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目前的题材时,我习惯做减法,写得尽可能紧凑简洁。但是写这种小说的时候,我自然会把故事写得绚丽多彩,慢慢地铺上几样东西,哪怕是短篇故事,也会像老花园里的花草、月亮门、假山一样,添加闲笔。至于创作的因缘,也许是我的古典情结。我一直被古典故事迷住。自己移动
手写的时候,故事是古典的,但心还是现代的,古典题材不过是个抒发的背景,既然是个远景,是个虚拟,那就不妨一直往前推,推到朝鲜半岛,推到李朝和高丽时期好了。3 你写朝鲜半岛为背景的小说是不是有自身家庭经历的原因?
这个问题有点儿复杂。我爸妈是上个世纪从朝鲜过来中国的。我爸爸是1938年来的,我妈妈是1940年来的,都是在他们2岁的时候,被他们的父母带来的。那个时期的东北,日本人、朝鲜人以及中国人混居在一起。战争是背井离乡最大的推动力。我爸妈从丹东到桓仁,再到集安、通化,一路移居,我只有出生地,没有故乡。我的故乡注定不是地理概念。所以,我写以朝鲜半岛为背景的古典题材小说,这些小说就是我的故乡。
4 你的写作灵感通常来自哪里?
经历和感受吧。某些事件、时刻、情感,埋伏在生命里,有时候甚至都不自知,但某个偶然的契机,阅读、讨论或者别的什么,突然唤醒了它,找到了它的意义,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出来。
5 作为70后作家,有没有压力和焦虑,比如来自年龄的,来自成名的,来自创作的?
作为70后作家,我算是最早开始写作的那拨儿。跟我们一起出来的好几个作家都已经不写了。“70后”这拨儿,一直很多元,很松散,从来不是风起云涌,一下子压住阵脚,70后,是阵雨,小阵雨,或者几个雨点儿。这样挺好的,写作是个人的事情啊,不是看演唱会。压力和焦虑一直有,我很怕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写不下去了,或者说,写不上去了,就此放手,这不丢人;怕的是,明明是皇帝的新装,却还挺胸凸肚,招摇过市,这就现眼了。年龄我不怕,阅历对于写作,是特别好特别重要的积累,至于名声,那是想多了。
6 你认为自己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在你的写作中好小说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写作风格,我几乎没考虑过。作家的写作是从“无”到“有”,无中生出“有”,既是所有,又要含空,光是纠结具体的细节,就很难。所以很难想到类似于“风格”这样的事情,评论家们通常说我比较“简约”“凛冽”,这些词都很好,如果我的风格果真如此,我很开心。作家写作久了,难免会有一种“腔调”,这个“腔调”和风格很容易被混淆,但我觉得不是一回事儿,“腔调”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某些时候沾沾自喜的油滑气,接近于“中年油腻”,这个是应该警惕的。
好小说的标准是精准、精准、精准。克制住卖弄,朴素、真诚地对待作品。好小说不着痕迹,但意境尽显,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作品的力量。
7 写小说带给你最大的收获?
写小说教会我阅读。是阅读让我走向写作的,而写作让我成为更好的读者。一个好读者通过书,可以了解世界和人心的复杂性,多元性,神秘性。懂得敬畏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度过此生。文学是我的救赎。
8 从事文学编辑工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我曾经在《春风》杂志社做了10年的编辑。《春风》是一本普通的文学刊物,投稿的大部分作者名不见经传,每期的头题小说都很让我们头疼,名家通常不愿意赐稿给我们。
这种客观,让我得以接触了很多业余作者,其中有一小部分,迅速地成长起来,“著名”起来,但大多数作者,作品不断地投过来,但永远是原地踏步。写作是需要天分的。或者说,如果对这个世界没有很好的认识,执着是毫无意义的。
当过编辑的作家,会下意识地让自己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进入被“编辑”的程序,尽可能地直接,不说废话。能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是才华和命运决定的,但写得干净,是职业道德。
9 写作中遇到的“坎”怎么渡过?你的文学野心是什么?
我很早就遇到了这个“坎”,或者说瓶颈。从1996年开始写作,好像2002年左右,就开始质疑自己了。作家分两种,一种是极其自信,觉得自己一旦开始写作,就变成了皇帝、上帝,还有一种,就是永远觉得自己不行。好像怎么都进入不了那个主殿堂,只能在庭院里徘徊。我就是后一种。这可能跟我从来没什么“文学野心”有关,起步时就没有足够的、强大的推动力。人家是百米,我是马拉松。还是业余组的马拉松,随时准备着离场。这种心态怎么可能赢?但我真的很享受这种没有野心的写作,没有野心,就多了很多闲心,可以看看花,喝喝茶。写作和钱,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缺,但也不必追求到自己能达到的极致。我是一个这么不上进的人,有时候,我也很烦我自己。呵。
10 你怎么看文学作品出版后续的商业营销,文学与市场,你会如何把握?
我自己是比较小众的作家。对于营销之类的事情我不能说完全没做过,但可以说,几乎没做过。但我是我,我觉得必要的推广是需要的。有些作家跟读者交流得更多,变得更亲密,这是好事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自己也是好事儿。很多事情都在变化,文学和市场的关系也是一样。
11 你平时有哪些喜欢的电影以及导演风格?
我喜欢文艺片。但不是小津安二郎那种。而是《杯酒人生》那种。电影里面没有明星,都是演员。他们甚至还不如生活中的人漂亮。故事简单,贴着地皮儿,不能更脚踏实地了,却忽然有灵魂飞起的感觉。影片中的故事可以帧帧还原到生活本身。当然,我也喜欢开脑洞的故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些电影,像《成长教育》这种,几乎是当成文学本看。我没什么特别喜欢的、哪一类风格的电影或者导演,好导演不一定部部都好,就算部部都好,没准儿还审美疲劳呢。有段时间我专门找由简·奥斯汀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看。那阵子我得了奥斯汀病,小说、电影、电视剧,翻来覆去地看,看不够。
12 你的家人会是你的第一读者吗?
不会。我很怕家人和朋友看我小说。当然也不会特别介意。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上,是两个人,有时候,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我从来没认真问过家里的谁谁谁,怎么看待我的作品?他们也没有人跟我认真谈过我的哪个作品。我几乎没写过自己家人的故事。但同时,我又一直很期待,以后写写家人的故事。
13 平时有哪些阅读偏好?有哪些喜欢的书及作者?
我阅读口味挺杂的,经典作品我读,但不会迷信,我喜欢的是不那么深刻的,有点儿家长里短味道的经典,比如简·奥斯汀的几部长篇;烟火气重的小说我也特别喜欢,《金瓶梅》里面一汤一饭,写多少遍都不马虎,认认真真地交待出来,这种严谨真的很好。
我还喜欢《哈利·波特》系列、《暮光之城》系列、阿加莎的侦探小说是我多年迷恋的。喜欢斯蒂芬·金的作品,非常牛。我还喜欢一些美食类的小说。呵。
只写短篇小说的大师当然也不能错过,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还有咱们的蒲松龄,《三言二拍》等等。如果是完全陌生的作家,挑小说时,我从短篇看起,如果短篇特别棒,那长篇也差不了,像理查德·耶茨、裘帕·拉希莉等等。
我好像回答得乱七八糟的,像我的阅读一样没有章法和秩序。
14 你的物质观是怎样的,平时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至少要衣食无忧吧。衣食无忧是个前提,如果这个标准都达不到,那我绝对会放弃写作,先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好。这是责任和义务。生活方式上,我越来越推崇少而精。朋友、衣服、饮料、美食、旅行,质量往上提,数量往下降。
15 你旅行通常喜欢去哪些地方,喜欢源于她的文化、内生性格抑或其他?
我很少刻意想去哪儿,随缘吧。我喜欢历史感强、美食多的地方。比如杭州、苏州、成都,这种地方自带气场,被时光磨出了包浆,是去过多少次仍然愿意随时再去的地方。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美食比美景重要,美景饱的是眼福,但眼福,总归是云烟;美食吃进肚子里,是这个地方跟游客最亲密的接触,更具像,更温暖,没有什么比色香味混杂更感性的。
16 在你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我是1970年生的,1976年上小学。每天上学放学要经过街边的一个黑板报。上面写的都是一些时事大事,比如说,打倒“四人帮”,那首诗“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用粉笔写在上面,还为这首诗配了漫画,“四人帮”被画得很反动很邪恶的样子。毛主席去世的时候,举行了非常隆重的追悼仪式,每个同学都要在家里扎一朵小白花,在大礼堂开追悼会时,主席像镶了黑框,上面罩着白纱,还有一面国旗,所有的同学依次走上台,把小白花放在国旗下面。有些人流泪,或者啜泣,我想哭,但哭不出来,心里很着急,很害怕因为哭不出来而变成反动分子,但越怕越哭不出来。
17 你认为什么是幸福,描述一个你认为幸福的场景。
幸福是一种感觉。你觉得有就有。刚当专业作家没几年,有一天早晨我站在窗口,看昨夜落下来的一场大雪,把小区里的一切都覆盖了,平时很丑陋的景观,被一层厚厚的奶油浇铸了,感觉很奇异。然后我看见邻居们陆续走出楼,穿着大衣戴着手套,有的清理车上覆盖的雪,有的出门去搭公交车,而我,光着脚踩在有地热的地板上,头不梳,脸不洗,手里端着杯刚煮的咖啡,透过窗子看着外面,忍不住感慨:我何德何能,居然有了一份能在家里做的工作,不奔波,不劳苦,这份工作还是我能在世间为自己挑选的最满意的工作,多么幸福。(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