钢结构骨架支撑。女神右手举火炬,左手拿着本书,上面写着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起草的日期。自由岛上有座展览馆,陈列着前些年修复工程中拆下来的旧件。
在神像基座上,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诗《新巨人》:“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业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距自由岛不远,是埃利斯岛,岛上有座移民博物馆。在1892年至1954年间,这里是移民局的所在地。从纽约港进入美国的移民,都要在这里接受合法性和健康检查。
如今,它变成了一座博物馆,永远保存着那段历史——这个地方,曾迎来1700万移民,而他们留给美国大约1亿后代。说到美国的起源,通常会首先想到英国,可实际上,来自德国的移民也不少。今天,在3.3亿美国人中,至少有5000万是德裔。比如,率领美军在欧洲对德作战的艾森豪威尔,就是德裔。
与自由岛一样,进门处可以免费领个讲解机(备有各种语言),按照编号,一边走,一边听,堪比一位优秀的导游陪着您。
馆内分为许多展室,有大量图片及实物。在其中一个展室,看到这么个故事:3位从欧洲来的女孩,一共只有20美元。当第一人接受检查时,出示这张钞票后,把它放进裤兜,排在她身后的第二个人趁移民局官员不注意,将其取出,第三个人如法炮制。仨人靠一张钞票蒙混过关。
美国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艾柯卡,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在自传里写道:父亲12岁时,两手空空,来到美国,辛苦劳作19年,终于攒够了钱,回老家接母亲,还意外地娶了亲。新娘在来美国的船上染上伤寒,按法律应该遣返。父亲居然说服了移民官员,成功入境。
艾柯卡感慨道,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学到一个朴素的价值观:成功无它途,唯有努力干。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做什么,都要专心致志,努力求上进,扎扎实实地干点事情。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白日做梦,奢望一夜暴富。
看罢自由岛与埃利斯岛,乘船回到炮台公园。往大楼密集处走了10多分钟,来到华尔街。这条狭窄的街,虽然被誉为美国金融中心,但它的创造者,其实是荷兰人——当咱们处于明朝末期时,荷兰人从当地人手中买下曼哈顿岛,起名“新阿姆斯特丹”。由于荷兰是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的创造者,他们把自己发明的各种金融机构,带到这里,华尔街从此诞生。
如今,各大金融机构,基本上已经搬走了,可华尔街依旧是美国资本市场的代名词。现在来到这条街上,主要有2个看点,第一是纽约证券交易所。
第二是美国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此处是美国第一座国会大厦,第一届总统华盛顿也是在这儿宣誓就职的。看到这俩建筑,我以为又来到了希腊,后来走多了,才发现,美国历史上的许多建筑,都是希腊风格。
华尔街尽头处,是座教堂,然后往右前方走不远,便来到世贸中心遗址,它现在是“9·11”国家纪念博物馆。
沿哈德逊河往北(就是曾迫降过一架民航客机的那条河),来到中区(曼哈顿分为上、中、下),岸边停泊着无畏号航空母舰。该舰自落成后,一直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击沉大和号战列舰时,就有它的功劳。如今,它变成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本想上船参观,无奈时间不够——昨晚在线预约参观联合国总部的时间快到了。
查询谷歌地图,得知码头附近有一趟公交车直达联合国总部——纽约公交车与地铁刷相同的卡,价格也都是2.75美元。
联合国总部对外开放,但需提前预约,并在网上支付——在欧美国家旅游,有张维萨卡或万事达卡,很有必要——票价23.32美元。总部建筑一高一矮,高的是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矮的是会议厅,里面分成许多会议室。大楼始建于1947年,设计师来自多个国家,其中就有咱们中国的梁思成。
游客前来,先在马路对面的办事处登记,领到参观证后,通过安检,进入大楼的公共前厅,它的下面还有一层,有邮政柜台、书店、礼品店、小吃部等,都在这里。到了预定时间,来到入口处,工作人员会召集大家,集体参观。
第一个参观的是大会堂,正中挂有联合国徽章。这里是联合国最大的房间,能容纳1800多人,是联合国大会开会的场所。
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下设6个主要机关: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其中,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中唯一有权采取军事行动的机构。我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一员,参与了联合国从筹划到组建的全过程,因而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安理会附近,是经济社会理事会。经常出现在新闻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难民署等,都是它的下属。其中,世界遗产就是教科文组织负责的项目。
参观完联合国,天快黑了,沿第五大街闲逛,快到中央公园时,无意中经过了特朗普大厦,他的家就在这座大楼的顶层。进去在商业层转了一圈,有些商店和餐馆,还有一家星巴克,可惜刚才在联合国的咖啡馆里已经喝过了。
来到中央公园,天已黑透,于是沿第五大街往回走。途中经过圣帕特里克大教堂,进去坐了会儿。据说,它是纽约最大、最华丽的教堂。
一天之内,把我最想看的3个地方——自由岛、埃利斯岛、联合国,都看了。心满意足。当然,纽约还有许多博物馆,也很值得看。只能留给下一次,因为,明天我将离开纽约,开始环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