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是他的天游基地,也是一种合乎未来远景的城市模式。或许正如古语所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一切皆是宿命。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72、老舍:青岛是人生转折处天赐的礼物
“我的经验中有你,我想起自己,必须想起来你……”1935年,旅居青岛的第二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老舍创作新诗《礼物》。如果将诗中的“你”换作一座城市的名字,想必是青岛无疑。
青岛,是老舍于人生际遇转折处天赐的礼物,而老舍,则是青岛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城市的人文高处珍藏的礼物。
1934年的9月,老舍自济南东行青岛,应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前来任教,开启了他人生旅程与文学创作的青岛周期。80年后,当《老舍青岛文集》出版之际,老舍之子、在青岛出生的舒乙,回溯这个他记忆中模糊又亲切的城市之于父亲与众不同的意义:“从1934年暑假到1937年8月,青岛是老舍先生人生旅程中的重要阶段。在青岛,他由一位业余作家成了一位专职作家,成了自由职业者,从此以写作为生,青岛是他的人生与文学创作的转折点。”
这短短的三年,称得上岁月静好,它是老舍人生的黄金期。三年里,老舍写出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枪》,以及散文《想北平》《五月的青岛》,都成为使他扬名天下的代表作,其中也透露出他与这座客居之城的诸多交集。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雕塑。王雷 摄
据说,为了塑造《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老舍特别邀请青岛的人力车夫到家中做客,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老舍之前在济南与拳师结交甚笃,来青岛又与当时鸳鸯螳螂拳的掌门毛丽泉惺惺相惜,他居青岛时,日日晨起习武,风雨无阻,笔下亦见刀光之飘转与剑影之飞逸。《断魂枪》虽是短篇,也是神形兼容,得武术之精要。
青岛是老舍的创作高峰和福地,其间也有他对青岛地域的深沉观照。他在多篇小说、散文中诗意地描摹青岛的山海,在上世纪30年代,海一度成为老舍文学创作的一大母题。直至后来,他与洪深、孟超、王余杞、臧克家、杜宇、刘西蒙、王统照等合编著名的《避暑录话》,这一纯文学行动亦在现代文坛和城市文脉中留下闪光印迹。虽然存世仅两个月,却被视为现代文学与城市文化双重视野下,一次昭示文学本质和普世价值的文学实践。
老舍故居。王雷 摄
这段时间也是他个人生活最为安定、幸福的时期,三个孩子,两个在青岛降生,一批好友,有的后来结为终生挚友。1981年女儿舒济曾跟随母亲胡絜青来青岛寻访旧居——黄县路12号,这处2010年正式辟为骆驼祥子博物馆的老舍在青岛的居所,第一次获得确认。老舍先生在这里不仅书写了传世名篇,还留下诸多与孩子们互动的温情记忆。四年前,比“祥子”大三岁的舒济再度来青,更加细微地追忆起青岛孩提时代的生活:“我总是缠着父亲,说要写字,他马上就拿来一张稿纸,任由我在上面乱写乱画,我常常扯着他的衣角,让他带我去看猴……”上世纪30年代,老舍在青岛创作《骆驼祥子》之际,三岁的女儿舒济也成为他散文随笔中的主角,尽显生活中的童趣。
80余年前,黄县路上那个安静的院落中,曾经笔耕不辍、却对活泼的小女儿无计可施的作家父亲风华正茂,他笔下的世界与之所处的城市在彼时同样气象万千。
恰是从青岛开始,老舍实现了从优秀作家向伟大作家的转变,以一部为城市贫民立传的《骆驼祥子》显现作家的普世良知;同样,从青岛出发,在1937年日军占领青岛前夕,他决意投身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之中,实现从书斋作家到以笔为武器的抗日战士的转变。青岛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文武兼备、神光内敛的老舍,见证了他正值盛年的黄金时代。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73、赵太侔:大师群像里的沉默者
赵太侔与青岛的关系,集中在他两度出任山东大学校长的传奇经历。作为民国年间的新兴高校,“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的校名更迭、从教务长到校长、教授的几度身份变换,勾勒出赵太侔的学术经历和教学生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汇聚青岛的众多大师里,赵太侔是群贤里的沉默者;他的自传未曾留存,而从同时代人的文字记录中后人能够看到,这位戏剧领域的专家如何在大时代中一步步转换角色,成为鱼山路大师群落里留下教育者思想火花的那一位。
赵太侔故居。王雷 摄
生于1889年的青州人赵太侔直至不惑之年才开启了与青岛的渊源,而他的青岛岁月一开始就与高等教育事业绑定。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学正式成立,私立青岛大学停办,校舍整体划归国立青岛大学。校长由蔡元培推荐的清华大学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杨振声出任,赵太侔被委任为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此时的赵太侔履历完整,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第二年考取官费留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西洋戏剧,与当时留美的梁实秋、闻一多来往密切,后来三位好友也在青岛的大学校园里重聚,延续着当年的情谊。留美归来后,赵太侔先后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北京大学任教,后又担任外教秘书、山东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省立实验剧院院长,经历丰富,也积累了大量人脉。
赵太侔两度出任山东大学校长的经历颇有戏剧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辞职,赵太侔暂代校长职务。1932年7月,青岛大学改为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也被正式任命为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这个时期在梁实秋笔下有生动的体现;当时青岛大学校园汇集众多著名学者,其中颇有几位嗜好杯中物的教授,在当时知名度极高,人们称作“酒中八仙”;前校长杨振声是八仙领头人,赵太侔(教务长)、闻一多(文学院院长)、梁实秋(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刘本钊(会计主任)、黄际遇(理学院院长)、陈季超(青大秘书长)都在其中,梁实秋形容赵太侔“寡言语”,“有相当的酒量,也能一口一大盅,但是从不参加拇战(划拳)”。教授们喝酒、划拳的名声太响亮,被外界戏称为“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也是在这一时期,赵太侔迎娶了第二任太太俞珊,这位话剧舞台名角凭借《莎乐美》等作品轰动全国,她的粉丝包括徐志摩、梁实秋等文坛才子,沉默寡言的赵太侔比俞珊大二十岁,两人的结婚轰动一时。1936年,执掌山东的韩复榘为了镇压爱国学生运动,以停拨协款相威胁,干预学校人事调整,赵太侔愤而辞去校长职务,从青岛返回北京担任艺专校长。
抗战胜利后,山东大学于1946年1月复校,赵太侔再次被任命为校长。在经费不足、美军占据校舍等不利条件下,赵太侔仍然尽心办学,成立文、理、工、农、医五学院,聘请了王普、杨肇熑、刘次箫、周钟岐、老舍、丁西林、丁履德、童第周、李士伟等著名学者任教,师生自己动手办工厂、农场、补助经费,自制仪器教具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维系着青岛的大学教育水平。1949年6月青岛解放,赵太侔向解放军办理了山东大学的交接事宜,结束了第二段大学校长生涯。山东大学迁址济南后,赵太侔留在青岛海洋学院任教。
学术界对赵太侔的定位为中国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在民国众多学者大家里,他拥有罕见的戏剧专业学位。还在留美时期,他就与梁实秋、闻一多等好友组织了中国京剧《琵琶记》在美公演,该剧由梁实秋、冰心出演,赵太侔任道具和舞台布置。回国后他还担任舞台设计和《一只马蜂》的导演,倡导话剧超脱人生、纯艺术化。不过,任教青岛后的赵太侔逐渐离开了戏剧,而是以教育家的身份开拓青岛高等教育事业。他的观点是大学没有地域的界线,山大并不是山东的大学,学生来源面广,能够起到各种不同地域文化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1946年秋天,山大在北平、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庆等六个中国中心城市设立招生办事处,也让青岛的高等教育事业拓展到全国版图。1968年4月,饱受“文革”迫害之苦的赵太侔在青岛含冤投海自杀,他的自传在混乱时期遗失,也让外界对他人生经历的梳理更加困难。1979年10月,有关部门为赵太侔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故居如今仍矗立在龙江路上,接受后人的凭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