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岩土监测。
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已初步搭建。在平遥县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大厅可以看到,目前工作人员已在4个遗产要素点安装了前端监测设备,涉及城墙、市楼、文庙、协同庆票号旧址,重点监测裂缝和倾斜状况。
这是1月25日拍摄的初步搭建的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摄
“现在国家很重视遗产监测,平遥古城保护确实需要科技手段护航。”平遥一城两寺研究院遗产监测中心副主任王瑞说,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国家文物局投资1900多万元,分两期进行,未来将实现古城内近30个遗产点的监测。
26岁的王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平遥。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出身的她,希望能用自己所学守护好家乡这一伟大的遗产。
留住古城记忆
游历古城,其中遍布着特色小吃,黄酒、平遥碗托、平遥牛肉、油茶……最有名的还要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牛肉,红润鲜亮、瘦而不柴、鲜嫩可口。对平遥人来说,思乡时要在异乡找一块平遥牛肉吃,春节团圆之际也要用它点缀餐桌。游客们更喜欢买来馈赠亲友。
提着灯笼架的古城人。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翔霄摄
“疫情影响下,平遥古城的游客大大减少,但平遥牛肉的销售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平遥牛肉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天明说,2021年,山西冠云牛肉集团生产了2万余吨平遥牛肉,销往全国各地。
平遥牛肉的制作十分讲究,技艺的传承由老手艺人传帮带。经过数年学习,王天明的徒弟们如今已能做出原汁原味的平遥牛肉。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平遥牛肉是平遥人追求精致生活的体现,背后也承载了晋商文化元素。王天明记得,敬业精神和诚信传统被老师傅反复强调:“学手艺不能急,要磨性子、打基础,做食品更要扎实、讲诚信。”
近年来,制作平遥牛肉的工艺师对切块刀法、急火温火、老汤封顶等技艺进行了继承与创新,让老手艺嫁接现代化生产流程。
创新是让非遗留传下来的重要方式之一。走在古城,要不了几步就能见到一种很有特色的首饰盒,深色为底,上面画着花鸟鱼虫、故事人物、传统图案等内容,光泽温润,器型精致。这种盒子就是平遥推光漆器。
84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薛生金正在创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翔霄摄
84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薛生金介绍,平遥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已具雏形,到今天已有数千年历史。明清两代,随着晋商实力的增强,平遥推光漆器远销海外。
2006年,它的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匠人们不断创新,器物上的图案变得更加丰富,充满时代气息,还拓宽了它的使用场景,做成推光漆器茶具、玩具、文具、首饰等产品,小巧精致,价格亲民,方便携带。如今,平遥推光漆器作坊和销售点达100余个,并逐步形成多个大型企业。
山西省平遥县薛氏漆艺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正在给漆器填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翔霄摄
目前,平遥已公布各级非遗名录110项。其中,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制作工艺、平遥纱阁戏人、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平遥弦子书、乾德堂小儿止泻散等19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31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
平遥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霍文忠认为,有生命力的非遗一般是当代人还能吃、能用的,像平遥牛肉就令无数游客大快朵颐,而一些与当代生活脱节的非遗明显缺乏活力。
虎年春节临近,邓晓华的年画并没有迎来销售旺期,只有部分朋友到他的工作室购买少量年画。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主打年画《祭星神像图》色彩艳丽明快,造型朴拙生动,竟让人觉得“萌萌哒”。
在平遥,过去百姓有正月初八“祭星”的习俗,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平遥木版年画是这一习俗中的重要道具。现在,只有部分年长者还保留着这一习俗。
“祭星习俗离年轻人越来越远,疫情前,每年能销售近一千张年画,购买者多用来装饰墙面。”市级非遗平遥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邓晓华说,受疫情影响,他位于古城内的年画店铺目前处于关闭状态。
还有个别非遗逐渐退出生活舞台,在博物馆以资料的方式存在。国家级非遗“平遥纱阁戏人”就是其中之一。它以传统戏剧为题材,在木阁内摆放用稻秸泥和洒金宣纸扎制而成的戏剧人物。一阁一戏,一戏一场,犹如一个小舞台。目前,“平遥纱阁戏人”的传承人一共有3人,都已五六十岁。
非遗传承人认为,丰富的非遗项目共同展示着古城世代绵延又独具魅力的生活图景。他们期盼政府部门能在古城核心区域设立非遗工坊,把平遥古城的非遗项目组织在一起,让更多人走近、了解、传承平遥非遗文化。
雪后古城一角。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翔霄摄
焕新古城生活
近两年进入古城,总能看到大街小巷施工的场景。农历新年临近,古城西大街上仍有工人在赶工。
这就是投资13.9亿元的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覆盖121条街道、长达30.22公里,涉及电力、通信、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综合管线提升改造及道路改造恢复工程。目前,古城两个片区已改造完毕,预计再有一年多时间将完成全部4个片区的改造。
“基本上把古城大街小巷全覆盖了。这是平遥古城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管线铺设,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山西建投古城改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张磊说,项目实施完毕后,古城原有电力负荷过大问题将得到解决,居民的取暖可实现煤改电;消防和自来水不再共用管道,既能解决水管年长渗漏的隐患,还能满足消防用水;雨水和污水将实现分离,改善生态环境。
“道路开挖前,都要架设临时管线,通水、通电等,保障古城居民的正常生活。”张磊说,因古城街道相对狭窄,改造还要途经一些文物保护单位,为将震动等对文物的损害减至最小,施工中大量采用了人工和小型机械作业。
目前,部分居民已经能感受到改造带来的便利。
常带朋友去平遥古城旅游的太原市民陈醒回忆说,前几年节假日,她带朋友去旅游,常常冷不丁地断电,古城的一片区域瞬间陷入黑暗,只能休息睡觉,旅游体验效果不佳。近几年,她再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古城皮房街一处老宅门口,孙宪忠老人刚从南广场跳舞归来。他家的宅子是父亲当年买下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除南房坍塌外,其余房屋均保留着老样子,还在住人。
“取暖、排水、用厕等一些细微之处,政府都注意到了。”孙宪忠带记者走进东房,只见屋内已经用上了“煤改电”,没烟、没灰、省心、省事,老人觉得挺好。老人家门口不远处,就是两处新建的可移动式冲水公厕。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后,古城居民的生活习惯随之改变,人居环境也跟着变好。
51岁的任金莲是土生土长的古城人,她在西大街开着一家茶叶店。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人们习惯把废弃的生活用水泼在马路上,到了冬天路面就会结冰。近年,随着政府改造升级街巷的下水系统,人们早已改掉把废水倒在大马路上的旧习,古城变得比过去更加整洁、现代化。
平遥古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近25年来,迎薰门两侧不协调建筑被拆迁,建成迎薰公园;古城门外有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古城内有了不少水冲式厕所;大门外的垃圾场不见了踪影;古城上空不再被雾霾笼罩。
这是1月25日拍摄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升昌旧址。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涛摄
延续古城朝气
质朴老街,悠悠百年。
平遥古城西大街在清末曾汇聚着多家票号,素有“古代中国华尔街”之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日昇昌票号,有“中国现代银行鼻祖”的美誉。
平遥县票号博物馆馆长刘升斌告诉记者,在日昇昌票号创立后的一个世纪里,平遥县诞生了22家票号,占到当时中国票号总数的近一半。
繁荣的背后,有开拓创新的晋商精神,以及平遥人胸怀天下的开放思维作为支撑。
日昇昌票号创始人雷履泰首先采用纸质汇票来实现“本地存入、异地取现”,很好地解决了商人长途携带大量现金引发的风险。
如今,古城西大街上,古老的店铺、票号、钱庄等保存完好,不少旧址已成为人们的参观场所。时光流转,晋商精神和开放思维一直根植在古城人的血液里,助力这座古城充满朝气。
客栈老板娘王晓俊是地道的平遥人。2002年,她改造自家老宅,在城隍庙街开起了客栈,直到今天。善于经商的王晓俊很早就开始拓展业务。她的客栈可以带游客游玩周边景点,也可以办民俗活动和小型聚会。
在古城,如果你想接触传统技艺,平遥县文旅局推出了“平遥手艺”一日游,将漆器、木雕、灯艺、剪纸、铸铁、面塑、木版年画、泥人等非遗项目的传习所贯穿游玩。如果你想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交,平遥JIA电影客栈可为入住顾客提供非遗体验、文化沙龙、大师面对面等活动的服务。
平遥县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陈红瑾认为,平遥古城之所以让游客越来越“住得下、住得好”,重要原因是积极拥抱了丰富的业态,可以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满足他们多样的旅游需求。
外国小朋友们参观日升昌。(资料图片)
记者在古城内看到,各种业态交叉出现,其中不乏手工艺体验店、陈醋文化馆、黄酒品尝店等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业态,也有不少文创店、书店、饭店、酒吧、咖啡馆、宠物体验店,让游客在古城内也能享受现代生活方式。
王晓俊明显地感受到,近些年,古城日益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保护文化气息,深度游平遥的游客越来越多,回头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来平遥的目的不只是看景点,还有体验文化、体验生活方式。
在王晓俊的老顾客里,有些人每年都会到平遥住上三五天。早上喝油茶,上午拿着相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古城,下午和老居民聊聊天、去工艺品店了解非遗技艺,晚上在古城的酒吧里享受休闲时光。这一路线几乎成了这类古城游客的标配。
北京游客赵先生已经来过平遥古城近20次,他说,古城文化浓厚,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古城生意人头脑开放,经商方式灵活,每每来此都觉得宾至如归。
“古城游客中,40岁以下的游客占比超过了六成。”平遥县文旅局提供的这组数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年轻身影的增多,给古城带来了青春范儿。
“80后”肖旭是土生土长的平遥人,在外从事文创产业后,他选择回到平遥,做汉服旅拍项目,为游客设计汉服造型,并给他们在古城的建筑下拍照。他向记者讲述,这个项目吸引了不少省外顾客专程前来拍摄。
“人们往往认为年轻人不喜欢古老的东西,其实不然,年轻人更爱国风。”肖旭说,他的顾客中“00”后超过了一半。频繁与年轻人接触,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对汉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平遥古城使他们能够“体验”明朝时的生活场景。一位网友在他店铺的社交平台下评论道:“谁能抗拒‘穿越’的魅力?穿着汉服、行走在明清街,我觉得自己进入了那个时代。”
在这座千年古城中,年轻的身影随处可见。近年来,平遥古城推进古城“青春修炼计划”,制作平遥古城动画片,定制平遥艺术博物馆、科技秀等,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
白美仙和孩子们。(资料图片)
展现国际胸怀
“你那里下雪了吗?”
每到冬季,白美仙就会通过微信问候平遥的朋友。她说,雪后的古城很美。
白美仙是来自法国的“平遥人”。在中国的30多年里,她来过平遥十余次。爱好摄影的她拍摄平遥人,并精心挑选出100多张人物照片,连续两年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15年,她带着在平遥拍摄的作品又到法国普罗万参展。
2005年,山西平遥与法国普罗万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世界文化遗产里首对友好城市。白美仙用手中镜头,记录下平遥和普罗万两座古城的风貌,让两地居民增进了解,搭起友谊的桥梁。
“高铁没有开通前,常坐一夜火车第二天早晨到达平遥,天还没亮,看着灰色墙壁和黑色屋顶,就像站在清朝的堡垒前!”白美仙喜欢古城的生活,她常早起骑上自行车到南门早市买饼子吃,然后到南门外打太极,下午再到沙巷街吃豆腐脑。
随着平遥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平遥中国年等的举办,越来越多外国游客走进古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生前也曾前来参观平遥古城。他对古色古香的德居源客栈“一见钟情”。两天内,德斯坦和夫人体验中国土炕,坐传统木椅,吃最地道的山西美食,栲栳栳、拨烂子、搓鱼儿、碗托等。
“好多人邀请他吃饭,他都没走。他喜欢这样的小院,喜欢中国文化。”德居源客栈老板娘雷彩玲回忆。
2001年开张迎客时,德居源接待一个六人的外国旅游团是件了不得的事。如今,他们已接待过法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瑞典等十余个国家的游客。
“他们喜欢看小巷子里的古建筑,喜欢听大叔大婶聊天。我觉得最吸引外国游客的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雷彩玲说,外国游客独立、不服老、喜欢探索的特点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古城居民。
随着古城的不断发展,城内居民的开放程度、人文素养都在不断提升。
裕丰恒民俗客栈的老板娘王晓俊从农民成长为一名诗人。为了能跟外宾交流,女儿刚出生不久,她就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学习英语。
2004年8月的一天,一个外国“小老头”走进客栈。他个头不高,灰白头发,脸颊瘦削。当他坐下准备写东西时,发现眼镜不见了。王晓俊借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及时到邮局找回了眼镜。在随后的愉快聊天中,王晓俊得知他叫贝尔纳·弗里加拉,是一位绘画和雕塑艺术家,倾心平遥古城的建筑。
紧接着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贝尔纳都会如约而至。王晓俊像对待老朋友一样一起聊天、骑自行车逛古城、同吃家常饭、全家为他庆祝生日、跟他学法语、在他生病时抢救他的生命……在长期接触中,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王晓俊一家把他看作一个远方亲戚,贝尔纳则视平遥为他的第二故乡。
由于健康、疫情等原因,贝尔纳近年来没有再来平遥,但他和王晓俊之间的联系却没有断。在近期的一封邮件里,贝尔纳期盼2022年能再来平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