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朋友圈发出去玩的照片,都会有朋友留言或者私信我,问题无非是三类:
- where,这是哪儿呀?麻烦给个定位。
- When,下一次活动什么时候呀?麻烦提醒我。
- Why,为什么不自驾去呀?多方便。
当然,还有一类问题,那就是:我们家孩子比较大了,要带他出去玩都不愿意了,你是怎么让孩子愿意出去的?
前两个问题都很好回答,最后这一个的答案,就是因为我选择了团体出行,而不是自驾。那为什么不自驾呢,我仔细的想了想,大概有以下理由:
01
孩子小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基本上是自驾出游的。原因很简单,方便,各方面的便利:
时间上的便利。想什么时候出发就什么时候出发,出发前可以让孩子睡足了,出发后,孩子一闹或者大人一累,立马就打道回府。
行程上的便利。带着孩子出门,路上孩子看到好玩的地方,可能想停下来玩一玩,或者干脆改变目的地;有时候堵车厉害需要更换行程或者半路打道回府,都是可以的。
物资上的便利。自驾出门,妈妈们恨不能搬一次家。但凡孩子有一点点可能用上的,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要带上,千万不能漏掉一点,因为往往漏网之鱼就恰好是孩子“十年难遇一次”需要用上的。
如果有两个年龄相差比较大的孩子,那自驾就还多了一项便利:当大的孩子还兴致勃勃到处探索,小的孩子哭着要吃奶睡觉的时候,可以兵分两路,妈妈带着弟弟妹妹先去车上睡一觉。
当然,此外,一家人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聊聊天、玩玩游戏,也是难得的时光。
02
在NN大约7岁半的时候,我带她参加了第一次跟团的户外徒步,天亮就起床,洗漱、收拾、坐地铁,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集合点坐大巴。
这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我带了许多孩子可能用的东西,最后发现几乎又原样背回来。我也准备了许多孩子如果闹情绪、如果有特殊需求的预案,最后一个也没用上。
而且,NN除了在去的地铁上、午餐时、回的地铁上和我在一起,其它时间,几乎不见人影,她全程和其它大人、小朋友一起聊天、说笑。
因此,回到家里时,虽然从体力上,这次非常累。但是从精神上,我们俩都非常饱满。
第二天醒来,NN急着让我继续报名这样的活动。要知道,这个时候的NN,已经极具个人意志,周末如果带她出去玩,得满足好多条件才愿意呢(去哪儿,和谁一起去)。
我开始思考,一家人自驾,与和大家一起坐大巴出去,这两种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03
最大的不一样是,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小伙伴在一起。
如果自驾出去玩,只有在目的地的时间,孩子们才是在一起的。但是一起坐大巴出去、再一起坐大巴回来,孩子们就多出了去程和回程的时间在一起,她们聊天、玩游戏、分享食物、一起欣赏路边的风景。对于孩子来说,这简直不要太棒啦!
当然,没那么方便。但是,这不正式孩子成长需要去经历的吗?因为要坐地铁转大巴,当然不可能带太多的东西,非必要就不带,孩子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也就只能接受啦。
在物资不那么便利的情况下,如何把自己安住在当下,如何耐受饥饿、有些冷或者有些热、口渴、无聊、和同伴的比较等带来的身体或者心理上的难受,正是这一代出生在物资极大丰盛社会环境下的孩子缺乏的经历。
想停车的时候不能停,不想停车的时候可能又必须停,累了没办法及时回家,必须等到所有人,想说话想大笑要考虑到周围人是不是正在休息,想休息可能被邻座不小心吵醒……
这些,也正好把这一代从出生就被过多大人关注和环绕的孩子从自我中心中拉出来,学会去适应和配合集体的安排,学会主动去关注和照顾他人的需求。
04
当然,还有更家重要的,一个团队一起出去,里面有熟悉的人,也有第一次见面的人,有大人有孩子,有会照顾你的,也有需要你照顾的,有体能和速度让你一路追赶的领头羊,也有体能和速度都需要你耐心等待的小尾巴。
从身高外貌、年龄、性格、人生经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这都是一个“混龄”的生态。而且是一个自动默认“互帮互助”、“互相包容”、“互相鼓励”的生态。
因为所有人在规定时间到达才启程,所有人在终点集合才回程。去的时候兼顾“时间和尽可能不少一个”,回程的时候是“一个都不能少”。
一家人出去,往往去的时候兴致勃勃,一整天,就是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孩子待在一起回的时候,孩子虽然又累又困但可能还没玩够,大人可能又饿又累疲惫不堪,然后孩子闹着要继续玩,大人开始抱怨孩子“没有节制”、“没有时间观念”、“说不听”等。
而一群人出去,有时候是你和你的孩子走在一起;有时候是你和别人的孩子走在一起,你的孩子和别的大人走在一起;大多数时候,可能是孩子们在一起,一骑绝尘远远地在前面,你和聊得来的大人“遥望着”、“仰慕着”去追赶孩子们。
到终点的时候,你甚至可能想念自己那个几乎“一天没见”的孩子了。然后会有大人时不时跟你表达对你家孩子的肯定和欣赏,比如:“你家孩子好厉害!”、“你家孩子跑得可快啦!”、“你家孩子很会想办法”、“你家孩子很爱分享哦”等之类。
你一开始怀疑,“这说的是我家那个熊孩子吗?”最后却往往发现,这就是货真价实你家的娃!
05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一群人一起带娃户外,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和毅力,结交很多小伙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还可以实现易子而教,真正的“行万里路、阅人无数”。
此外,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在行走中,让你重新认识自己、发现孩子,不断不断地爱上那个长大中的孩子。
痒痒树先生第一次跟我们这样出去,是在我带NN徒步十来次后,YY也特别想一起去,最后只好全家一起出动。
那是两天的桂林行,本来的安排是周六去海洋乡徒步看银杏,周日沿漓江徒步。没想到,两天都是雨天。
不仅金黄色的银杏林美景没有看到,反而走了满身的泥泞。深秋的天气,一下雨必然伴随幅度较大的降温,晚上住在条件简陋的民宿里,各种不方便。而第二天出发时,更是大雨倾盆,雨衣不不起什么作用。
没想到,平时娇滴滴的姐妹俩,全程走下来,竟然不哭不闹,兴致勃勃,高度配合。
痒痒树先生几乎是走一段又会凑过来跟我说,没想到这两孩子挺不错的,能吃苦、有毅力、懂合作。
领队准备了银杏叶的书签送给小朋友们,NN和YY都想要多一些。害羞的姐妹俩,自己找到领队,说明理由,请求多给自己一些,然后很礼貌地表达感谢。
NN害羞又慢热,日常遇到大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是痒痒树先生一直焦虑的点。因为在这一点上,NN和爸爸几乎完全相反。这次桂林行,全程NN都没有在我和痒痒树身边,她会主动跟别的大人聊天、跟小朋友玩游戏、帮助照顾小一点的孩子。
爸爸第一次发现了孩子们另外一面,一下子解除了他日常的焦虑。同时,我们也发现大人不如孩子的一面,出行遇上雨天,即使能做到不抱怨,不少成人心里还是会有一些不愉快。
但是孩子们完全没有,对于他们来说,晴天有晴天的玩法,雨天有雨天的乐趣。
当然,群体活动还有许多其它好处。但是一种活动能有这么多收益,达成这么多“教育目标”,那一定值得我们一去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