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首《蜀道难》道出了川蜀地带的艰难险阻。我国西北地区历来山高地险,尤其是川陕地带以秦岭和大巴山相隔,地段崎岖,数千年只能依靠马匹和栈道通行,其真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川陕公路于1936年6月修通,是连接陕西、四川以及宁夏甘肃等地区的重要通道,从成都直通关中平原,到达古西安。其路线跨越了崇山峻岭,沿途剑门关、大散关、七盘关成为一道雄壮的风景线,曾经关山难越的名关险塞都成为如履平地的公路。
其修建难度之大,耗费工程量之难,在中国交通建设历史上属实少有,而川陕公路开通后不仅联通了陕北地区的运输和交通,促进了西北各省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忧外患:川陕公路的开通
“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的公路建造历史并不长,但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交通建设以修建跨省公路为主,从世界海拔最高的新藏公路到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跨越千山万水,联通全国,其中跨越了秦岭的川陕公路无疑最为传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一方面在1928年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得北洋政府覆灭,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此时的国民政府势力正处于最为强大的时期,因此政府希望通过建设国内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
张学良
另一方面国内国共矛盾日趋激烈,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逐渐壮大起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此时的国民政府开始不遗余力地开始全面打击中共。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以游击战为主,实行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战略,军事和物资力量转移灵活。
解放军们借助对地形熟悉的优势和对交通要道尤其是铁路的占领,和国民党的对峙中屡屡占据上风,因此国民政府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想要通过修筑跨省公路来对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性打击。
跨省公路将大大缩短军队和物资的转移时间,而且公路本身具有的便利性和开阔性使得被埋伏的风险大大减少。
而在国际上,日本更是显现出赤裸裸的狼子野心。日本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成重伤后身亡导致东北军和日本矛盾愈演愈烈,而占领东北正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第一步。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强占了东北,对华北华东地区虎视眈眈,而一旦华东华北地区被占领,中国将陷入完全沦陷的危机之中,因此陕北地区面临巨大的威胁和压迫。为了抵御日本未来可能出现的侵略行为,国民政府不得不做好开战的最坏打算。
基于以上种种的战略考虑,川蜀地带作为最重要的后方战略基地,修建连接各省份的运输公路就迫在眉睫了,其中川陕公路就是作为进入四川的交通要道更是处于关键的战略枢纽地位。
1934年10月,国民政府下令打通由成都平原通往西安的公路,途径大巴山,跨越秦岭,直达陕西汉中,与正在赶工的西汉公路衔接,川陕公路宣布正式开工。
蜀道难:天堑变通途的工程奇迹
秦岭曾被誉为“天下之大阻”,“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诗句更是形容出秦岭的险峻和修筑之难。川陕公路起始于四川绵阳县,途径剑阁、昭化、广元,越过交界线七盘关,经过陕西省的汉中市到西安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