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铁路沿线物产丰富,人烟稠密,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铁路的开通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成中经济发展的序幕,通过贯穿四川盆地的成中铁路将重庆与成都、沿线十几个城市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四川土产直接销往全国,运费大幅下降。到1952年底,重庆市的工业生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当地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市长/市场销售额分别比1950年增长了50%以上。
在重庆九龙坡等地,成渝铁路还让水陆联运的大交通理念成为现实。铁路作业区与长江沿线的港口接轨,让水陆联运换装成为现实,一大批工矿企业的物资运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成渝铁路通车后,永川、荣昌等地的优质煤炭,沿着一条专用货运铁路支线,从广顺场站接入成渝铁路,向东至重庆,向西至内江、成都等地,为西南地区工业经济持续输送“动力”。
因为有了成渝铁路运来的煤炭,四川内江先后建成两座火电厂,并凭此逐渐成为川南工业重镇。同样由于成渝铁路,内江自古就有的蔗糖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并牢牢坐稳“甜城”的位置。
除了沿线城市,成渝铁路还带活了巴蜀两地的一些特色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只能通过人畜驮运外销的自贡井盐开始利用成渝铁路,从外运入井盐开采和冶炼的大型装备,自贡盐化工开始起步,再利用这条铁路大规模运出产品,自贡相关产业迅速扩大;在成渝铁路资阳站,承运的粮食以及粮食中间品,主要是作为酿酒原料销往泸州和宜宾等地。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增长了17.56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渝线于1987年12月实现了电气化。运输能力增加了1倍,相当于又修了一条成渝铁路。
1998年全线路运输能力达到2876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能力的14倍多。2004年成都至内江段完成应急扩能改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时间,成渝铁路为成都铁路局干线主要区段客运密度之首。
设计成传统圆拱形状的王二溪大桥。新华网 朱清 摄
成渝高速、成渝客运专线等相继开通,川渝两地距离越来越近。老成渝铁路仍是联系成都与重庆及其所辐射的川西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
在一个名为峰高铺的小站,透过飞速行驶在成渝高铁上的动车车窗,常常能看见一列在成渝铁路上慢慢前行的客运列车。新旧成渝铁路之间,见证的是巴蜀大地70年的沧桑巨变。
每天10点27分,5611次列车从四川内江站出发,缓缓向重庆方向行驶。
这趟列车是成渝铁路上仍然运行着的为数不多的绿皮火车。可开的车窗、温热的茶炉,是这趟坚守在成渝铁路上的慢车给旅客的最深印象。
至今,成渝铁路仍是联系成都与重庆及其所辐射的川西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随着经济的发展,成渝高速、成渝客运专线等相继开通,川渝两地在成渝铁路的拉动下越跑越快,距离越来越近。
2006年,四川遂宁至重庆的铁路建成通车,成都和重庆之间有了新的铁路通道。开行在成遂渝铁路上的成渝城际列车将两地旅行时间从10小时压缩到4小时内。
2015年,设计时速达300公里的成渝高铁实现通车。重庆至成都间的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至1.5个小时。对沿线的众多城市而言,成渝高铁的通车,意味着这些城市将进入成都和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
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将研究加快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举措。重庆与四川两地也在7月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到2020 年,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铁路百年沧桑巨变,让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感慨:近70年前,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为成渝两地乃至西南经济腾飞担当了历史使命;近70年后,当年成渝铁路所带动的巴蜀大地正转身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