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古城复建,山西省许多古城都开始了古街区文化商圈的恢复,我曾观察了大同,忻州,朔州等地的动向,忻州,朔州小打小闹,大同大开大合,但由于古街区一夜铲平,又在原地恢复,虽说力度很大,但因大部分原住民已撤走,没有人气,仅凭房地产开发旧套路走,到头来也是一条不归路。在这方面太原走在前面,走进太原古城,一边是高架桥连接,高楼拔地而起,一边是老街区恢复开发,钟楼街民国风貌,鼓楼街唱经楼高耸,南华门一带也旧街区恢复,新城与旧街和谐共存,远近高低,历史现代,象一组水墨画把太原装扮得更加锦绣。
在保存历史文脉商脉,现代建设与恢复古街区方面太原走在了全省全面,做出了榜样。
太原最瞩目的是钟楼街的改造恢复。
钟楼街全长700多米,与北面的鼓楼街遥对,与东面的桥头街,南面的柳南构成了柳巷商业圈,是太原百余年来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是锦绣太原城最繁华之地。
1990年我调往太原,当时采访的第一家宾馆是迎泽宾馆,采访的第一条街就是钟楼街。
那时人们把钟楼街叫柳巷,在巷口围着栏杆,一群戴着红袖章的街道大妈守着路口,只允许人们步行进入,推自行车的需把车存在存车处,这是一条标准的步行车。
沿街西行,马路两边店铺林立,记得街口北边的是一家大型鞋铺,各种皮鞋,布鞋,运动鞋应有尽有。接着是华泰厚,卖各种高档布料。街南边是稻香村,老鼠窟,买元宵的人都排着长队。再往里走就是大中寺和开化市,这是两家最大的百货商场。老太原人都叫这条街是钟楼街,大概原来有座钟楼,后毁于兵火,只留下街名,人们就把桥头街,柳南和钟楼街通称为柳巷。当然最繁华的还数钟楼街。当时太原人把迎泽街比作第二条长安街,把钟楼街比作第二个王府井。来太原不逛柳巷枉来太原一趟。
这条步行街约有700来米长,沿街全部是商场商铺,日用品鞋帽服装应有尽有,在夏天商铺前还有老太太老大爷卖大碗茶。逛商场走得累了乏了,在遮阳伞下找个小板凳坐下,花一毛钱买碗茶水,慢慢地喝,那种快意无法用语言表达。从早上8点开始商铺开始营业,街口栏杆放行人进来,满街的熙熙攘攘人流,直到晚上华灯初放,逛街人仍然摩肩接踵,这是一座不夜城。
钟楼街是太原的记忆,太原的骄傲,近百年来一直是太原的商品集散地,后朝阳街服装城虽然分流了不少商客,但钟楼街仍然独占鳌头。
2017年钟楼街又开始改造,复建了钟楼,沿街商铺恢复了民国初建筑,呈现出民国初钟楼街上耸立的古罗马,西洋式楼房,如今步入钟楼街,西方建筑,欧式风格,仿佛穿越回民国初时代。
钟楼街古街区恢复,定位于民国初时代,高大威武的钟楼复建,老香村,老鼠窟,华泰厚,亨得利,大中寺,开化寺的复建,使太原的文脉商脉延续。
从桥头街下来,沿街走过六味斋,穿过钟楼街,再往北走过食品街,连接上鼓楼街,太原的古都风貌,历史文脉,一一展现。这里一步一景,一景一个故事。历史和现实完美融合,商业和文化融为一体。熙熙人流,不夜古城,梦幻钟楼街,与北京的大栅栏好有一比。
走过钟楼街,我们再步入南华门。
南华门是我最熟悉的地方,这里有赵树理旧居,阎锡山公馆,当然最远的源头还因为她是晋王府的一个宫门。晋王府有四门,南华.门,东华门,西华门,后宰门,南华门的明代遗迹保留最多。
南华门的阎氏公馆位于南华门东四条胡同,曾被山西作协占用。走进胡同有阎锡山大太太徐竹青的大四合院,胡同中部有阎锡山五妹子公馆,往东有一个小花园,两座三层小楼掩映在树木和藤萝中。屋内的木质红漆地板虽经百年依然坚固。我的老师好友焦祖尧曾任山西作协主席,冯池曾任山西文学主编,我常到他们办公室或家里作客。我记得当年焦祖尧调到作协家就住在阎氏大太太的四合院里,后这些四合院被拆盖起了一座六层家属楼。
现在省作协已搬走,阎氏旧居馆为文物单位保护起来。
与阎氏公馆对面的是赵树理旧居,现已修葺一新,供人们参观游览。沿着赵树理旧居一直往北,直到山大二院前,是明清和民国初的建筑风貌的商铺。
太原的古街区恢复力度大,但对太原的整体布局伤害不大,原住民没有赶走,她的最大特点是人间烟火气旺盛,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外地游客到这里吃住游一条龙,没有感到不方便。
太原的旧街区为什么搞得好,经验值得借鉴。
城市经营,旧街区恢复,不是为了复古,是为了城市更漂亮,居民生活更惬意,购物更方便,更能吸引外地游客,而不是一味显示高大尚,为了复古而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