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华大学一百年来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同学们学业有成、即将毕业开启新的航程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大家离开清华到祖国的基层,要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习主席说:“大家即将毕业走上人生新的起点,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是一件大事。今后的工作中大家会遇到各种困难,不要只想着一路上鲜花铺路。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愈挫愈奋、不断努力、自强不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成长成才。衷心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书写充实、美好、灿烂的人生!”
习主席跟同学们畅谈理想信念,分享生活智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还为我们讲述了通往目的地的途径与方法。对于未来的道路,毕业生充满期待,每个人都被学长充满家国情怀的讲话所鼓舞,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采访组:请问您博士毕业后为什么会选择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
谷振丰:我在清华从本科到博士读的都是与航天航空相关的专业,投身于航天事业是我进入大学后锁定的努力方向,是我梦想的起点。2003年10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五号,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功飞天,举国沸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我。不久,杨利伟等同志在清华大学为师生举办了专场报告会,他们为航天事业献身和拼搏的精神,对我的触动特别大。当时,我就有种强烈的渴望,那就是要投身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去。虽然我不一定能够成为航天员进入太空,但是我可以亲身参与把航天员送入太空。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促使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到载人航天发射场工作,到条件艰苦的戈壁滩做一棵“胡杨树”。当初真是一腔热血,完全是为了理想不顾一切。与习主席的这次近距离交流,进一步坚定了我投身航天事业、扎根一线的信念。
采访组:请谈谈您在航天发射一线工作的体会。
谷振丰: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就坚决要求到航天发射的一线工作,从最基础的操作手干起。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被称为“东风航天城”,是载人航天工程的主战场。这里远离大城市,地处荒凉的戈壁滩,临近炽热的沙漠,气候非常干燥。很快,我就发现有许多难关等待我去攻克,有些是专业技术层面的,有些是生活适应层面的,有些是心理情绪层面的。怎么能够适应下来?怎么能够扎下根来?怎么能够干出成绩来……一连串的问号时常在我的脑子里打转。
每当困惑迷茫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习主席在我毕业前夕的嘱咐,想起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经历。习主席在不满16岁时就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其间种地、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而且一干就是七年,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1979年,习主席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国务院、军委办公厅工作。后来,他主动要求去地方锻炼、去基层工作,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黄土地,回到老百姓身边。记得《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后,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之后还经常翻看。书中的情节深深地吸引、打动、鼓舞了我。后来,我又陆续阅读了《摆脱贫困》《习近平在正定》等书,不断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可以说,习主席的嘱咐和人生经历帮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让我勇敢地面对挫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航天发射一线,我这个博士将自己“归零”,从“小学生”做起,努力向实践学习、向师傅学习、向书本学习,充分发挥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解决发射场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很快就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从毕业到现在,我在航天发射一线工作已近八年,赶上了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好时期,经历了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墨子号”和“悟空号”等多次重大发射任务,有幸见证了祖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伴随着高密度的航天发射任务,我逐渐从一名操作手成长为系统指挥、“0号”指挥、型号负责人,承担起航天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和安全管理等工作,并荣立了二等功,与同事们在戈壁滩上书写火热的青春。
习主席说,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耳畔就会回响起习主席铿锵有力的话语——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要为实现探月工程总目标乘胜前进,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采访组:过勇老师,听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人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到基层工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过勇: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中要求学校“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是清华大学承载的历史使命。学校认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他们作出选择时所遵循的原则,检验着大学教育的成果和水平;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和发展,检验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学校将服务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科学发展作为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本原则,鼓励和支持毕业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学校于2002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和开展就业引导工作,2005年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就业工作,向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输送优秀毕业生的意见》。学校坚持把就业引导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在为同学们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服务、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与领域就业,使毕业生在行业、地域上的分布日趋合理,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坚持对作出有方向性意义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一是做好“扶上马”。学校于2006年起设立“启航奖”,累计投入一千余万元对到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奖励,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宣传。学校还对有志于到条件特别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学专门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对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同学开展集中岗前培训。二是坚持“送一程”。学校每年都要隆重举行“赴西部、基层、重点单位工作及创业毕业生出征仪式”。对于去西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校领导还坚持亲自把他们送到工作岗位上。对于已经进入基层工作的校友,学校会不定期前去看望,并联络各院系和职能部门为他们提供科技、智力等方面的支持。2019年暑期,校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和多位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访了十余个省份,看望在基层公共部门、重点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校友并送新一批毕业生上岗。三是努力“关心一生”。学校对作出有方向性意义就业选择的毕业生,在培训、深造、生活支持等方面制订了专项计划。目前,已有20余人返校攻读在职公共管理硕士,40余名存在特别经济困难、重大疾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情况的校友收到补助,400余人次返校参加世界和平论坛、基层发展论坛等学习活动,500余人获得了学校发放的励业金。“扶上马、送一程、关心一生”的行动,帮助选择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沉下心、沉下身”,“留得下、干得好”。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的比例由2002年的27%提高到近年来的80%左右,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比例连续七年超过50%,过去十年有近两千人选择到基层公共部门干事创业。当年现场向习主席作过汇报的机械系2012届毕业生李金玺,毕业后进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工作,承担了全球首款八轴千吨级起重机底盘的总体设计任务。化工系2015届毕业生高帅,在校期间曾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是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协会骨干会员。毕业后,他主动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工作,参与发展农牧民党员100余名,帮助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了脱贫。法学院2017届毕业生顾蛟龙,在校期间酷爱足球,因被一个讲述南疆孩子足球梦的视频深深打动,而与南疆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先后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喀什地区的县乡基层工作,参与完成了脱贫攻坚和异地扶贫搬迁等重大任务。
2012年,习主席来到清华大学调研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既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鼓舞,也是对每一位清华学子的激励。习主席对青年学子的寄语,是他丰富人生经验的总结,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后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为清华学子和当代青年树立扎根基层、报效祖国的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精神指引和支持。相信未来一代代清华人都会牢记习主席的嘱托,拿好手中的“接力棒”,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若转载此文,请不要删改标题、正文、加插图片,谢谢合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