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数已达60.06亿人次。
“疫情会把人们的出游需求压抑一阵子,但让大家几年都不出门旅游不太现实。”邓宁说。
去年“十一”黄金周以及今年“五一”小长假等期间的旅游数据都能佐证邓宁的判断。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国内旅游出游达2.3亿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103.2%。
疫情防控形势平稳,旅游需求便会释放。“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消费者对局部疫情的反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整体的消费信心和需求都在。”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程超功说。
需求还在,但是需求变了。
从出游决策过程来看,疫情的不确定性缩短了消费者规划出游的时间窗口,“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兰翔分析,如今游客的旅行制定周期更灵活,部分游客的订票时间甚至推迟至出发前几天。
发生改变的还有出游距离。疫情发生以来,本地游、周边游需求增加,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新兴业务发展很快。对于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授邹光勇判断,“受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旅游距离和时长受到约束,短距离、周边深度游和品质游是趋势”。
疫情还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方式。与传统大的跟团游相比,“小而精”的团队游,包括私家团、定制游等逐渐受到欢迎。6人游旅行网CEO贾建强表示,消费者意识的转变以及疫情的影响,加速了私密化、个性化旅行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旅游品质的要求更高,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而是向度假式、体验式旅游转变。
邹鹏感觉疫情发生后,自驾游市场更广阔了,这也是他决定坚持下去的另一个因素。“今年‘五一’假期,我们公司的30多台车被预订一空。”“和团队游相比,自驾游、房车游具有小聚集、大空间的优势,一般都是家人、朋友在一起,在车上实现自我服务。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这种出游方式。”中国旅游车船协会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分会秘书长刘汉奇说。
外部帮扶与主动求变
疫情的出现,对旅游业的打击可谓突如其来,并且反反复复。用邓宁的话说,“没有先例可以作为应对的参考”。
好在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助力旅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的政策,涉及金融支持、减税降费、稳岗就业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帮助旅游业稳住阵脚,增添了战胜困难的信心。今年以来,利好政策仍在延续。
姚新垣说,疫情造成华清宫景区闭园以及《长恨歌》停演,企业承受着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经营压力,“我们每年在灯光、舞美、设备等方面的维保和提升就需要投入1000万元左右,景区在文物保护、防火防汛等方面还有很多固定支出”。2020年,政府给予华清宫景区近1000万元稳岗补贴。“这些资金非常及时,缓解了景区的经营困难,让企业员工安下心来。”姚新垣说。
徐晓磊表示,去年以来,中青旅通过自身努力节约综合运营成本,在政府的支持下,社保、房租、税费等方面争取到千万元级的政策帮扶资金,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除了真金白银的帮扶,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不断送出优惠“大礼包”,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旅游消费。国庆节前,又有一波旅游消费券提前发放到游客手中。
政策帮扶犹如雪中送炭,但要真正走出泥泞,还要靠自身及时主动求变。“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我国旅游产业每一次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市场主体抓住需求变化而做出改变。”吴若山说。
“打开思路,毫不犹豫去转型。”徐晓磊说,一直以来,中青旅以出入境游见长,出入境游在公司旅行社业态中占比高达85%,疫情暴发至今,出入境游业务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加速调整业务布局、寻找新的发力点成为头等大事。中青旅旅行社业务将运营方向转为国内游,尝试用出入境游产品的研发思路开发国内市场。“西南、西北等目的地在地域风貌、饮食住宿甚至飞行时长等方面与境外目的地有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西北地区,作为出境旅游替代地的首选目的地去打造很有潜力。”
万云飞是浙江绍兴新昌安岚酒店的市场销售总监,在他看来,去年疫情暴发后酒店第一时间实施的自救意义重大。“从去年3月开始,我们和在线旅游平台合作,进行直播带货和预售,给消费者一个较长的出行时间选择,在房券核销前可以随时退改,避免疫情的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万云飞说,这一招见了实效,去年,公司旗下两家度假酒店的预售额达到3500万元,到年底的核销率在40%至50%。
位于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是国内首家五星级酒店,疫情之下,老牌酒店也把改变变成常态。宾馆相关负责人林镇海介绍,他们对酒店产品进行整体彻底的调整,打破原有套餐,重新制定34个组合套装,并调整其中的产品差异化元素,除此以外,还更加高频次、精细化地制定营销方案,“疫情以前的营销方案都是几个月做一次,如今是每周、每日都有不同预案”。
来自杭州的孟祥雁是一位新生代文旅演艺创作人,由他主导创制的实景演出《今夕共西溪》因疫情接连遭遇首演延期、上座率减半等诸多难题。今年8月,团队寻求与网络主播薇娅合作,通过直播带动门票预售,有效减轻了运营压力。
危机压力与转型动力
疫情给旅游业发展带来麻烦,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危机,但也有一部分企业迅速稳住了阵脚,并在新的经营策略和业务模式上取得不错的成绩。在程超功看来,某种程度上,疫情成为检验企业健康度乃至整个产业发展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疫情放大了行业发展的脆弱之处,也正因如此,旅游业更深层次的变化得以加速推进。
“只有跳出行业本身,发挥旅游作为黏合剂、连接器的综合优势,与其他领域深度连接、创造价值,才有可能对冲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徐晓磊说。近年来,中青旅提出“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康养”的战略布局,瞄准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富有活力的中青年群体以及有钱有闲的老龄群体。经此一“疫”,中青旅调整战略、跨界融合的步伐迅速加快,这成为他们盘活眼下棋局的关键一步。
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扩大品牌影响力,是华清宫景区一直以来探索转型的主要方向。2019年,依托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研发等业态,公司的非门票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45%。此外,公司制定各类旅游演艺管理、服务标准251项。疫情的到来,让公司的经营触角加速伸向远方。姚新垣介绍,利用华清宫的品牌影响力,公司与洛阳大河荟、绍兴柯岩等10余家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合作,使华清文创、演艺、旅游等管理体系不断输出,力求扩大经营空间,多点开花,避免局地因为疫情中断业务而让公司经营陷入困局。
在邓宁看来,疫情增加了旅游业的科技含量。技术的发展首先提升了旅游业管理精细化程度。最显而易见的是,“无预约、不旅游”成为常态,依靠大数据等手段,景区能实现精准的人流管控,管理部门也可依此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数字化技术应用也促使旅游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对旅游企业而言,建立抵御风险的可持续运营能力至关重要。”黄宇舟说,一方面,旅游企业通过提高数字化能力更高效地获取用户、运营用户、转化用户,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方式组织运营阵地、沉淀品牌资产,不断创新产品、保障服务体验,这是与不确定性共存的最好选择。
新技术还在推动新的旅游产品诞生。去年,陕西旅游集团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建设了业内首个“数字文旅实验室”,打造声音博物馆、穿越大峡谷等一批数字体验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不期而至的疫情改变了旅游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时按下的暂停键打乱了旅游业原本快速行进的脚步,此为危机;与其无可奈何,不如积极求变,疫情逼迫旅游业加快探索转型升级,在产品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迭代上按下快进键,一些根本性的变革或许就此发生,此为新机。在危机中寻觅新机,旅游业的未来会走得更稳。
来源: 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